2022年专题
“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先行区,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示范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城市、文旅融合示范城市、生态宜居示范城市、共同富裕示范城市等‘五个城市’作支撑。‘一区五城’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建设创新驱动示范城市排在第一位,我们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新江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科技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强力实施“345”创新行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着力推进焦作高质量发展。
抓创新主体,扩量提质强覆盖。完善“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加快形成以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创型种子企业为纽带、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科技型企业集群发展体系。积极落实科技惠企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从研发活动“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持续提高“四有”研发活动覆盖率。
抓创新平台,晋级增效强服务。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前瞻布局,以高能级创新平台为建设重点,打造创新链条,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紧密跟进省实验室体系重塑,围绕战略新材料方向,积极开展省实验室筹建工作,争取省重大创新平台在我市布局。支持氟基新材料、龙佰集团、温县农科所等筹建省重点实验室,提升我市骨干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创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积极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抓成果转化,强化合作重实效。建立新型科技创新服务载体,改革市产业技术科学院管理体制,在履行好人才“编制池”职能的基础上,构建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做实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市校融合发展,鼓励支持河南理工大学与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建创新平台、联合技术攻关,实现同频共振、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加强技术转移人才、技术转移机构培育。瞄准新材料、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及汽车零部件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一批关键共性、“卡脖子”技术。
抓创新人才,引高强基优结构。深入实施“焦作英才计划”,依托中原内配等重点企业、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引育一批中原英才等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壮大焦作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用好用活科技政策和专业技术人才资源,选派一批科技特派员,精准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提升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
抓创新生态,改革赋权释活力。深化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前瞻性谋划我市“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方向。优化科技金融制度机制,落实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鼓励银行向企业提供更多科技融资产品,助力全市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严格落实高企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创新奖补等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营造全市尊重人才、激励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
(记者 徐金华)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先行区,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示范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城市、文旅融合示范城市、生态宜居示范城市、共同富裕示范城市等‘五个城市’作支撑。‘一区五城’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建设创新驱动示范城市排在第一位,我们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新江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科技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强力实施“345”创新行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着力推进焦作高质量发展。
抓创新主体,扩量提质强覆盖。完善“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加快形成以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创型种子企业为纽带、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科技型企业集群发展体系。积极落实科技惠企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从研发活动“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持续提高“四有”研发活动覆盖率。
抓创新平台,晋级增效强服务。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前瞻布局,以高能级创新平台为建设重点,打造创新链条,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紧密跟进省实验室体系重塑,围绕战略新材料方向,积极开展省实验室筹建工作,争取省重大创新平台在我市布局。支持氟基新材料、龙佰集团、温县农科所等筹建省重点实验室,提升我市骨干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创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积极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抓成果转化,强化合作重实效。建立新型科技创新服务载体,改革市产业技术科学院管理体制,在履行好人才“编制池”职能的基础上,构建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做实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市校融合发展,鼓励支持河南理工大学与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建创新平台、联合技术攻关,实现同频共振、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加强技术转移人才、技术转移机构培育。瞄准新材料、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及汽车零部件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一批关键共性、“卡脖子”技术。
抓创新人才,引高强基优结构。深入实施“焦作英才计划”,依托中原内配等重点企业、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引育一批中原英才等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壮大焦作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用好用活科技政策和专业技术人才资源,选派一批科技特派员,精准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提升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
抓创新生态,改革赋权释活力。深化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前瞻性谋划我市“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方向。优化科技金融制度机制,落实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鼓励银行向企业提供更多科技融资产品,助力全市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严格落实高企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创新奖补等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营造全市尊重人才、激励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
(记者 徐金华)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