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23年专题 > “非遗里的新国潮”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 正文
 
     

    2023年专题

    千年鼓魂震山河
    更新时间:2025/3/13 10:37:55    来源:焦作日报


      几天前,武陟县詹店镇溜村的一场婚礼上,鼓声如雷,镲声激荡。24面大鼓与10面镲组成的盘鼓队在张随良、詹景录的带领下,以磅礴的节奏为新人送上祝福。鼓手们胸前挂鼓,鼓槌翻飞,时而击打鼓面,时而敲击鼓沿,镲声如霹雳般穿插其间。队伍中央的龙旗舞动,仿佛再现了黄河岸边千军万马奔腾的恢宏场景。

      围观村民感慨:“这才是咱黄河人的精气神!”

      武陟盘鼓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地处黄河、沁河交汇处的武陟,曾是兵家必争的“兵马走廊”与洪水肆虐的“灾害走廊”。三国时期,鼓乐便在此兴盛;明清时期,当政者征调民工治河时,“催阵鼓”既是鼓舞士气的号角,也是祭祀河神的礼乐。鼓声承载着治水御灾的集体记忆,更凝聚着中原文化的刚健与韧性。

      张随良和詹景录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自幼便浸润在这样的盘鼓声中。“小时候听老人说,鼓声一响,黄河都要让三分。”詹景录回忆。两人从十几岁起便跟随村中老艺人学艺,一练便是数十年。武陟盘鼓的演奏技巧极为讲究:鼓手需掌握“轻重缓急”的节奏变化,镲手则需精准配合鼓点,既要威猛如雷霆,又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传承之路并非坦途。2010年,武陟盘鼓入选河南省非遗名录时,全县仅剩黄河沿岸几个村庄还保留着这项技艺,年轻一代兴趣寥寥。

      如何在保留“催阵鼓”的雄浑气势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元素?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盘鼓传承人。张随良尝试将武术招式融入鼓阵,并简化部分复杂节奏,但争议随之而来,有人说这是丢了传统。可没有创新,年轻人更不愿看。

      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盘鼓的文化符号意义逐渐模糊。年轻一代对盘鼓的认知多停留在“热闹的表演”,而非“黄河精神的载体”。詹景录感慨:“过去鼓声是全村人的魂,现在连孩子都觉得这是‘老古董’。”

      张随良坦言:“最难的时期,整个队伍凑不齐10个人。”二人却毅然选择坚守:农忙之余,他们组织村民排练;寒冬酷暑,他们在村口空地上反复打磨动作。为吸引年轻人加入,他们创新表演形式,将武术招式融入鼓阵,并简化部分复杂节奏,让盘鼓更富观赏性。

      2023年,河南理工大学实践团来调研时,张随良曾感慨:“非遗传承不能光靠情怀,得让年轻人看到希望。”如今,年轻人会主动参加县文化馆的盘鼓培训班,目前已培训了100余名学员,年轻人还协助制订了十年保护计划。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武陟盘鼓正焕发新生。

      在焦作市“太极文化百村行”活动中,盘鼓表演通过“百姓文化超市”平台直播,单场观看超8万人次;开封市则推出《盘鼓邀君归》主题视频,以质朴的乡情故事唤起游子对传统文化的共鸣。张随良说:“现在有年轻人主动来学,甚至带着手机直播排练,这就是进步。”

      如何让武陟盘鼓发扬光大,张随良、詹景录曾建议在溜村设立非遗工坊,组织村民参与排练与展演,强化文化归属感。张随良提出:“要让村民觉得,盘鼓不仅是技艺,更是咱村的骄傲。”“老祖宗的东西,不能断在我们手里。”詹景录抚摸着鼓槌上的磨损痕迹,眼神笃定。

      如今,武陟盘鼓不仅是婚庆仪式的点缀,更成为黄河文化的一张名片。鼓声跨越时空,诉说着中原大地的坚韧与豪迈,也见证着一代代传承人对文化的敬畏与守望。

    记者 高小豹

    文章编辑:李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千年鼓魂震山河
    2025/3/13 10:37:55    来源:焦作日报


      几天前,武陟县詹店镇溜村的一场婚礼上,鼓声如雷,镲声激荡。24面大鼓与10面镲组成的盘鼓队在张随良、詹景录的带领下,以磅礴的节奏为新人送上祝福。鼓手们胸前挂鼓,鼓槌翻飞,时而击打鼓面,时而敲击鼓沿,镲声如霹雳般穿插其间。队伍中央的龙旗舞动,仿佛再现了黄河岸边千军万马奔腾的恢宏场景。

      围观村民感慨:“这才是咱黄河人的精气神!”

      武陟盘鼓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地处黄河、沁河交汇处的武陟,曾是兵家必争的“兵马走廊”与洪水肆虐的“灾害走廊”。三国时期,鼓乐便在此兴盛;明清时期,当政者征调民工治河时,“催阵鼓”既是鼓舞士气的号角,也是祭祀河神的礼乐。鼓声承载着治水御灾的集体记忆,更凝聚着中原文化的刚健与韧性。

      张随良和詹景录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自幼便浸润在这样的盘鼓声中。“小时候听老人说,鼓声一响,黄河都要让三分。”詹景录回忆。两人从十几岁起便跟随村中老艺人学艺,一练便是数十年。武陟盘鼓的演奏技巧极为讲究:鼓手需掌握“轻重缓急”的节奏变化,镲手则需精准配合鼓点,既要威猛如雷霆,又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传承之路并非坦途。2010年,武陟盘鼓入选河南省非遗名录时,全县仅剩黄河沿岸几个村庄还保留着这项技艺,年轻一代兴趣寥寥。

      如何在保留“催阵鼓”的雄浑气势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元素?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盘鼓传承人。张随良尝试将武术招式融入鼓阵,并简化部分复杂节奏,但争议随之而来,有人说这是丢了传统。可没有创新,年轻人更不愿看。

      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盘鼓的文化符号意义逐渐模糊。年轻一代对盘鼓的认知多停留在“热闹的表演”,而非“黄河精神的载体”。詹景录感慨:“过去鼓声是全村人的魂,现在连孩子都觉得这是‘老古董’。”

      张随良坦言:“最难的时期,整个队伍凑不齐10个人。”二人却毅然选择坚守:农忙之余,他们组织村民排练;寒冬酷暑,他们在村口空地上反复打磨动作。为吸引年轻人加入,他们创新表演形式,将武术招式融入鼓阵,并简化部分复杂节奏,让盘鼓更富观赏性。

      2023年,河南理工大学实践团来调研时,张随良曾感慨:“非遗传承不能光靠情怀,得让年轻人看到希望。”如今,年轻人会主动参加县文化馆的盘鼓培训班,目前已培训了100余名学员,年轻人还协助制订了十年保护计划。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武陟盘鼓正焕发新生。

      在焦作市“太极文化百村行”活动中,盘鼓表演通过“百姓文化超市”平台直播,单场观看超8万人次;开封市则推出《盘鼓邀君归》主题视频,以质朴的乡情故事唤起游子对传统文化的共鸣。张随良说:“现在有年轻人主动来学,甚至带着手机直播排练,这就是进步。”

      如何让武陟盘鼓发扬光大,张随良、詹景录曾建议在溜村设立非遗工坊,组织村民参与排练与展演,强化文化归属感。张随良提出:“要让村民觉得,盘鼓不仅是技艺,更是咱村的骄傲。”“老祖宗的东西,不能断在我们手里。”詹景录抚摸着鼓槌上的磨损痕迹,眼神笃定。

      如今,武陟盘鼓不仅是婚庆仪式的点缀,更成为黄河文化的一张名片。鼓声跨越时空,诉说着中原大地的坚韧与豪迈,也见证着一代代传承人对文化的敬畏与守望。

    记者 高小豹

    文章编辑:李灿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