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23年专题 > 2023年河南两会专题 > 正文

2023年专题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贡献河南力量
更新时间:2023-1-15 9:26:58    来源:焦作日报

过去五年 工作回顾

  1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进出口总值超过85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61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4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8%。市场主体突破1000万户。城镇新增就业640万人。城镇化率57.45%、提高6.9个百分点。

  2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加到16家。国家级高新区增加到9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2万家,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的企业达到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52%,研发经费突破11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分别达到12.9%、25.9%。

  3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

  71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连续6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播种面积保持在1.6亿亩。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综合机械化率87%,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97%。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57.8%,粮油加工转化率80%。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治理,乡村更加美丽宜居。

  4 改革开放全面深化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顺利完成,河南能源改革重生,郑煤机改革经验全国推广,改革成效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放管服效”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满意度超过90%。自贸试验区160项试点任务基本完成。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6000列。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成为中欧合作重要纽带。郑州机场跻身全球货运机场40强。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71家,累计引进省外资金5.17万亿元。

  5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综合整治,建成标准化堤防501公里,完成湿地修复2.5万亩,干流水质稳定达标。完成30万滩区居民迁建任务。南水北调后续工程接续实施,丹江口库区及干渠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南太行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基本完工。完成矿山生态修复72万亩。累计造林1407.5万亩。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3.5%。污染防治攻坚纵深推进,PM2.5、PM10平均浓度下降率均超过20%,国控断面劣Ⅴ类水和省辖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6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累计投入民生资金3.8万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5%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595所,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验收,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扎实推进,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一期任务顺利完成。1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获批建设,53所县级人民医院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标准。文旅文创融合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积极应对多轮疫情冲击,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023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效益更好、速度更快,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贡献河南力量。

 

  2023年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进出口总值保持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1300亿斤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目标统筹衔接。

 

  实现2023年目标要做到“四个必须”

  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聚力提质增速。

  必须注重供需衔接,畅通经济循环。

  必须增强系统观念,做到统筹兼顾。

  必须强化极限思维,守住安全底线。

 

  2023年 重点工作安排

  1 加快提振市场信心

  ●全面促进消费增长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调整妨碍消费的限制性措施,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

  落实好提振市场信心90条措施。

  激活房地产市场,落实首套房贷款支持政策,优化二套房认定标准,满足刚性住房需求和改善性需求。

  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鼓励新能源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出台智能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消费的补贴政策,开展各类促销活动,促进商贸、餐饮、住宿、文旅等行业尽快恢复。

  培育发展养老、育幼、医疗、健康、家政等服务消费。

  大力发展平台经济、首发经济、共享经济、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

  多渠道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支持郑州、洛阳建设消费中心城市。

  ●全面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深入开展“三个一批”活动。

  以100个投资100亿元以上的项目为重点,深入推进重大项目集中攻坚。

  建成郑济高铁,加快平漯周高铁、郑州南站建设,开工南信合高铁、呼南高铁焦洛平段。

  启动三门峡灵宝、济源逢石河等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500万千瓦。

  建成贾鲁河综合治理、小浪底北岸灌区等项目,开工建设昭平台水库扩容、海河流域综合治理、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等工程。

  高质量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加强要素保障,确保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万亿元。

  ●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深入推进“万人助万企”,推动减税降费等助企纾困政策直达快享。

  鼓励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新增贷款7000亿元以上。

  加大上市企业储备,新增上市企业20家。

  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

  支持平煤神马、河南能源、郑煤机等企业打造一流旗舰劲旅,推动豫信电科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组建河南钢铁集团。

  加强与央企合作,支持驻豫央企发展。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形成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优秀民营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全力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

  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

  完善地方金融监管制度。

  做好中原银行改革重组后半篇文章。

  加快推进农信社改革,完成河南农商联合银行组建。

  抓好4家村镇银行后续风险处置,分类推进其他村镇银行改革重组。

  积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2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

  高水平推进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启动运行一批研究机构,与中科院等加强科技合作,积极引进一流大学研究院落户中原科技城。

  依托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国家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

  做优做强省实验室体系,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5家、省级创新平台400家以上。

  加快构建标准化双创载体体系,新建20个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智慧岛。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协同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加强科研资源和企业需求的有效配置、精准对接,支持企业建设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推动创新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

  高质量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推动高校与规上工业企业共建1500家研发中心,建设15个省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加快以新型研发机构为方向的科研机构改革,完善“揭榜挂帅”、首席专家负责制等项目组织机制,实施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加快以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改革。

  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培育创新文化,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强化人才引育力度

  深入实施“中原英才计划”、青年人才倍增行动、顶尖人才突破行动。

  实施重点高校学术校长引进培养专项行动,积极招引海外一流人才,新建中原学者工作站30家左右,新设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

  出台更具含金量的人才支持措施,促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办好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

 

  3 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

  ●着力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

  加快装备制造业智能转型,扩大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高端仪器仪表等产业规模,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025年装备制造业规模突破1.5万亿元。

  推动上汽新能源二期、奇瑞新能源二期、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及动力电池、宁德时代电池等项目投产达产,力争到2025年汽车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

  延伸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加快打造万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

  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强化关键原辅料、设备配件和生产工艺研发攻关,培育医学、医药、医养新生态。

  推动氢能与储能、生命健康、量子信息等产业尽快成规模,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

  到2025年形成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柱、未来产业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

  ●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滚动发布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软件突破清单,用3年时间突破和推广应用150项“五基”产品和工艺。

  大力发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扩大再生金属生产规模,加快洛阳百万吨乙烯、宝武镁基新材料、长葛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争2025年材料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其中新材料占比超过50%。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50项投资50亿元以上的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加快打造10个重大先进制造业集群、30个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和300个特色产业集群。

  推进质量强省、标准河南建设。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培育3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加快设计河南建设,支持企业设立

  工业设计中心和研究院,打造一批工业

  设计示范园区。

  发展天使、风投、创投基金。

  新培育头雁企业100家、国家级专精

  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规上工业企业2600家。

  ●着力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打造5G精品网络,5G基站总数突破18万个。

  建设千兆网络示范省,支持郑州创建国家级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

  发展算力基础设施,构建云网深度融合的中部算力中心。

  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开展先进计算、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坚,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加快省区块链产业园、元宇宙科创产业园建设,推动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

  新建150个智能工厂和10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新增上云企业3万家。

  推动煤炭清洁化利用,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能耗降低4%左右。

  4 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对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1亿亩以上,力争到2025年建成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粮食产能达到1400亿斤。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设施蔬菜410万亩、设施食用菌180万吨、设施渔业7万吨,稳定生猪和畜禽生产。

  做强特色农业,推动酒业、奶业、中医药业振兴。

  积极发展冷链食品、休闲食品和特色功能食品,大力发展预制菜。

  支持牧原、双汇等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设万亿级现代食品产业。

  深化农村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

  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0万家,家庭农场发展到27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13万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稳定完善帮扶政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扎实推进科技强农

  整合农业科技力量,支持神农种业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开展核心种源等15项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组建河南种业集团。

  高标准建设“中原农谷”、周口国家农高区,推进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深入推进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

  创新乡村人才评价机制,深化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工作,为乡村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

  ●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围绕“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尽快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创建2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1000个示范村,争创50个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法治教育,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

  5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强化中心城市

  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深化航空港区体制机制重塑改革,构建主城区与航空港区双核引领发展格局,提升城市首位度。

  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打造郑(港)汴许主引擎,推动郑开兰特别合作区建设。

  推进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洛济深度融合,强化与三门峡联动发展。

  完善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政策体系,加强与信阳、驻马店协作。

  支持商丘、周口建设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支持安阳、鹤壁、濮阳与京津冀深化合作。

  支持大别山、太行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让能进城愿进城的,更快更好融入城市。

  ●建设韧性城市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等各环节安全管理,全面提升各类基础设施防灾减灾抗灾能力。

  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提升大中城市防洪标准,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中心等106个应急能力提升项目。

  持续开展城市内涝治理,新建改造雨水管渠1000公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燃气管道2000公里、供排水管网1600公里、供热管网160公里。

  加强城市人口疏散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构建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打造数字孪生城市。

  ●建设宜居城市

  全面推行总体城市设计、重点地区设计,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更好延续城市文脉、展现时代风貌。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营造整洁、有序、和谐的城市环境。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新建改建道路1000公里以上,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万个以上。

  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8万户、棚改安置房27万套,统筹商业、学校、养老、社区医院、运动场馆等配套服务设施,创建完整社区、美丽街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空间。

  ●建设绿色家园

  推动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无废城市”建设,深入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

  统筹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绿道连通和插绿补绿,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街头游园、小微绿地。

  加大重污染天气、臭氧污染防治等工作力度,实施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攻坚,完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努力建设美丽幸福河湖。

  实施秦岭东段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开展湿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抓好黄河干支流河道泥沙资源化综合利用,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6加快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

  ●更大力度发展口岸经济

  推进郑州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郑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争取中国邮政航空第二基地落地,深化拓展双枢纽合作模式,到2025年郑州航空口岸货邮吞吐量突破100万吨。

  高标准建设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布局省内二级节点,推进中欧班列“五统一”常态化运行,开行3000班次以上。

  整合重组省内港口资源,加快“两河两港”项目建设,加强港口集疏运能力,到2025年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吨。

  加快口岸、综合保税区等资源整合、功能集成,引育大型物流企业,积极申建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支持企业布局海外仓,建设跨境电商孵化平台,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加快发展临港经济,形成以港兴产、以产促港的良性循环格局。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发挥港资、台资、日韩和世界500强四个专班作用,突出产业链集群招商、龙头企业招商、股权投资招商等方式,精准对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国内统一大市场重构。

  实施对欧招商引资专项行动,建设好中德(许昌)产业园等一批国际合作项目,发挥好现有外资外贸企业作用,支持宇通、中铁装备、平高等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把更多高质量外资吸引过来。

  机制化办好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办好第十四届投洽会、豫商大会。

  ●更大力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新增50项高频事项免证可办,实现95%以上涉企事项全程网办。

  出台新形势下利用外资的政策措施,落实与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相适应的准入机制,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

  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开展县级营商环境示范创建,全面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

  7 加快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做好援企稳岗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

  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200万人以上。

  推进豫商豫才回归,新增返乡创业15万人以上。支持和发展新就业形态。

  ●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0万个。

  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新建150所乡镇寄宿制小学,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计划。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优化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建设200个工匠实验室、实训基地。

  深入推进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第二梯队7所高校11个学科创建工作。

  布局一批未来技术、现代产业等特色学院,全面加强基础、急需、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建设。

  ●促进健康河南建设

  做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工作,强化医疗物资和救治力量保障,加强基层防疫能力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安全健康。

  加快建设省公共卫生医疗中心。

  加快1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5个省医学中心建设。

  推动各县市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全部达到二级医院标准。

  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建强重大传染病检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设体育河南。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讲好河南故事,提升“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影响力,高质量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推进黄河国家博物馆、省博物院新院、省美术馆新馆等标志性项目建设。

  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夏文化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深化殷商文化等研究阐释,加快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力作,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城市书房等建设,打造书香河南。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落实好生育支持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深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加大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孤儿等困难群众保障力度。

  有序推进200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完成6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做好十项重点民生实事。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更高水平推进平安河南建设,持续开展“三零”平安单位创建,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造性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压实安全生产各方责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整治,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深化群防群治,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良好局面。

(本报记者 王水涛)

 

 

 

文章编辑:杨铭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贡献河南力量
2023-1-15 9:26:58    来源:焦作日报

过去五年 工作回顾

  1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进出口总值超过85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61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4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8%。市场主体突破1000万户。城镇新增就业640万人。城镇化率57.45%、提高6.9个百分点。

  2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加到16家。国家级高新区增加到9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2万家,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的企业达到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52%,研发经费突破11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分别达到12.9%、25.9%。

  3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

  71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连续6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播种面积保持在1.6亿亩。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综合机械化率87%,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97%。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57.8%,粮油加工转化率80%。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治理,乡村更加美丽宜居。

  4 改革开放全面深化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顺利完成,河南能源改革重生,郑煤机改革经验全国推广,改革成效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放管服效”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满意度超过90%。自贸试验区160项试点任务基本完成。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6000列。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成为中欧合作重要纽带。郑州机场跻身全球货运机场40强。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71家,累计引进省外资金5.17万亿元。

  5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综合整治,建成标准化堤防501公里,完成湿地修复2.5万亩,干流水质稳定达标。完成30万滩区居民迁建任务。南水北调后续工程接续实施,丹江口库区及干渠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南太行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基本完工。完成矿山生态修复72万亩。累计造林1407.5万亩。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3.5%。污染防治攻坚纵深推进,PM2.5、PM10平均浓度下降率均超过20%,国控断面劣Ⅴ类水和省辖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6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累计投入民生资金3.8万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5%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595所,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验收,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扎实推进,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一期任务顺利完成。1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获批建设,53所县级人民医院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标准。文旅文创融合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积极应对多轮疫情冲击,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023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效益更好、速度更快,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贡献河南力量。

 

  2023年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进出口总值保持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1300亿斤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目标统筹衔接。

 

  实现2023年目标要做到“四个必须”

  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聚力提质增速。

  必须注重供需衔接,畅通经济循环。

  必须增强系统观念,做到统筹兼顾。

  必须强化极限思维,守住安全底线。

 

  2023年 重点工作安排

  1 加快提振市场信心

  ●全面促进消费增长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调整妨碍消费的限制性措施,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

  落实好提振市场信心90条措施。

  激活房地产市场,落实首套房贷款支持政策,优化二套房认定标准,满足刚性住房需求和改善性需求。

  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鼓励新能源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出台智能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消费的补贴政策,开展各类促销活动,促进商贸、餐饮、住宿、文旅等行业尽快恢复。

  培育发展养老、育幼、医疗、健康、家政等服务消费。

  大力发展平台经济、首发经济、共享经济、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

  多渠道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支持郑州、洛阳建设消费中心城市。

  ●全面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深入开展“三个一批”活动。

  以100个投资100亿元以上的项目为重点,深入推进重大项目集中攻坚。

  建成郑济高铁,加快平漯周高铁、郑州南站建设,开工南信合高铁、呼南高铁焦洛平段。

  启动三门峡灵宝、济源逢石河等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500万千瓦。

  建成贾鲁河综合治理、小浪底北岸灌区等项目,开工建设昭平台水库扩容、海河流域综合治理、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等工程。

  高质量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加强要素保障,确保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万亿元。

  ●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深入推进“万人助万企”,推动减税降费等助企纾困政策直达快享。

  鼓励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新增贷款7000亿元以上。

  加大上市企业储备,新增上市企业20家。

  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

  支持平煤神马、河南能源、郑煤机等企业打造一流旗舰劲旅,推动豫信电科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组建河南钢铁集团。

  加强与央企合作,支持驻豫央企发展。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形成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优秀民营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全力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

  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

  完善地方金融监管制度。

  做好中原银行改革重组后半篇文章。

  加快推进农信社改革,完成河南农商联合银行组建。

  抓好4家村镇银行后续风险处置,分类推进其他村镇银行改革重组。

  积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2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

  高水平推进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启动运行一批研究机构,与中科院等加强科技合作,积极引进一流大学研究院落户中原科技城。

  依托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国家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

  做优做强省实验室体系,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5家、省级创新平台400家以上。

  加快构建标准化双创载体体系,新建20个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智慧岛。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协同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加强科研资源和企业需求的有效配置、精准对接,支持企业建设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推动创新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

  高质量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推动高校与规上工业企业共建1500家研发中心,建设15个省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加快以新型研发机构为方向的科研机构改革,完善“揭榜挂帅”、首席专家负责制等项目组织机制,实施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加快以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改革。

  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培育创新文化,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强化人才引育力度

  深入实施“中原英才计划”、青年人才倍增行动、顶尖人才突破行动。

  实施重点高校学术校长引进培养专项行动,积极招引海外一流人才,新建中原学者工作站30家左右,新设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

  出台更具含金量的人才支持措施,促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办好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

 

  3 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

  ●着力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

  加快装备制造业智能转型,扩大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高端仪器仪表等产业规模,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025年装备制造业规模突破1.5万亿元。

  推动上汽新能源二期、奇瑞新能源二期、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及动力电池、宁德时代电池等项目投产达产,力争到2025年汽车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

  延伸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加快打造万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

  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强化关键原辅料、设备配件和生产工艺研发攻关,培育医学、医药、医养新生态。

  推动氢能与储能、生命健康、量子信息等产业尽快成规模,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

  到2025年形成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柱、未来产业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

  ●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滚动发布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软件突破清单,用3年时间突破和推广应用150项“五基”产品和工艺。

  大力发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扩大再生金属生产规模,加快洛阳百万吨乙烯、宝武镁基新材料、长葛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争2025年材料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其中新材料占比超过50%。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50项投资50亿元以上的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加快打造10个重大先进制造业集群、30个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和300个特色产业集群。

  推进质量强省、标准河南建设。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培育3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加快设计河南建设,支持企业设立

  工业设计中心和研究院,打造一批工业

  设计示范园区。

  发展天使、风投、创投基金。

  新培育头雁企业100家、国家级专精

  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规上工业企业2600家。

  ●着力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打造5G精品网络,5G基站总数突破18万个。

  建设千兆网络示范省,支持郑州创建国家级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

  发展算力基础设施,构建云网深度融合的中部算力中心。

  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开展先进计算、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坚,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加快省区块链产业园、元宇宙科创产业园建设,推动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

  新建150个智能工厂和10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新增上云企业3万家。

  推动煤炭清洁化利用,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能耗降低4%左右。

  4 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对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1亿亩以上,力争到2025年建成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粮食产能达到1400亿斤。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设施蔬菜410万亩、设施食用菌180万吨、设施渔业7万吨,稳定生猪和畜禽生产。

  做强特色农业,推动酒业、奶业、中医药业振兴。

  积极发展冷链食品、休闲食品和特色功能食品,大力发展预制菜。

  支持牧原、双汇等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设万亿级现代食品产业。

  深化农村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

  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0万家,家庭农场发展到27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13万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稳定完善帮扶政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扎实推进科技强农

  整合农业科技力量,支持神农种业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开展核心种源等15项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组建河南种业集团。

  高标准建设“中原农谷”、周口国家农高区,推进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深入推进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

  创新乡村人才评价机制,深化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工作,为乡村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

  ●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围绕“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尽快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创建2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1000个示范村,争创50个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法治教育,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

  5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强化中心城市

  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深化航空港区体制机制重塑改革,构建主城区与航空港区双核引领发展格局,提升城市首位度。

  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打造郑(港)汴许主引擎,推动郑开兰特别合作区建设。

  推进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洛济深度融合,强化与三门峡联动发展。

  完善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政策体系,加强与信阳、驻马店协作。

  支持商丘、周口建设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支持安阳、鹤壁、濮阳与京津冀深化合作。

  支持大别山、太行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让能进城愿进城的,更快更好融入城市。

  ●建设韧性城市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等各环节安全管理,全面提升各类基础设施防灾减灾抗灾能力。

  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提升大中城市防洪标准,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中心等106个应急能力提升项目。

  持续开展城市内涝治理,新建改造雨水管渠1000公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燃气管道2000公里、供排水管网1600公里、供热管网160公里。

  加强城市人口疏散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构建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打造数字孪生城市。

  ●建设宜居城市

  全面推行总体城市设计、重点地区设计,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更好延续城市文脉、展现时代风貌。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营造整洁、有序、和谐的城市环境。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新建改建道路1000公里以上,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万个以上。

  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8万户、棚改安置房27万套,统筹商业、学校、养老、社区医院、运动场馆等配套服务设施,创建完整社区、美丽街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空间。

  ●建设绿色家园

  推动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无废城市”建设,深入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

  统筹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绿道连通和插绿补绿,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街头游园、小微绿地。

  加大重污染天气、臭氧污染防治等工作力度,实施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攻坚,完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努力建设美丽幸福河湖。

  实施秦岭东段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开展湿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抓好黄河干支流河道泥沙资源化综合利用,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6加快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

  ●更大力度发展口岸经济

  推进郑州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郑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争取中国邮政航空第二基地落地,深化拓展双枢纽合作模式,到2025年郑州航空口岸货邮吞吐量突破100万吨。

  高标准建设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布局省内二级节点,推进中欧班列“五统一”常态化运行,开行3000班次以上。

  整合重组省内港口资源,加快“两河两港”项目建设,加强港口集疏运能力,到2025年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吨。

  加快口岸、综合保税区等资源整合、功能集成,引育大型物流企业,积极申建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支持企业布局海外仓,建设跨境电商孵化平台,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加快发展临港经济,形成以港兴产、以产促港的良性循环格局。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发挥港资、台资、日韩和世界500强四个专班作用,突出产业链集群招商、龙头企业招商、股权投资招商等方式,精准对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国内统一大市场重构。

  实施对欧招商引资专项行动,建设好中德(许昌)产业园等一批国际合作项目,发挥好现有外资外贸企业作用,支持宇通、中铁装备、平高等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把更多高质量外资吸引过来。

  机制化办好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办好第十四届投洽会、豫商大会。

  ●更大力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新增50项高频事项免证可办,实现95%以上涉企事项全程网办。

  出台新形势下利用外资的政策措施,落实与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相适应的准入机制,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

  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开展县级营商环境示范创建,全面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

  7 加快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做好援企稳岗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

  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200万人以上。

  推进豫商豫才回归,新增返乡创业15万人以上。支持和发展新就业形态。

  ●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0万个。

  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新建150所乡镇寄宿制小学,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计划。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优化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建设200个工匠实验室、实训基地。

  深入推进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第二梯队7所高校11个学科创建工作。

  布局一批未来技术、现代产业等特色学院,全面加强基础、急需、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建设。

  ●促进健康河南建设

  做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工作,强化医疗物资和救治力量保障,加强基层防疫能力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安全健康。

  加快建设省公共卫生医疗中心。

  加快1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5个省医学中心建设。

  推动各县市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全部达到二级医院标准。

  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建强重大传染病检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设体育河南。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讲好河南故事,提升“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影响力,高质量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推进黄河国家博物馆、省博物院新院、省美术馆新馆等标志性项目建设。

  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夏文化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深化殷商文化等研究阐释,加快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力作,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城市书房等建设,打造书香河南。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落实好生育支持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深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加大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孤儿等困难群众保障力度。

  有序推进200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完成6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做好十项重点民生实事。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更高水平推进平安河南建设,持续开展“三零”平安单位创建,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造性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压实安全生产各方责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整治,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深化群防群治,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良好局面。

(本报记者 王水涛)

 

 

 

文章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