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专题
学而时“研”之,不亦说乎!
历史悠久的怀川,是最好的研学课堂。
赴一场博物馆的千年之约,加入“博物馆群”,和文物进行一场“走心”的对话;到西大井1919去探寻“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之源,聆听古老煤矿的“红色回响”;在沁阳神农陶创意园沐兰汤、做香囊,沐浴传统文化的异香;走进森林动物园,拥抱大自然,奔赴一场“西游梦幻”之旅;到全国唯一的“中国黄河文化之乡”观大河汤汤,触摸中华民族治黄、祭黄、用黄的精神脊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端午假期,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在焦作观山观水之余,静心品味“博物馆群”“红色西大井”“黑陶文化茶服秀”“游武陟、读黄河”“爱护动物、拥抱自然”五场端午旅游的精品研学之“乐”,让孩子尽情畅享节日欢乐,拥抱诗与远方,在研学中找寻怀川文化之光。
焦作端午研学,不可不研,不可不学!
研学焦作博物馆
千年时光犹可追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
刚刚过去的端午,不少青少年打卡焦作“博物馆群”,在博物馆藏品穿越的千年时光里,去发现、去欣赏。
在市博物馆,一座座精美绝伦的陶仓楼里,有焦作曾经的人间烟火;一件件气度不凡的馆藏品中,记录着山阳城沧海桑田的万千气象。
当博物馆遇到端午,系五彩绳,做香囊,互道一声端午安康,成为研学游里最奇妙的端午体验。当然,尝试一把木版拓印,把“陶仓楼”带回家;穿一身唯美汉服,感受汉风雅韵,认识“华夏衣冠”,沉浸式体验文物华彩,也能找到“一梦千年”的奇幻感觉。
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端午期间,焦作市博物馆持续开展免费汉服体验、木版拓印、古潮投壶、二胡演奏、定时汉服讲解等多项活动,还推出了“一举高中 前程似锦”书画活动、端午节互动打卡、DIY五彩绳、射五毒游戏以及有奖知识竞答等活动,众多活动吸引市民朋友们前来馆内参观游玩,尤其是投壶、拓印活动给孩子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二胡演奏也吸引家长和孩子驻足欣赏。到馆的游客都免费领取到五彩绳一条,大家手戴五彩绳,身穿汉服,在博物馆内感受到了浓浓的端午节气息。除了线下馆内活动,该馆还在微信公众号开设了端午节知识科普专栏,假期里通过不同方式给家长和孩子带来更多的研学体验。
据市博物馆统计,焦作市博物馆端午参观达12805人次;开展专题直播3场,线上观看人数5.35万,实现了突破。
在焦作,每一座博物馆都独具特色,让研学体验与“粽”不同。
端午节这天,焦作的陈先生带着孩子到沁阳市博物馆,郑重地将许愿签挂在馆内的银杏树上,许下了关于生活、关于理想的美好心愿。
在当日举办的“粽叶飘香 浓情游园会”上,该馆推出一系列蕴含传统文化的活动及游戏,还为研学游客提供了100份端午许愿签。在精心策划的《东方之美——馆藏精品瓷器文物图片展》中,广大游客通过图片欣赏了解沁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走入”沁阳古老的时光。
端午节当天,焦作近代工业遗产博物馆也开展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夏日舸竞逐·趣味迎端午”亲子研学活动,10组家庭20余人到馆参与研学活动。工作人员带领家长和孩子们参观了基本陈列:丰碑——“特别能战斗”焦作工人阶级的奋斗史篇,聆听焦作近代工业和焦作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该馆还准备了亲子拼装龙舟、射五毒、知识竞答等活动,带领观众深入了解端午传统文化知识。
“文物会说话,通过逛博物馆,我了解到古人的生活方式、了解了古老的山阳文化,受益匪浅。”参加端午研学的学生郭宇说。
研学黄河文化
聆听大河汤汤
“悬河头、华北轴、百川口、万古流”。于黄河之滨有着独特地理位置的武陟,是黄河文化沉淀积累的九曲十八弯之中,无可替代的文化萌生之地,不可或缺的文化滋养之地,独一无二的文化记忆之地,飞扬梦想的文化传承之地。
端午这个小长假,市民李慕和家人到武陟研学,学习黄河文化,传承黄河文明,感受中国唯一黄河文化之乡的独特魅力。
“梦回千年时光,共享历史之韵。武陟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000多年的建城史,行走武陟,可以领略武王会盟诸侯、兴师伐纣的意气风发,可以远眺万里黄河第一观翅檐飞空的恢宏气势,还可以与‘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向秀,来一次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
端午节这天,市民王晓在嘉应观参加研学游,听到这段震撼人心的宣传语,他觉得来武陟来对了!王晓和家人与千年治黄文化来了一次触及灵魂的深入交流。
“我欣赏到了仲夏的乡野之美,感受了黄河号子的铿锵激昂、黄河泥埙的浑厚悠扬,还赶上了千人砂锅宴,吃上了醇香四溢的武陟砂锅,喝上了地地道道的武陟油茶。真是品味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感受不一样的人间烟火。”王晓说。
大河汤汤,万年流淌。
王晓说,这一天的武陟研学,让他重新认识了黄河,感受到了大河文明的无穷力量。
研学煤矿文化
感受奇幻力量
“红色西大井”,堪称中国近代煤炭工业的“活化石”。这座工人运动的“红色堡垒”,在百年岁月中历经“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再到“红色记忆”的蝶变重生,是广大青少年的重点研学目的地。
端午期间,不少学生到这里研学,他们探秘煤炭起源,探寻“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形成、赓续与传承,与西大井的1919,来一场跨越百年的约会。
到此参加研学活动的小朋友李梓涵说,那老建筑上的爬山虎,那瑞丰路上的“钟馗嫁妹”“蜗牛之梦”等雕塑,还有院内的老矿工报栏都很有年代感、工业范儿,都很亲切,这“大井小巷”烟火气很足,他很喜欢这里。
在焦作日报关于西大井研学游的短视频评论区,江苏网友孔原留言:“西大井是我走到任何地方都难以忘却的故乡,那是我生命的根源,更是父亲母亲为之奉献一生的地方。尽管我现在离你千里之外,但我的心一直守望着你,愿你经过岁月的沉淀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备受远方游子牵挂的西大井1919文旅景区,在端午期间共接待游客2.56万人次,成为研学游的热门目的地。
穿汉服、点雄黄、沐兰汤、系彩绳、做香囊,在沁阳神农陶创意园,小朋友们现场体验制陶的过程和乐趣,过节的仪式感拉满。小朋友李诗萌说:“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感觉很棒!”
端午期间,我市还开展了“爱护动物、拥抱自然”主题研学活动。在森林动物园,小朋友们白天逛动物园,畅游森林氧吧,晚上则沉浸式体验《西游奇幻记》实景演绎,孩子们在大自然中亲近动物、拥抱经典。
不可不来的焦作,不可不参加的研学,不可不触摸的怀川文化之光。
端午假期,“焦作旅游不可不参加的五场端午精品研学”,让收藏在场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随着一场场精品主题研学活动“活”起来、“火”起来。
数据显示,端午假期,这五场精品主题研学活动为文旅市场添彩助燃,吸引近2万大中小学生及游客学于旅程、乐于旅程。他们“行走山阳、读懂焦作”,在“知与行”中共同实现学习知识与成长锻炼的完美统一,在“诗与远方”中读懂焦作,实现自我提升,也感悟到了怀川大地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之光。
做精做优“第二课堂”
端午假期,与焦作山水游同样火出圈的还有焦作研学游,我市精心打造的五条研学游路线备受追捧,近2万名大中小学生及游客行走山阳,品味怀川文化。这也让我市塑造研学游品牌更有底气和信心。
打造研学游品牌,我市具有天然禀赋。“博物馆群”“红色西大井”“黑陶文化茶服秀”“游武陟、读黄河”“爱护动物、拥抱自然”……一系列收藏在场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是我们家门口很有价值的“第二课堂”,都能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一手好牌要打好,要在做精做优上下功夫,让学和游形成“1+1>2”的效应。这离不开优质内容的开发,社会资源的支持。如何让研学游迸发出更大潜力?进一步挖掘我市的历史文化、红色景点、非遗特色等优质内容是题中之义。精耕细作,让研学游为孩子们打造出一个寓教于乐的成长环境,同时成为我市新的文旅增长点。
(记者 冯新瑞 赵改玲 贾蓝 宋崇飞)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学而时“研”之,不亦说乎!
历史悠久的怀川,是最好的研学课堂。
赴一场博物馆的千年之约,加入“博物馆群”,和文物进行一场“走心”的对话;到西大井1919去探寻“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之源,聆听古老煤矿的“红色回响”;在沁阳神农陶创意园沐兰汤、做香囊,沐浴传统文化的异香;走进森林动物园,拥抱大自然,奔赴一场“西游梦幻”之旅;到全国唯一的“中国黄河文化之乡”观大河汤汤,触摸中华民族治黄、祭黄、用黄的精神脊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端午假期,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在焦作观山观水之余,静心品味“博物馆群”“红色西大井”“黑陶文化茶服秀”“游武陟、读黄河”“爱护动物、拥抱自然”五场端午旅游的精品研学之“乐”,让孩子尽情畅享节日欢乐,拥抱诗与远方,在研学中找寻怀川文化之光。
焦作端午研学,不可不研,不可不学!
研学焦作博物馆
千年时光犹可追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
刚刚过去的端午,不少青少年打卡焦作“博物馆群”,在博物馆藏品穿越的千年时光里,去发现、去欣赏。
在市博物馆,一座座精美绝伦的陶仓楼里,有焦作曾经的人间烟火;一件件气度不凡的馆藏品中,记录着山阳城沧海桑田的万千气象。
当博物馆遇到端午,系五彩绳,做香囊,互道一声端午安康,成为研学游里最奇妙的端午体验。当然,尝试一把木版拓印,把“陶仓楼”带回家;穿一身唯美汉服,感受汉风雅韵,认识“华夏衣冠”,沉浸式体验文物华彩,也能找到“一梦千年”的奇幻感觉。
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端午期间,焦作市博物馆持续开展免费汉服体验、木版拓印、古潮投壶、二胡演奏、定时汉服讲解等多项活动,还推出了“一举高中 前程似锦”书画活动、端午节互动打卡、DIY五彩绳、射五毒游戏以及有奖知识竞答等活动,众多活动吸引市民朋友们前来馆内参观游玩,尤其是投壶、拓印活动给孩子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二胡演奏也吸引家长和孩子驻足欣赏。到馆的游客都免费领取到五彩绳一条,大家手戴五彩绳,身穿汉服,在博物馆内感受到了浓浓的端午节气息。除了线下馆内活动,该馆还在微信公众号开设了端午节知识科普专栏,假期里通过不同方式给家长和孩子带来更多的研学体验。
据市博物馆统计,焦作市博物馆端午参观达12805人次;开展专题直播3场,线上观看人数5.35万,实现了突破。
在焦作,每一座博物馆都独具特色,让研学体验与“粽”不同。
端午节这天,焦作的陈先生带着孩子到沁阳市博物馆,郑重地将许愿签挂在馆内的银杏树上,许下了关于生活、关于理想的美好心愿。
在当日举办的“粽叶飘香 浓情游园会”上,该馆推出一系列蕴含传统文化的活动及游戏,还为研学游客提供了100份端午许愿签。在精心策划的《东方之美——馆藏精品瓷器文物图片展》中,广大游客通过图片欣赏了解沁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走入”沁阳古老的时光。
端午节当天,焦作近代工业遗产博物馆也开展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夏日舸竞逐·趣味迎端午”亲子研学活动,10组家庭20余人到馆参与研学活动。工作人员带领家长和孩子们参观了基本陈列:丰碑——“特别能战斗”焦作工人阶级的奋斗史篇,聆听焦作近代工业和焦作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该馆还准备了亲子拼装龙舟、射五毒、知识竞答等活动,带领观众深入了解端午传统文化知识。
“文物会说话,通过逛博物馆,我了解到古人的生活方式、了解了古老的山阳文化,受益匪浅。”参加端午研学的学生郭宇说。
研学黄河文化
聆听大河汤汤
“悬河头、华北轴、百川口、万古流”。于黄河之滨有着独特地理位置的武陟,是黄河文化沉淀积累的九曲十八弯之中,无可替代的文化萌生之地,不可或缺的文化滋养之地,独一无二的文化记忆之地,飞扬梦想的文化传承之地。
端午这个小长假,市民李慕和家人到武陟研学,学习黄河文化,传承黄河文明,感受中国唯一黄河文化之乡的独特魅力。
“梦回千年时光,共享历史之韵。武陟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000多年的建城史,行走武陟,可以领略武王会盟诸侯、兴师伐纣的意气风发,可以远眺万里黄河第一观翅檐飞空的恢宏气势,还可以与‘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向秀,来一次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
端午节这天,市民王晓在嘉应观参加研学游,听到这段震撼人心的宣传语,他觉得来武陟来对了!王晓和家人与千年治黄文化来了一次触及灵魂的深入交流。
“我欣赏到了仲夏的乡野之美,感受了黄河号子的铿锵激昂、黄河泥埙的浑厚悠扬,还赶上了千人砂锅宴,吃上了醇香四溢的武陟砂锅,喝上了地地道道的武陟油茶。真是品味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感受不一样的人间烟火。”王晓说。
大河汤汤,万年流淌。
王晓说,这一天的武陟研学,让他重新认识了黄河,感受到了大河文明的无穷力量。
研学煤矿文化
感受奇幻力量
“红色西大井”,堪称中国近代煤炭工业的“活化石”。这座工人运动的“红色堡垒”,在百年岁月中历经“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再到“红色记忆”的蝶变重生,是广大青少年的重点研学目的地。
端午期间,不少学生到这里研学,他们探秘煤炭起源,探寻“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形成、赓续与传承,与西大井的1919,来一场跨越百年的约会。
到此参加研学活动的小朋友李梓涵说,那老建筑上的爬山虎,那瑞丰路上的“钟馗嫁妹”“蜗牛之梦”等雕塑,还有院内的老矿工报栏都很有年代感、工业范儿,都很亲切,这“大井小巷”烟火气很足,他很喜欢这里。
在焦作日报关于西大井研学游的短视频评论区,江苏网友孔原留言:“西大井是我走到任何地方都难以忘却的故乡,那是我生命的根源,更是父亲母亲为之奉献一生的地方。尽管我现在离你千里之外,但我的心一直守望着你,愿你经过岁月的沉淀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备受远方游子牵挂的西大井1919文旅景区,在端午期间共接待游客2.56万人次,成为研学游的热门目的地。
穿汉服、点雄黄、沐兰汤、系彩绳、做香囊,在沁阳神农陶创意园,小朋友们现场体验制陶的过程和乐趣,过节的仪式感拉满。小朋友李诗萌说:“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感觉很棒!”
端午期间,我市还开展了“爱护动物、拥抱自然”主题研学活动。在森林动物园,小朋友们白天逛动物园,畅游森林氧吧,晚上则沉浸式体验《西游奇幻记》实景演绎,孩子们在大自然中亲近动物、拥抱经典。
不可不来的焦作,不可不参加的研学,不可不触摸的怀川文化之光。
端午假期,“焦作旅游不可不参加的五场端午精品研学”,让收藏在场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随着一场场精品主题研学活动“活”起来、“火”起来。
数据显示,端午假期,这五场精品主题研学活动为文旅市场添彩助燃,吸引近2万大中小学生及游客学于旅程、乐于旅程。他们“行走山阳、读懂焦作”,在“知与行”中共同实现学习知识与成长锻炼的完美统一,在“诗与远方”中读懂焦作,实现自我提升,也感悟到了怀川大地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之光。
做精做优“第二课堂”
端午假期,与焦作山水游同样火出圈的还有焦作研学游,我市精心打造的五条研学游路线备受追捧,近2万名大中小学生及游客行走山阳,品味怀川文化。这也让我市塑造研学游品牌更有底气和信心。
打造研学游品牌,我市具有天然禀赋。“博物馆群”“红色西大井”“黑陶文化茶服秀”“游武陟、读黄河”“爱护动物、拥抱自然”……一系列收藏在场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是我们家门口很有价值的“第二课堂”,都能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一手好牌要打好,要在做精做优上下功夫,让学和游形成“1+1>2”的效应。这离不开优质内容的开发,社会资源的支持。如何让研学游迸发出更大潜力?进一步挖掘我市的历史文化、红色景点、非遗特色等优质内容是题中之义。精耕细作,让研学游为孩子们打造出一个寓教于乐的成长环境,同时成为我市新的文旅增长点。
(记者 冯新瑞 赵改玲 贾蓝 宋崇飞)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