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23年专题 > 网络中国节·清明 > 正文

2023年专题

【网络中国节·清明】5日9时13分清明: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更新时间:2023-4-4 15:21:51    来源:新华社

  北京时间4月5日9时13分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唯一兼具“节气”和“节日”两种“身份”的清明。“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此时节,柳色青青,柳条长长,柳烟淡淡,正所谓“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萧放介绍,自古以来柳枝就被视为驱邪避祟的象征。清明祭祖、扫墓,俗信认为会有邪祟出现,为防邪气侵扰,办法就是插柳于户,戴柳于首,而此时节也正值“柳色青青柳叶齐”之时,到处是“阳春三月柳色新”的景象,因此,清明又称“柳节”,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射柳等习俗,其中流行最广的就是插柳和戴柳。

  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关于插柳习俗的文献记载,但当时的插柳活动并非在清明期间。这种情况在唐宋时有所变化,清明已成为全国性的祭祀节日,插柳也渐成清明的特别节俗。出城扫墓或踏青的人无不带柳回家,“插于门上”,说可以“明眼”驱邪。柳为春季应时嘉木,得春气之先,它是生命力量的象征,古人墓地一般都种植柳树。由于扫墓折柳的人太多,宋人有诗劝告“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

  清明戴柳的习俗也由来已久,有将柳枝编成柳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柳枝结成花朵插在鬓上者,还有直接将柳条插于头上者。戴柳既是孝心的展示,也是生命力量的祈求。

  萧放表示,清明插柳、戴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为了驱疫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区还有纪年华、惜红颜的含义,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之说。青柳留春,意味着在春季将逝的时节,用青青的柳条象征着对青春、生命的挽留。

  又是一年清明时,杨柳依依道春意。“最美人间四月天,气清景明,春光明媚,大家不妨走到户外,折一根柳条插在门前,或编一个柳圈戴在头上,在感受清明风俗的同时,尽享温暖春光和旖旎春色。”萧放说。

(记者周润健)

文章编辑:刘佳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网络中国节·清明】5日9时13分清明: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2023-4-4 15:21:51    来源:新华社

  北京时间4月5日9时13分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唯一兼具“节气”和“节日”两种“身份”的清明。“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此时节,柳色青青,柳条长长,柳烟淡淡,正所谓“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萧放介绍,自古以来柳枝就被视为驱邪避祟的象征。清明祭祖、扫墓,俗信认为会有邪祟出现,为防邪气侵扰,办法就是插柳于户,戴柳于首,而此时节也正值“柳色青青柳叶齐”之时,到处是“阳春三月柳色新”的景象,因此,清明又称“柳节”,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射柳等习俗,其中流行最广的就是插柳和戴柳。

  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关于插柳习俗的文献记载,但当时的插柳活动并非在清明期间。这种情况在唐宋时有所变化,清明已成为全国性的祭祀节日,插柳也渐成清明的特别节俗。出城扫墓或踏青的人无不带柳回家,“插于门上”,说可以“明眼”驱邪。柳为春季应时嘉木,得春气之先,它是生命力量的象征,古人墓地一般都种植柳树。由于扫墓折柳的人太多,宋人有诗劝告“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

  清明戴柳的习俗也由来已久,有将柳枝编成柳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柳枝结成花朵插在鬓上者,还有直接将柳条插于头上者。戴柳既是孝心的展示,也是生命力量的祈求。

  萧放表示,清明插柳、戴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为了驱疫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区还有纪年华、惜红颜的含义,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之说。青柳留春,意味着在春季将逝的时节,用青青的柳条象征着对青春、生命的挽留。

  又是一年清明时,杨柳依依道春意。“最美人间四月天,气清景明,春光明媚,大家不妨走到户外,折一根柳条插在门前,或编一个柳圈戴在头上,在感受清明风俗的同时,尽享温暖春光和旖旎春色。”萧放说。

(记者周润健)

文章编辑:刘佳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