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题
新闻背景
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假期,“非遗”成为今年春节年味游的关键词。太极拳、黄河飞龙、绞胎瓷等非遗元素四次登上央视;李子柒携手云台山非遗市集登陆河南春晚,引发“跟着李子柒打卡云台非遗奇幻市集”热潮;焦作市非遗精品项目展演“全明星阵容”大放异彩,为观众奉上非遗大餐,线上、线下共享文化盛宴……刚刚过去的春节、元宵节,焦作非遗出圈出彩!如何做好“非遗+”,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市民关注的重点。
代表委员建议
市人大代表王保才表示,做好“非遗+”文章,需要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我市要加大力度开发非遗主题文创产品,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馆,策划非遗文化节庆活动,形成集展示、体验、消费于一体的文旅融合新模式。同时,要注重年轻化表达,运用数字技术、新媒体传播等手段,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融合加创新,是推动非遗文化焕发光彩的方法和路径!”市政协委员赵方说,当下,“非遗+旅游”就是非常有效的举措,非遗增加旅游的文化底蕴,旅游又为非遗提供舞台与市场,二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他建议,做好“非遗+短视频”,发挥好短视频平台的引流作用。通过短视频记录非遗产品的制作过程和传承人的故事来宣传非遗,与时俱进,让非遗展示变得有趣、生动、接地气。同时,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做好“非遗+活动”,通过举办本地特色非遗项目展示活动,让活动为非遗注入活力;“非遗+校园”,可以让剪纸、刺绣等非遗项目进入校园,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助力非遗的传承。
未来展望
焦作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焦作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7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77个,非遗文化正在成为怀川文化的记忆点和焦作旅游形象的新名片。
新的一年,我市将着力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深入提炼山水文化、太极文化、黄河文化、名人文化、怀药文化、陶瓷文化等“七大文化标识”,努力形成一批文学、音乐、影视、动漫、游戏、书法等文创精品。擦亮“放歌怀川 出彩焦作”“文润怀川 书香焦作”文化服务品牌,建立优秀文化演艺节目常态化进景区、进街区运行机制。加快“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市集建设,着力提升非遗文化体验,让非遗为旅游赋能,同时持续推进万里茶道沁阳太行陉段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积极创建一批A级文博景区,大力开发文博文创,不断丰富文博场馆的旅游元素。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动能。
本报记者 杨景鹏
![]() |
![]() |
|
![]() |
焦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
|
新闻背景
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假期,“非遗”成为今年春节年味游的关键词。太极拳、黄河飞龙、绞胎瓷等非遗元素四次登上央视;李子柒携手云台山非遗市集登陆河南春晚,引发“跟着李子柒打卡云台非遗奇幻市集”热潮;焦作市非遗精品项目展演“全明星阵容”大放异彩,为观众奉上非遗大餐,线上、线下共享文化盛宴……刚刚过去的春节、元宵节,焦作非遗出圈出彩!如何做好“非遗+”,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市民关注的重点。
代表委员建议
市人大代表王保才表示,做好“非遗+”文章,需要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我市要加大力度开发非遗主题文创产品,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馆,策划非遗文化节庆活动,形成集展示、体验、消费于一体的文旅融合新模式。同时,要注重年轻化表达,运用数字技术、新媒体传播等手段,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融合加创新,是推动非遗文化焕发光彩的方法和路径!”市政协委员赵方说,当下,“非遗+旅游”就是非常有效的举措,非遗增加旅游的文化底蕴,旅游又为非遗提供舞台与市场,二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他建议,做好“非遗+短视频”,发挥好短视频平台的引流作用。通过短视频记录非遗产品的制作过程和传承人的故事来宣传非遗,与时俱进,让非遗展示变得有趣、生动、接地气。同时,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做好“非遗+活动”,通过举办本地特色非遗项目展示活动,让活动为非遗注入活力;“非遗+校园”,可以让剪纸、刺绣等非遗项目进入校园,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助力非遗的传承。
未来展望
焦作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焦作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7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77个,非遗文化正在成为怀川文化的记忆点和焦作旅游形象的新名片。
新的一年,我市将着力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深入提炼山水文化、太极文化、黄河文化、名人文化、怀药文化、陶瓷文化等“七大文化标识”,努力形成一批文学、音乐、影视、动漫、游戏、书法等文创精品。擦亮“放歌怀川 出彩焦作”“文润怀川 书香焦作”文化服务品牌,建立优秀文化演艺节目常态化进景区、进街区运行机制。加快“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市集建设,着力提升非遗文化体验,让非遗为旅游赋能,同时持续推进万里茶道沁阳太行陉段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积极创建一批A级文博景区,大力开发文博文创,不断丰富文博场馆的旅游元素。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动能。
本报记者 杨景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