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稳居全省前列
新闻中心首页
5月初,第一批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名单公布,我市30家企业上榜。截至目前,我市省“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达252家,居全省第5位。
据悉,截至2023年年底,我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瞪羚”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4位;企业“四有”研发活动覆盖率76.9%;全市现有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载体475家,其中国家高新区、省高新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各1家。此外,我市现有省众创空间13家,居全省第2位;省中试基地4家,居全省第3位;省科技孵化器9家,居全省第4位;省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为9家、9家、260家,均居全省第5位。
2023年,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考核中的科技方面,我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增速达53.2%,居全省第1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5家,总数达474家,居全省第6位;净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79家,居全省第6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为22.02%,居全省第5位。
2023年,我省发布的《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显示,我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全省第4位。
科技创新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得益于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楼阳生焦作调研时“依靠创新驱动转型、依靠人才支撑强市”的指示精神,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深化市校融合发展,强力实施“345”创新行动,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走好科技创新“华山一条路”的关键所在。为解决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难题,我市于去年年底出台了《焦作市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焦作市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持续提升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服务能力。在省“科技贷”“专精特新贷”基础上,我市结合实际推出“焦科贷”,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需求。截至2023年底,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达148.34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47.72亿元。
为在培育科创型种子企业上实现新突破,我市研究出台了支持科创型种子企业发展壮大的“十条意见”,探索培育市科创型种子企业104家。目前,全市现有各类科技型企业1341家,其中包括省创新龙头企业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7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80家,分别居全省第5位、第6位和第7位。
龙佰集团近3年累计研发投入超30亿元,现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6个、省级研发平台27个、市级研发平台4个,旗下控股高新技术企业20家,与郑州大学共建“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围绕拳头产品钛白粉,该集团已经建成专利“护城河”,在三大突破卡脖子技术和三大首创技术中,有5项技术与钛白粉有关。
以自主创新为“利剑”,坚持国际一流标准、一流品质、一流应用,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打造能源新材料和半导体材料领域世界一流企业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该公司锂电池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锂,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出口海外市场,产销量居全球首位;半导体行业关键辅助材料电子级氢氟酸,品质达到UP-SSS级,纯度及颗粒数指标满足高端半导体制程要求,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突破口,抢抓产业发展风口期。我市以新能源牵引新材料、新材料支撑新能源,以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全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中部新能源材料城。紧密跟进省实验室体系重塑,围绕新材料方向,积极开展省实验室筹建工作。支持多氟多新材料、龙佰集团分别围绕氟硅功能材料、钛锆资源绿色利用等筹建省重点实验室。目前,全市拥有省中试基地4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0家,分别居全省第三位和第五位。
鑫诚股份投入1.4亿元技改资金,与两大设计院联合研制开发的低蠕变类耐火材料,成功替代法国进口材料,获得发明专利,不仅填补了市场空白,而且被国资委情报标准研究总所认证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和兴化工依托全球首创的炭黑改性技术,使高性能炭黑这一高端产品不仅替代了进口产品,而且大批量抢占欧美和日本、韩国等高端市场。该公司的导电炭黑产销量在中国和全球导电炭黑市场,分别占有40%和18%的市场份额,产销量全球第一。
中原内配集团在巩固传统产品燃油发动机气缸套地位的同时,勇闯新能源新材料新天地,与上海重塑集团强强合作,主攻商用车大马力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去年11月份已向宇通集团交付了首批50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该集团总投资40亿元的氢能产业园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5万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关键配件30万台空压机、50万套空气轴承、2000万组双极板的生产能力。
权威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市新能源材料产业企业数量达52家,新能源电池材料发展到30多种,覆盖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添加剂四大板块,基本形成完整的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生态体系。
推进企业创新发展,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我市已连续评选表彰五批次市级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121个,累计选派市级以上科技特派员464人,遴选市科技创新人才库入库人才3396人。我市现有院士工作站2家、中原学者工作站6家,均居全省第六位;拥有各类省级以上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5人,居全省第四位。
我市不断完善科技人才引育体系,开展“千博万硕聚焦作”引才行动,去年以来共引进硕士研究生3307人;建立300个人才专项编制的编制池,按照“企业用人、党委给编”的方式提供引才保障,现已吸引高端人才231人。
以多氟多新材料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坚持“引才、借才、育才”相结合,依托创新平台吸引高端人才。截至目前,该公司拥有高级以上职称70余人、中级以上职称377人,引进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15人。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202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谋划推动与河南理工大学融合发展,实施“市校深度融合发展 千名专家进千企行动”,推进校企双向对接、联合研发、合作共建。先后举办3场河南理工大学重点科技成果发布会,遴选发布成果54项,受到企业热烈欢迎。常态化开展院(校)地科技合作,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对接活动70余次,新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64项。多氟多与清华大学共建的“清华大学—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氟基新材料联合研究中心”成功揭牌。
同时,我市先后组建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重组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打造科技产业综合体20家,常态长效开展院校地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23年,我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53.85亿元,总额居全省第五位,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2.41%,同比增长68.5%,增长幅度居全省第三位。
今年4月份,市科技局举办2024焦作市食品产业领域产学研对接活动(武陟专场),聚焦武陟县食品产业领域企业技术需求,广泛收集高校院所具备产业化条件的科技成果,通过技术交流与洽谈对接,促成了相关企业与专家开展产学研合作。
当前,我市正围绕“3+13+N”产业链群,强力实施“345”创新行动,即着力提升新材料、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及汽车零部件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水平;完善主体培育、创新平台、成果转化、人才引育四个体系;在建设省实验室、探索成立新型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培育科创型种子企业、加快怀川高科产业园区建设、设立科技企业扶持基金五项具体工作中寻求突破,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先行区、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中原更加出彩焦作新篇章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引领和创新支撑。
(记者董柏生)
总值班:马秀清 |
统 筹:曾琳琳 |
责 编:刘 佳 |
审 核:聂 楠 |
编 辑:李润生 |
校 对:胡玉成 |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5月初,第一批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名单公布,我市30家企业上榜。截至目前,我市省“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达252家,居全省第5位。
据悉,截至2023年年底,我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瞪羚”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4位;企业“四有”研发活动覆盖率76.9%;全市现有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载体475家,其中国家高新区、省高新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各1家。此外,我市现有省众创空间13家,居全省第2位;省中试基地4家,居全省第3位;省科技孵化器9家,居全省第4位;省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为9家、9家、260家,均居全省第5位。
2023年,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考核中的科技方面,我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增速达53.2%,居全省第1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5家,总数达474家,居全省第6位;净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79家,居全省第6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为22.02%,居全省第5位。
2023年,我省发布的《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显示,我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全省第4位。
科技创新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得益于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楼阳生焦作调研时“依靠创新驱动转型、依靠人才支撑强市”的指示精神,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深化市校融合发展,强力实施“345”创新行动,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走好科技创新“华山一条路”的关键所在。为解决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难题,我市于去年年底出台了《焦作市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焦作市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持续提升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服务能力。在省“科技贷”“专精特新贷”基础上,我市结合实际推出“焦科贷”,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需求。截至2023年底,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达148.34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47.72亿元。
为在培育科创型种子企业上实现新突破,我市研究出台了支持科创型种子企业发展壮大的“十条意见”,探索培育市科创型种子企业104家。目前,全市现有各类科技型企业1341家,其中包括省创新龙头企业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7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80家,分别居全省第5位、第6位和第7位。
龙佰集团近3年累计研发投入超30亿元,现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6个、省级研发平台27个、市级研发平台4个,旗下控股高新技术企业20家,与郑州大学共建“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围绕拳头产品钛白粉,该集团已经建成专利“护城河”,在三大突破卡脖子技术和三大首创技术中,有5项技术与钛白粉有关。
以自主创新为“利剑”,坚持国际一流标准、一流品质、一流应用,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打造能源新材料和半导体材料领域世界一流企业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该公司锂电池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锂,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出口海外市场,产销量居全球首位;半导体行业关键辅助材料电子级氢氟酸,品质达到UP-SSS级,纯度及颗粒数指标满足高端半导体制程要求,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突破口,抢抓产业发展风口期。我市以新能源牵引新材料、新材料支撑新能源,以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全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中部新能源材料城。紧密跟进省实验室体系重塑,围绕新材料方向,积极开展省实验室筹建工作。支持多氟多新材料、龙佰集团分别围绕氟硅功能材料、钛锆资源绿色利用等筹建省重点实验室。目前,全市拥有省中试基地4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0家,分别居全省第三位和第五位。
鑫诚股份投入1.4亿元技改资金,与两大设计院联合研制开发的低蠕变类耐火材料,成功替代法国进口材料,获得发明专利,不仅填补了市场空白,而且被国资委情报标准研究总所认证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和兴化工依托全球首创的炭黑改性技术,使高性能炭黑这一高端产品不仅替代了进口产品,而且大批量抢占欧美和日本、韩国等高端市场。该公司的导电炭黑产销量在中国和全球导电炭黑市场,分别占有40%和18%的市场份额,产销量全球第一。
中原内配集团在巩固传统产品燃油发动机气缸套地位的同时,勇闯新能源新材料新天地,与上海重塑集团强强合作,主攻商用车大马力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去年11月份已向宇通集团交付了首批50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该集团总投资40亿元的氢能产业园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5万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关键配件30万台空压机、50万套空气轴承、2000万组双极板的生产能力。
权威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市新能源材料产业企业数量达52家,新能源电池材料发展到30多种,覆盖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添加剂四大板块,基本形成完整的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生态体系。
推进企业创新发展,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我市已连续评选表彰五批次市级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121个,累计选派市级以上科技特派员464人,遴选市科技创新人才库入库人才3396人。我市现有院士工作站2家、中原学者工作站6家,均居全省第六位;拥有各类省级以上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5人,居全省第四位。
我市不断完善科技人才引育体系,开展“千博万硕聚焦作”引才行动,去年以来共引进硕士研究生3307人;建立300个人才专项编制的编制池,按照“企业用人、党委给编”的方式提供引才保障,现已吸引高端人才231人。
以多氟多新材料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坚持“引才、借才、育才”相结合,依托创新平台吸引高端人才。截至目前,该公司拥有高级以上职称70余人、中级以上职称377人,引进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15人。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202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谋划推动与河南理工大学融合发展,实施“市校深度融合发展 千名专家进千企行动”,推进校企双向对接、联合研发、合作共建。先后举办3场河南理工大学重点科技成果发布会,遴选发布成果54项,受到企业热烈欢迎。常态化开展院(校)地科技合作,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对接活动70余次,新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64项。多氟多与清华大学共建的“清华大学—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氟基新材料联合研究中心”成功揭牌。
同时,我市先后组建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重组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打造科技产业综合体20家,常态长效开展院校地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23年,我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53.85亿元,总额居全省第五位,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2.41%,同比增长68.5%,增长幅度居全省第三位。
今年4月份,市科技局举办2024焦作市食品产业领域产学研对接活动(武陟专场),聚焦武陟县食品产业领域企业技术需求,广泛收集高校院所具备产业化条件的科技成果,通过技术交流与洽谈对接,促成了相关企业与专家开展产学研合作。
当前,我市正围绕“3+13+N”产业链群,强力实施“345”创新行动,即着力提升新材料、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及汽车零部件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水平;完善主体培育、创新平台、成果转化、人才引育四个体系;在建设省实验室、探索成立新型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培育科创型种子企业、加快怀川高科产业园区建设、设立科技企业扶持基金五项具体工作中寻求突破,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先行区、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中原更加出彩焦作新篇章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引领和创新支撑。
(记者董柏生)
总值班:马秀清 |
统 筹:曾琳琳 |
责 编:刘 佳 |
审 核:聂 楠 |
编 辑:李润生 |
校 对:胡玉成 |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