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焦作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本应亲密的两代间缘何出现交流烦恼
    更新时间:2025/4/11 10:08:15    来源:焦作晚报

      亲情,是家庭生活中最温暖的底色。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亲人之间常常被沟通不畅的问题困扰,矛盾和误解仿佛横亘在两代人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究竟是代沟,还是沟通方式出了问题,让我们听听几位讲述人的故事,一起寻找与父母、与子女交流更有效的方式。

      妈妈的诉说

      让我无所适从

      大学毕业后,小王顺利就职于西安一家公司,虽然工作十分繁忙,但他总会抽出时间给远在焦作的父母打电话。可近段时间,小王时常为聊天内容烦恼:“爸爸总是一味说教,我们之间已经无法沟通了。妈妈在电话里的诉说,也让我无所适从。”

      小王说,在工作中,加班几乎成为日常,当他在电话里说自己工作压力大,有点累时,爸爸总会说:“你们年轻人啊,不能太娇气,应该多承担一些责任,尽快提升自己……”这让他感到不被理解。

      妈妈在电话里更多的是“诉苦”,不是抱怨和爸爸吵架了,就是抱怨每天的生活太没意思,或者还会抱怨和亲戚之间的家长里短。“我能理解妈妈这些年的不容易,可妈妈说得太多了,让我无法接话,更多的是无所适从。”小王说。他尝试着买一些小礼物寄给妈妈,让妈妈的生活多一些小惊喜,但效果并不好。有几次妈妈收到礼物后,还专门打来电话吵他,嫌他乱花钱。

      更让小王感到无奈的是,如果他没有及时对妈妈消极的诉说作出回应,妈妈会难过很多天。“有时候,妈妈的亲戚也会拐弯抹角数落我,说妈妈操劳一辈子很不容易,我要多理解她,要懂得感恩。”小王说,这些话仿佛让他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时常会有一种无力感袭来。慢慢地,他在父母面前变得沉默起来,很多次欲言又止,让彼此间的关系也多了些尴尬。

      孩子的疏远

      让我十分痛心

      “能明显感觉到孩子的日渐疏远,这让我十分痛心,但又无能为力。”4月10日,杨阿姨这样对记者说。从她的话语中,能让人感受到无奈和失落。

      杨阿姨今年63岁,独生女在郑州工作。她说,女儿从小就很独立,什么事都喜欢自己扛着。前段时间,她偶然得知,女儿单位进行了人员优化调整,她已经在家里休息了好几个月。杨阿姨十分着急,立马给女儿打去电话,建议她回焦作休息一段时间,别独自在外硬撑。没想到,女儿果断拒绝了她的建议,执意要留在郑州。

      说得次数多了,女儿还在电话里和她着急:“我都30多岁了,以后你们能不能不要管我那么多。”听到这些话,杨阿姨难过地说,女儿是妈妈的心头肉,孩子的疏远,更让她心急如焚。

      “女儿独自在外,我确实有些不放心。我觉得自己还有能力,想多帮助一下女儿,但她好像根本不需要我,这种感觉让我心里空落落的。”杨阿姨说,她特别希望女儿能敞开心扉,和她分享生活中的事情,多为女儿提供一些帮助。

      两代之间

      宜多些情感支持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彼此心里都十分明白。可是,在日常沟通中,为何会“话不投机半句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坤秋认为,两代之间倾诉的核心需求是被听见、被理解,而非直接获得解决方案。亲子关系中,过度关注为对方解决问题,忽视了给予对方情感支持,可能会引发关系压力。

      那么,如何能有效沟通呢?张坤秋给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在面对子女或父母的倾诉时,可以优先回应对方情感支持,而不是急于给出建议。其次,在沟通过程中,要把情感和事情本身区分开,情感需要被倾听、被看见、被理解,而不一定要立即解决事件本身。第三,即使是最亲密的关系,也要有边界感。在沟通过程中,要注意区别什么是“支持”,什么是“干涉”,尤其是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可以直接向对方表达关心,但不要强加意愿甚至强制管控。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父母和子女双方已经陷入重复的冲突,无法靠自身的能力打破情绪困境,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借助第三方视角来打破沟通僵局。同时,父母和子女都要不断认识自我,主动学习,提升自我觉察能力,学会倾听,保持边界感,更好地解决冲突,建立积极健康的关系。

    记者 梁智玲

    总值班:程红利

    统 筹:曾琳琳

    责 编:刘 佳

    审 核:蔡 欢

    编 辑:刘 佳

    校 对:王 莹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本应亲密的两代间缘何出现交流烦恼
    2025/4/11 10:08:15    来源:焦作晚报

      亲情,是家庭生活中最温暖的底色。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亲人之间常常被沟通不畅的问题困扰,矛盾和误解仿佛横亘在两代人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究竟是代沟,还是沟通方式出了问题,让我们听听几位讲述人的故事,一起寻找与父母、与子女交流更有效的方式。

      妈妈的诉说

      让我无所适从

      大学毕业后,小王顺利就职于西安一家公司,虽然工作十分繁忙,但他总会抽出时间给远在焦作的父母打电话。可近段时间,小王时常为聊天内容烦恼:“爸爸总是一味说教,我们之间已经无法沟通了。妈妈在电话里的诉说,也让我无所适从。”

      小王说,在工作中,加班几乎成为日常,当他在电话里说自己工作压力大,有点累时,爸爸总会说:“你们年轻人啊,不能太娇气,应该多承担一些责任,尽快提升自己……”这让他感到不被理解。

      妈妈在电话里更多的是“诉苦”,不是抱怨和爸爸吵架了,就是抱怨每天的生活太没意思,或者还会抱怨和亲戚之间的家长里短。“我能理解妈妈这些年的不容易,可妈妈说得太多了,让我无法接话,更多的是无所适从。”小王说。他尝试着买一些小礼物寄给妈妈,让妈妈的生活多一些小惊喜,但效果并不好。有几次妈妈收到礼物后,还专门打来电话吵他,嫌他乱花钱。

      更让小王感到无奈的是,如果他没有及时对妈妈消极的诉说作出回应,妈妈会难过很多天。“有时候,妈妈的亲戚也会拐弯抹角数落我,说妈妈操劳一辈子很不容易,我要多理解她,要懂得感恩。”小王说,这些话仿佛让他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时常会有一种无力感袭来。慢慢地,他在父母面前变得沉默起来,很多次欲言又止,让彼此间的关系也多了些尴尬。

      孩子的疏远

      让我十分痛心

      “能明显感觉到孩子的日渐疏远,这让我十分痛心,但又无能为力。”4月10日,杨阿姨这样对记者说。从她的话语中,能让人感受到无奈和失落。

      杨阿姨今年63岁,独生女在郑州工作。她说,女儿从小就很独立,什么事都喜欢自己扛着。前段时间,她偶然得知,女儿单位进行了人员优化调整,她已经在家里休息了好几个月。杨阿姨十分着急,立马给女儿打去电话,建议她回焦作休息一段时间,别独自在外硬撑。没想到,女儿果断拒绝了她的建议,执意要留在郑州。

      说得次数多了,女儿还在电话里和她着急:“我都30多岁了,以后你们能不能不要管我那么多。”听到这些话,杨阿姨难过地说,女儿是妈妈的心头肉,孩子的疏远,更让她心急如焚。

      “女儿独自在外,我确实有些不放心。我觉得自己还有能力,想多帮助一下女儿,但她好像根本不需要我,这种感觉让我心里空落落的。”杨阿姨说,她特别希望女儿能敞开心扉,和她分享生活中的事情,多为女儿提供一些帮助。

      两代之间

      宜多些情感支持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彼此心里都十分明白。可是,在日常沟通中,为何会“话不投机半句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坤秋认为,两代之间倾诉的核心需求是被听见、被理解,而非直接获得解决方案。亲子关系中,过度关注为对方解决问题,忽视了给予对方情感支持,可能会引发关系压力。

      那么,如何能有效沟通呢?张坤秋给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在面对子女或父母的倾诉时,可以优先回应对方情感支持,而不是急于给出建议。其次,在沟通过程中,要把情感和事情本身区分开,情感需要被倾听、被看见、被理解,而不一定要立即解决事件本身。第三,即使是最亲密的关系,也要有边界感。在沟通过程中,要注意区别什么是“支持”,什么是“干涉”,尤其是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可以直接向对方表达关心,但不要强加意愿甚至强制管控。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父母和子女双方已经陷入重复的冲突,无法靠自身的能力打破情绪困境,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借助第三方视角来打破沟通僵局。同时,父母和子女都要不断认识自我,主动学习,提升自我觉察能力,学会倾听,保持边界感,更好地解决冲突,建立积极健康的关系。

    记者 梁智玲

    总值班:程红利

    统 筹:曾琳琳

    责 编:刘 佳

    审 核:蔡 欢

    编 辑:刘 佳

    校 对:王 莹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