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特稿|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贡献
    更新时间:2024/12/27 16:09:45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 特稿|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贡献

      新华社记者

      中国最大沙漠实现3046公里生态屏障全面锁边“合龙”,联合国世界地质公园增添6个来自中国的“新成员”,中国科学家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多个生态领域国际会议的中国馆或中国角迎来络绎不绝的“取经者”……

      2024年,中国在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同时,坚持践行多边主义,积极与国际伙伴分享绿色发展经验,以实际行动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力量。

          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11月26日,中国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出现一串神秘的大脚印。12月3日,脚印“主人”在附近摄像头前露出真容:一只成年东北虎看向镜头,威风凛凛,尽显王者风范。

      这不仅标志着野生东北虎时隔30年重回长白山腹地,也标志着野生东北虎栖息地进一步扩大,已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向西扩展了200多公里。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行动,正在中国各地持续开展。在中国西北,11月28日,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成为中国积极防治荒漠化的又一生动缩影。

      这些保护绿水青山的努力在惠及当地百姓的同时,正获得越来越多国际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月新批准的18个世界地质公园中,就包括长白山等来自中国的6个地质公园。至此,该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总数达到213个,而中国就拥有47个,位居世界第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公布联合国最高级别环境奖项“地球卫士奖”得主名单,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在防治荒漠化方面所作贡献榜上有名。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际湿地城市”“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国各地近年来获得一个又一个国际认证“绿色头衔”,见证了全民协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不懈努力。这些成功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也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共建繁荣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携手共建绿色家园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学习借鉴的对象。中国也积极分享绿色发展经验,与合作伙伴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实现红树林面积增长的国家之一。11月下旬,中泰红树林共同保护示范区在泰国攀牙湾国家公园揭牌,两国海洋部门将在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方面深化交流合作。泰国海洋与海岸带资源局红树林第三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奥妮察表示,中国在红树林保护与恢复技术方面的丰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在南非北开普省波斯特马斯堡镇,一座高耸巨塔下围绕着数以万计随太阳转动的长方形反光镜,宛如一朵巨大向阳花。这是中国企业承建的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今年9月顺利并网发电。作为南非最大可再生能源项目之一、撒哈拉以南非洲首个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项目,该项目全面投运后,预计每年能向电网输送约480吉瓦时清洁电力,满足20万多户家庭用电需求。

      “中国正处在世界前沿,引领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世界的绿色发展离不开中国。”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近期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持续深化能源转型合作。索尔海姆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全球许多绿色项目的载体,太阳能、风能和水电等项目为许多国家打造绿色走廊,拉动共建国家绿色产业和经济发展。

          助力全球生态治理

      为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中国积极参与相关国际会议,通过推动谈判、组织边会、举办展览等方式,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担当。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10月在哥伦比亚举行期间,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的首批9个小额项目获得通过,标志着该基金进入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新阶段。这些项目共覆盖15个国家。

      12月在沙特阿拉伯举行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到中国馆学习借鉴荒漠化治理经验的“取经者”络绎不绝。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局局长瓦莱丽·希基说,对致力于解决荒漠化问题的国家而言,中国治沙模式是“希望的灯塔”,提供了通往成功的“路线图”。

      中国还是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截至今年10月,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3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通过开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提供人员培训等方式,助力应对气候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11月在阿塞拜疆召开期间,中国举办系列活动,积极分享应对气候变化经验。巴西政府分管气候变化事务的副部长安娜·托尼表示,这些活动“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分享发展经验的意愿,彰显了影响力和领导力,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建设绿色地球家园是人类的共同目标。面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同舟共济,方能共克时艰。作为多边主义的积极践行者,中国始终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新闻编辑:杨铭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特稿|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贡献
    2024/12/27 16:09:45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 特稿|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贡献

      新华社记者

      中国最大沙漠实现3046公里生态屏障全面锁边“合龙”,联合国世界地质公园增添6个来自中国的“新成员”,中国科学家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多个生态领域国际会议的中国馆或中国角迎来络绎不绝的“取经者”……

      2024年,中国在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同时,坚持践行多边主义,积极与国际伙伴分享绿色发展经验,以实际行动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力量。

          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11月26日,中国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出现一串神秘的大脚印。12月3日,脚印“主人”在附近摄像头前露出真容:一只成年东北虎看向镜头,威风凛凛,尽显王者风范。

      这不仅标志着野生东北虎时隔30年重回长白山腹地,也标志着野生东北虎栖息地进一步扩大,已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向西扩展了200多公里。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行动,正在中国各地持续开展。在中国西北,11月28日,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成为中国积极防治荒漠化的又一生动缩影。

      这些保护绿水青山的努力在惠及当地百姓的同时,正获得越来越多国际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月新批准的18个世界地质公园中,就包括长白山等来自中国的6个地质公园。至此,该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总数达到213个,而中国就拥有47个,位居世界第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公布联合国最高级别环境奖项“地球卫士奖”得主名单,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在防治荒漠化方面所作贡献榜上有名。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际湿地城市”“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国各地近年来获得一个又一个国际认证“绿色头衔”,见证了全民协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不懈努力。这些成功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也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共建繁荣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携手共建绿色家园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学习借鉴的对象。中国也积极分享绿色发展经验,与合作伙伴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实现红树林面积增长的国家之一。11月下旬,中泰红树林共同保护示范区在泰国攀牙湾国家公园揭牌,两国海洋部门将在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方面深化交流合作。泰国海洋与海岸带资源局红树林第三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奥妮察表示,中国在红树林保护与恢复技术方面的丰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在南非北开普省波斯特马斯堡镇,一座高耸巨塔下围绕着数以万计随太阳转动的长方形反光镜,宛如一朵巨大向阳花。这是中国企业承建的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今年9月顺利并网发电。作为南非最大可再生能源项目之一、撒哈拉以南非洲首个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项目,该项目全面投运后,预计每年能向电网输送约480吉瓦时清洁电力,满足20万多户家庭用电需求。

      “中国正处在世界前沿,引领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世界的绿色发展离不开中国。”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近期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持续深化能源转型合作。索尔海姆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全球许多绿色项目的载体,太阳能、风能和水电等项目为许多国家打造绿色走廊,拉动共建国家绿色产业和经济发展。

          助力全球生态治理

      为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中国积极参与相关国际会议,通过推动谈判、组织边会、举办展览等方式,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担当。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10月在哥伦比亚举行期间,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的首批9个小额项目获得通过,标志着该基金进入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新阶段。这些项目共覆盖15个国家。

      12月在沙特阿拉伯举行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到中国馆学习借鉴荒漠化治理经验的“取经者”络绎不绝。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局局长瓦莱丽·希基说,对致力于解决荒漠化问题的国家而言,中国治沙模式是“希望的灯塔”,提供了通往成功的“路线图”。

      中国还是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截至今年10月,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3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通过开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提供人员培训等方式,助力应对气候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11月在阿塞拜疆召开期间,中国举办系列活动,积极分享应对气候变化经验。巴西政府分管气候变化事务的副部长安娜·托尼表示,这些活动“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分享发展经验的意愿,彰显了影响力和领导力,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建设绿色地球家园是人类的共同目标。面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同舟共济,方能共克时艰。作为多边主义的积极践行者,中国始终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新闻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