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春节营收1.8亿元,看西北小村如何将“乡村味道”卖“爆”
    更新时间:2025/2/14 10:12:06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西安2月13日电 题:春节营收1.8亿元,看西北小村如何将“乡村味道”卖“爆”

      新华社记者沈虹冰、王泽昊

      一个西北地区的小村可以有多“热”?

      陕西,袁家村,今年春节期间,再次稳居全省景区接待游客人次数榜首,综合收入1.8亿余元;

      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之力能有多大?

      冲破思想桎梏,挑战新发展模式,靠售卖“乡村味道”,袁家村成了闻名遐迩的“关中第一村”。

      不沿边不靠海不依城,距大城市西安65公里,袁家村扎根本乡本土,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破穷”,求变的关键抉择

      冬日的关中平原寒意阵阵,但袁家村却是一派火热气象。村子里锣鼓声、秦腔声此起彼伏,游人如织的小吃街飘来诱人的香味……

      村口不远处,有一栋4层民宿,这是村民袁旭的家,当年村里最早开农家乐的农户之一。20多年前,这里是简陋的砖房,时过境迁,袁旭的房子越建越好,春节期间一房难求。

      “去年,花了300多万元装修升级,重新开门迎客。没想到短短十几年,我们家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坐在宽敞的客厅,袁旭思绪万千。

      20世纪90年代末,水泥厂等村办企业陆续倒闭。村集体经济路在何方?几近没落的袁家村面临抉择。

      彼时三秦大地改革春潮涌动,旅游业方兴未艾。经过广泛的讨论,村民将目光聚焦在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要大胆尝试,农家饭、农家景对城里人是个‘稀罕物’。”毅然辞去咸阳市公务员工作、回到村里的村民郭占武,因为有经验、有才干,在村民推举下当起了村支书,带着大伙说干就干。

      2007年,零星的几家农户开门做起了农家乐,当年营收立竿见影。次年,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其中,乡村旅游不断发展。

      摸着石头过河,袁家村渐渐火了起来。

      小吃街一店一品,甑糕、羊肉泡馍等上百种小吃,挑动着食客的味蕾;不断丰富的秦腔、皮影戏等民俗艺术,为游客奉上传统文化的盛宴;民宿、酒吧、咖啡馆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袁家村的业态日渐丰富。

      不少人感叹,“与其说是在售卖美食、民俗,不如说是在售卖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将四面八方和城里的客人揽‘下乡’,袁家村农文旅发展的路子走对了。”

          “破卷”,做香“一锅饭”

      眼看游客越来越多,郭占武却犯起了愁。“没有只升不降的波浪,稳住客流才是真本事。”

      彼时,陕西境内模仿袁家村的“民俗村”多达70多家,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回答好“游客凭啥非得来我家”这个根本问题,成为“破卷”的关键。

      郭占武召开村民大会集思广益,梳理思路,一条朴素的发展逻辑逐渐清晰——打造品质。

      不破不立,村两委从改造体制机制入手。

      袁家村对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将油坊、豆腐坊、面坊等商户转为合作社,以股份为纽带,打造村民利益共同体。

      起初很多村民不理解,心存抱怨,“凭什么我家好好的生意要让别人来插一脚?”

      郭占武带着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解疑释惑,“一家独大势必会形成木秀于林的结果,没了森林,一棵树也难活下去……”

      小到醋坊,大到酒店,袁家村立下规矩,让全体村民和商户交叉持股。

      日复一日,制度的优势逐渐显现。村民广泛持股,纷纷把“鸡蛋装进更多的篮子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集体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

      “人人参股、共享收益”,袁家村人不约而同地把食品质量视如“生命线”——要求所有食材由村子各作坊统一把关供应,确保质量,实行闭环管理。

      全村拧成一股绳,倒逼品质不断提升。关中小吃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袁家村的“关中味道”历久弥香。

      如今全村30多个合作社支撑起各类业态发展,用村民的话说,“大家做香一锅饭,都想端牢这个金饭碗。”去年,袁家村旅游营收突破12亿元。人有信则立,业有信则成。

          “破圈”,古老村落焕发新气象

      农家乐变美食天堂,乡村游变民俗游,袁家村破圈的脚步不停歇。

      “商业模式一直在变,袁家村要紧跟时代步伐。不能关起门搞发展,要把眼光放长远。”郭占武盘算起一个宏大的计划——让袁家村“破圈、进城、出省”。

      带着在市场上多年积累下的好口碑,袁家村人走出村子,让地道的“关中味道”飘向更远方。

      2015年,袁家村第一家城市体验店在西安开业,30多种小吃原汁原味地从农村搬进了商场,创下了当时“投资500多万元,仅用9个月全部回本”的商业奇迹。

      这次华丽的转身“引爆”了陕西餐饮界,自此“袁家村”作为品牌,陆续在西安、咸阳等城市落地开花,目前已开设17家城市体验店。与此同时,还在青海、山西、河南等地建设了袁家村地域民俗体验景区。

      “靠着‘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融合发展体系,袁家村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逆袭,这对当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马莉莉说。

      “一路走来,袁家村一直在做‘无中生有’的事,没有资源挖掘资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郭占武说,“我们成功的秘诀就是,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昔日的西北小村,如今已蝶变为热门文旅目的地,而袁家村的传奇故事还在继续。

    新闻编辑:杨铭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春节营收1.8亿元,看西北小村如何将“乡村味道”卖“爆”
    2025/2/14 10:12:06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西安2月13日电 题:春节营收1.8亿元,看西北小村如何将“乡村味道”卖“爆”

      新华社记者沈虹冰、王泽昊

      一个西北地区的小村可以有多“热”?

      陕西,袁家村,今年春节期间,再次稳居全省景区接待游客人次数榜首,综合收入1.8亿余元;

      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之力能有多大?

      冲破思想桎梏,挑战新发展模式,靠售卖“乡村味道”,袁家村成了闻名遐迩的“关中第一村”。

      不沿边不靠海不依城,距大城市西安65公里,袁家村扎根本乡本土,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破穷”,求变的关键抉择

      冬日的关中平原寒意阵阵,但袁家村却是一派火热气象。村子里锣鼓声、秦腔声此起彼伏,游人如织的小吃街飘来诱人的香味……

      村口不远处,有一栋4层民宿,这是村民袁旭的家,当年村里最早开农家乐的农户之一。20多年前,这里是简陋的砖房,时过境迁,袁旭的房子越建越好,春节期间一房难求。

      “去年,花了300多万元装修升级,重新开门迎客。没想到短短十几年,我们家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坐在宽敞的客厅,袁旭思绪万千。

      20世纪90年代末,水泥厂等村办企业陆续倒闭。村集体经济路在何方?几近没落的袁家村面临抉择。

      彼时三秦大地改革春潮涌动,旅游业方兴未艾。经过广泛的讨论,村民将目光聚焦在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要大胆尝试,农家饭、农家景对城里人是个‘稀罕物’。”毅然辞去咸阳市公务员工作、回到村里的村民郭占武,因为有经验、有才干,在村民推举下当起了村支书,带着大伙说干就干。

      2007年,零星的几家农户开门做起了农家乐,当年营收立竿见影。次年,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其中,乡村旅游不断发展。

      摸着石头过河,袁家村渐渐火了起来。

      小吃街一店一品,甑糕、羊肉泡馍等上百种小吃,挑动着食客的味蕾;不断丰富的秦腔、皮影戏等民俗艺术,为游客奉上传统文化的盛宴;民宿、酒吧、咖啡馆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袁家村的业态日渐丰富。

      不少人感叹,“与其说是在售卖美食、民俗,不如说是在售卖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将四面八方和城里的客人揽‘下乡’,袁家村农文旅发展的路子走对了。”

          “破卷”,做香“一锅饭”

      眼看游客越来越多,郭占武却犯起了愁。“没有只升不降的波浪,稳住客流才是真本事。”

      彼时,陕西境内模仿袁家村的“民俗村”多达70多家,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回答好“游客凭啥非得来我家”这个根本问题,成为“破卷”的关键。

      郭占武召开村民大会集思广益,梳理思路,一条朴素的发展逻辑逐渐清晰——打造品质。

      不破不立,村两委从改造体制机制入手。

      袁家村对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将油坊、豆腐坊、面坊等商户转为合作社,以股份为纽带,打造村民利益共同体。

      起初很多村民不理解,心存抱怨,“凭什么我家好好的生意要让别人来插一脚?”

      郭占武带着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解疑释惑,“一家独大势必会形成木秀于林的结果,没了森林,一棵树也难活下去……”

      小到醋坊,大到酒店,袁家村立下规矩,让全体村民和商户交叉持股。

      日复一日,制度的优势逐渐显现。村民广泛持股,纷纷把“鸡蛋装进更多的篮子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集体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

      “人人参股、共享收益”,袁家村人不约而同地把食品质量视如“生命线”——要求所有食材由村子各作坊统一把关供应,确保质量,实行闭环管理。

      全村拧成一股绳,倒逼品质不断提升。关中小吃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袁家村的“关中味道”历久弥香。

      如今全村30多个合作社支撑起各类业态发展,用村民的话说,“大家做香一锅饭,都想端牢这个金饭碗。”去年,袁家村旅游营收突破12亿元。人有信则立,业有信则成。

          “破圈”,古老村落焕发新气象

      农家乐变美食天堂,乡村游变民俗游,袁家村破圈的脚步不停歇。

      “商业模式一直在变,袁家村要紧跟时代步伐。不能关起门搞发展,要把眼光放长远。”郭占武盘算起一个宏大的计划——让袁家村“破圈、进城、出省”。

      带着在市场上多年积累下的好口碑,袁家村人走出村子,让地道的“关中味道”飘向更远方。

      2015年,袁家村第一家城市体验店在西安开业,30多种小吃原汁原味地从农村搬进了商场,创下了当时“投资500多万元,仅用9个月全部回本”的商业奇迹。

      这次华丽的转身“引爆”了陕西餐饮界,自此“袁家村”作为品牌,陆续在西安、咸阳等城市落地开花,目前已开设17家城市体验店。与此同时,还在青海、山西、河南等地建设了袁家村地域民俗体验景区。

      “靠着‘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融合发展体系,袁家村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逆袭,这对当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马莉莉说。

      “一路走来,袁家村一直在做‘无中生有’的事,没有资源挖掘资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郭占武说,“我们成功的秘诀就是,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昔日的西北小村,如今已蝶变为热门文旅目的地,而袁家村的传奇故事还在继续。

    新闻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