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轨道交通为何登上山城“必吃榜”?
    更新时间:2025/3/27 10:06:03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重庆3月26日电 题:轨道交通为何登上山城“必吃榜”?

      新华社记者赵佳乐、周思宇、周滨滔

      近段时间,重庆市江北区一个原本寻常的观景平台因山城“魔幻”的轨道交通成为了新晋热门打卡点。

      “来了,来了,快摆好姿势!”每当江对岸的列车缓缓驶过,观景平台上便瞬间沸腾,欢呼声此起彼伏。游客们纷纷张大嘴巴,屏息凝神,只待列车驶过的一刹那,镜头中便定格下将列车“吞”入口中的画面。开年以来,这个创意十足的错位拍摄掀起了一阵模仿热潮,这条轨道交通线路也被游客戏称为山城“必吃榜”之一。

      “我来到重庆后,第一站就直奔这里。这种打卡方式新奇、有趣,很有重庆‘辨识度’。”安徽游客胡容容说。

      重庆轨道交通如此“出圈”已不是第一次。在李子坝站看列车穿楼而过;乘坐“开往春天的列车”穿越山间花海;看列车驶过大桥冲破云雾……轨道交通何以变成“流动”的城市名片?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时朋飞说,重庆轨道交通与不可复制的“8D魔幻”地形相辅相成,体现了城市交通建设和地理禀赋的共生美学。通过“打卡”轨道交通,游客可以深度感知山城的立体之美。

      这一轨道“奇观”源自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智慧。重庆市轨道交通2号线,是中国首条开通运营的跨座式单轨线路,这种轨道交通制式爬坡能力强、节省土地、景观性好,非常适合山多坡陡、道路崎岖的重庆。然而在2号线建设之初,曾有国外专家指出,在重庆地形条件下,建设跨座式单轨是“不可能的”。

      重庆市轨道集团原党委书记沈晓阳说:“当时业内认为修建跨座式单轨线路时,旁边必须有公路,便于汽车和起重机将重达几十吨的轨道梁架设到桥墩上。而2号线经过的李子坝、佛图关附近都是陡坡,非常难施工。”

      国外专家口中的“不可能”,没有削弱国内技术专家的信心。通过自主研发的单轨运梁机和架桥机,项目团队最终实现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得益于轨道建设专家这种不断攻坚克难的精神,重庆轨道交通才得以上桥、入地、穿山、过楼,从而催生出众多文旅场景。

      在李子坝观景平台,西班牙游客安东尼奥兴奋地用手机拍下“列车穿楼”的画面并发给远在欧洲的朋友。“重庆的交通设施太‘疯狂’了,在欧洲,我从来没看见过这种场景,因此我想把这些新奇的体验分享给朋友们。我也推荐他们一定要亲身感受一下这座城市的魅力。”安东尼奥说。

      “列车穿楼”“吃轨道”等场景“出圈”后,重庆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游客的游玩体验。以前,游客们看“列车穿楼”常常挤占马路,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为满足游客观光需求,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李子坝站修建了观景平台,对站点环境进行美化,还打造了重庆轨道游客服务中心和李子坝文创主题馆,实现“从站点到景点”的转化。

      科技赋能下,更人性化的智慧列车也向游客驶来。车厢搭载“无线+USB”充电装置,可一次性为30部电子产品充电;车窗全面转型升级,可通过纳米电容触摸膜支持人机交互,展示重庆景点美食等……去年投入运营的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主题列车一亮相就成“爆款”,不少乘客感叹“再也不用担心乘车没电了!”

      “网红”场景要实现“长红”,需在提升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上持续发力。时朋飞表示,要注重“网红”打卡点周围场景的活化,增设便民设施以及有特色的业态,培育长效IP,将“拍完就走”的视觉奇观转化为可停留、可消费的文化空间。

      近日,“吃轨道”观景平台有了正式的名字——“江北a~台”,该命名灵感正来自游客们打卡时张大嘴的统一姿势。江北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江北将进一步做好“江北a~台”周围交通保畅、设施完善、消费场景搭建等配套工程,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文旅消费新场景,以“网络流量”带动“消费增量”。

    新闻编辑:杨铭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轨道交通为何登上山城“必吃榜”?
    2025/3/27 10:06:03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重庆3月26日电 题:轨道交通为何登上山城“必吃榜”?

      新华社记者赵佳乐、周思宇、周滨滔

      近段时间,重庆市江北区一个原本寻常的观景平台因山城“魔幻”的轨道交通成为了新晋热门打卡点。

      “来了,来了,快摆好姿势!”每当江对岸的列车缓缓驶过,观景平台上便瞬间沸腾,欢呼声此起彼伏。游客们纷纷张大嘴巴,屏息凝神,只待列车驶过的一刹那,镜头中便定格下将列车“吞”入口中的画面。开年以来,这个创意十足的错位拍摄掀起了一阵模仿热潮,这条轨道交通线路也被游客戏称为山城“必吃榜”之一。

      “我来到重庆后,第一站就直奔这里。这种打卡方式新奇、有趣,很有重庆‘辨识度’。”安徽游客胡容容说。

      重庆轨道交通如此“出圈”已不是第一次。在李子坝站看列车穿楼而过;乘坐“开往春天的列车”穿越山间花海;看列车驶过大桥冲破云雾……轨道交通何以变成“流动”的城市名片?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时朋飞说,重庆轨道交通与不可复制的“8D魔幻”地形相辅相成,体现了城市交通建设和地理禀赋的共生美学。通过“打卡”轨道交通,游客可以深度感知山城的立体之美。

      这一轨道“奇观”源自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智慧。重庆市轨道交通2号线,是中国首条开通运营的跨座式单轨线路,这种轨道交通制式爬坡能力强、节省土地、景观性好,非常适合山多坡陡、道路崎岖的重庆。然而在2号线建设之初,曾有国外专家指出,在重庆地形条件下,建设跨座式单轨是“不可能的”。

      重庆市轨道集团原党委书记沈晓阳说:“当时业内认为修建跨座式单轨线路时,旁边必须有公路,便于汽车和起重机将重达几十吨的轨道梁架设到桥墩上。而2号线经过的李子坝、佛图关附近都是陡坡,非常难施工。”

      国外专家口中的“不可能”,没有削弱国内技术专家的信心。通过自主研发的单轨运梁机和架桥机,项目团队最终实现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得益于轨道建设专家这种不断攻坚克难的精神,重庆轨道交通才得以上桥、入地、穿山、过楼,从而催生出众多文旅场景。

      在李子坝观景平台,西班牙游客安东尼奥兴奋地用手机拍下“列车穿楼”的画面并发给远在欧洲的朋友。“重庆的交通设施太‘疯狂’了,在欧洲,我从来没看见过这种场景,因此我想把这些新奇的体验分享给朋友们。我也推荐他们一定要亲身感受一下这座城市的魅力。”安东尼奥说。

      “列车穿楼”“吃轨道”等场景“出圈”后,重庆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游客的游玩体验。以前,游客们看“列车穿楼”常常挤占马路,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为满足游客观光需求,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李子坝站修建了观景平台,对站点环境进行美化,还打造了重庆轨道游客服务中心和李子坝文创主题馆,实现“从站点到景点”的转化。

      科技赋能下,更人性化的智慧列车也向游客驶来。车厢搭载“无线+USB”充电装置,可一次性为30部电子产品充电;车窗全面转型升级,可通过纳米电容触摸膜支持人机交互,展示重庆景点美食等……去年投入运营的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主题列车一亮相就成“爆款”,不少乘客感叹“再也不用担心乘车没电了!”

      “网红”场景要实现“长红”,需在提升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上持续发力。时朋飞表示,要注重“网红”打卡点周围场景的活化,增设便民设施以及有特色的业态,培育长效IP,将“拍完就走”的视觉奇观转化为可停留、可消费的文化空间。

      近日,“吃轨道”观景平台有了正式的名字——“江北a~台”,该命名灵感正来自游客们打卡时张大嘴的统一姿势。江北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江北将进一步做好“江北a~台”周围交通保畅、设施完善、消费场景搭建等配套工程,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文旅消费新场景,以“网络流量”带动“消费增量”。

    新闻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