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记者手记:科考,向海洋更深处进发
    更新时间:2025/3/31 10:02:16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 记者手记:科考,向海洋更深处进发

      新华社记者徐鹏航

      万米深渊海底,是否是生命禁区?

      3月28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举行的海洋科学与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杜梦然给出答案:随着对深渊的调查,发现生命在这里练就了“十八般武艺”,可以适应极高的压力和不稳定的地质环境。

      这位“80后”女科学家,近日刚刚完成了中国-新西兰普伊斯哥海沟载人深潜联合科考。因为喜欢大海,她已先后随“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深潜30余次,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国际一流学术期刊,见证了我国向海洋更深处探索的坚实脚步。

      “随着不断地进入深渊,我们发现把样品采集带回实验室分析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研究需求。因此,我们决定把实验室‘搬到海底去’。”杜梦然介绍,目前正在研制可以搭载深海载人潜水器进行实时探测的新型传感器,以及能够在深海深渊底部驻留半年以上、可以根据预设程序进行自主实验的“深海原位实验室”。

      海洋覆盖了全球70%以上的面积,是地球生命的摇篮,对全球生态系统平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向海洋更深处进发,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海洋,也是为了更好地与海洋相处。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特别提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并将2021年至2030年定为“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旭光说,随着深海采矿不断走向商业化,深海环境和生物保护成为“必行之义”。“我们探索了深海矿产开发兼顾原位碳封存的开发理念和技术思路。比如,借助深海采矿的轮船、管缆和矿车系统,可以将液态二氧化碳从水面输送至海底,实现二氧化碳的深海封存,从而助力全球的碳减排计划。”

      海洋,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海洋探索,也离不开各国的合作协同。

      我国科学界牵头发起“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海洋碳汇研究;发起海洋自然灾害防治与环境健康增值项目,与全球合作者共同发展海洋生态动力环境预报模式,服务海洋生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多方正在携手,共促海洋可持续发展。

      当前,海洋只有约5%的区域被人类探明。“作为认识海洋的前提与基础,海洋科学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科技部秘书长潘晓东说,下一步将大力支持海洋基础研究,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深化海洋领域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为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海洋科学正加速迈入大科学时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兰玉杰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布局,深化国际大科学计划与联合攻关,积极引领海洋科技前沿、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变革。

      “我愿和全球的海洋青年科技工作者一起,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让我们潜入最深海洋,探索地球未知,启迪人类未来。”

      专家们的话语,回响在记者耳旁,仿佛大海的波涛,激荡着跨越国界的科学热忱。更多海洋科学家正以科技为纽带,将人类对海洋的敬畏与守护,镌刻在蓝色星球的未来。

    新闻编辑:杨铭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记者手记:科考,向海洋更深处进发
    2025/3/31 10:02:16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 记者手记:科考,向海洋更深处进发

      新华社记者徐鹏航

      万米深渊海底,是否是生命禁区?

      3月28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举行的海洋科学与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杜梦然给出答案:随着对深渊的调查,发现生命在这里练就了“十八般武艺”,可以适应极高的压力和不稳定的地质环境。

      这位“80后”女科学家,近日刚刚完成了中国-新西兰普伊斯哥海沟载人深潜联合科考。因为喜欢大海,她已先后随“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深潜30余次,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国际一流学术期刊,见证了我国向海洋更深处探索的坚实脚步。

      “随着不断地进入深渊,我们发现把样品采集带回实验室分析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研究需求。因此,我们决定把实验室‘搬到海底去’。”杜梦然介绍,目前正在研制可以搭载深海载人潜水器进行实时探测的新型传感器,以及能够在深海深渊底部驻留半年以上、可以根据预设程序进行自主实验的“深海原位实验室”。

      海洋覆盖了全球70%以上的面积,是地球生命的摇篮,对全球生态系统平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向海洋更深处进发,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海洋,也是为了更好地与海洋相处。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特别提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并将2021年至2030年定为“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旭光说,随着深海采矿不断走向商业化,深海环境和生物保护成为“必行之义”。“我们探索了深海矿产开发兼顾原位碳封存的开发理念和技术思路。比如,借助深海采矿的轮船、管缆和矿车系统,可以将液态二氧化碳从水面输送至海底,实现二氧化碳的深海封存,从而助力全球的碳减排计划。”

      海洋,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海洋探索,也离不开各国的合作协同。

      我国科学界牵头发起“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海洋碳汇研究;发起海洋自然灾害防治与环境健康增值项目,与全球合作者共同发展海洋生态动力环境预报模式,服务海洋生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多方正在携手,共促海洋可持续发展。

      当前,海洋只有约5%的区域被人类探明。“作为认识海洋的前提与基础,海洋科学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科技部秘书长潘晓东说,下一步将大力支持海洋基础研究,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深化海洋领域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为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海洋科学正加速迈入大科学时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兰玉杰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布局,深化国际大科学计划与联合攻关,积极引领海洋科技前沿、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变革。

      “我愿和全球的海洋青年科技工作者一起,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让我们潜入最深海洋,探索地球未知,启迪人类未来。”

      专家们的话语,回响在记者耳旁,仿佛大海的波涛,激荡着跨越国界的科学热忱。更多海洋科学家正以科技为纽带,将人类对海洋的敬畏与守护,镌刻在蓝色星球的未来。

    新闻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