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江苏苏州:以就业友好增进城市韧性
    更新时间:2025/6/13 9:49:41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南京6月12日电 题:江苏苏州:以就业友好增进城市韧性

      新华社记者杨绍功、朱程

      “家门口”精准服务稳就业、沿着项目和产业链促就业、通过提升居民就业能力来增强城市韧性……近年来,连续五年获评全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的苏州,正加快就业友好型城市建设,持续构建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良性循环。

          “家门口”精准服务稳就业

      苏州市吴江区京杭运河畔,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教学中心3楼,学生在机器上刷身份证,系统能自动识别专业学历、求职意向等个人信息,匹配吴江区最新招聘需求,一键向企业发送简历。

      本地毕业生快速匹配岗位,外地青年也能安心求职。在距京沪高铁苏州北站百米之遥的木莲庄酒店青年人才驿站,来苏州求职应聘的外地高校应届生只需简单填写信息,就能申请3天(最长不超过14天)的免费住宿。

      “背个包来免费住宿,找工作成本更低,这样的城市很温暖。”已入职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的毕业生李林祥感慨道。仅在苏州市相城区,这类青年人才驿站已有14处,目前已累计服务1300多人次。苏州全市已有这类驿站120多处。

      靠求职者更近,让就业更便捷。姑苏区双塔街道,人社中心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采集就业数据、了解就业需求。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6至24岁失业青年、收入低能力低的就业特殊困难群体等成为这里“家门口”就业服务工作的重点对象。

      苏州市着力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截至5月底,已建成服务站348个,累计帮扶大龄、残疾等困难群体超9000人就业。

          沿着项目和产业链促就业

      常熟高新区,智享生物(苏州)有限公司的新产线于3月份完成设备安装,相关部门即进企提供用工服务,为其规划6条对接招聘线路。目前,企业急需的150名技能人才已完成招录。

      这是苏州探索前置就业用工服务、开展重大项目带动就业评估工作的缩影。

      重大项目在稳增长、稳就业上潜力巨大。2024年以来,苏州靠前服务,年度投资3亿元以上的200多个重大项目建成后新增用工达3万多人。

      近期召开的苏州市加快构建就业友好型城市工作推进会上,又有12个重大项目与12家用工服务单位进行用工保障签约。

      一个个项目背后是产学研融合的产业链,苏州深入研究产业规律,让就业顺着产业链延伸。作为首批国家级低空经济试点城市之一,近期,苏州打造低空经济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促进校企资源整合定向培养技能人才,助力打造“空中之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刘建成表示,高校将发挥优势资源、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更多前沿技能课程,助力产业、教育、人才形成有机融合的生态链。

      太湖东岸的苏州高新区,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正为当地构建水、陆、空相结合的城市立体智慧治理网络。公司董事长周海波说:“岗位需要+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的项目化培训新模式,让“天空工匠”培养在当地形成了完整闭环。

          提升就业能力增强城市韧性

      配置控制模块参数,编写工业机器人运动程序,在数字孪生环境中模拟预演工件装配……在苏州工业园区立宁职业培训学校,一批批年轻学员经过数字化培训,获得技能认证,走向产业一线。

      教室就是车间,作业就是工单。苏州工业园区立宁职业培训学校执行校长涂强说,依托产教融合的有效培训,大批青年迅速提升了实操能力,企业持续获得智能制造人才。

      暑假将至,各类院校教学任务减少,培训资源可以集中释放。苏州市抓住这一契机,发布了“技能照亮前程”暑期技能大培训计划,将七到八月份的院校教学淡季变成技能培训旺季。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武认为,千方百计提升各类人才的就业技能,促进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才能让产业布局持续更新、人才活力持续迸发,从而不断提升城市的发展韧性和能级。

    新闻编辑:杨铭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江苏苏州:以就业友好增进城市韧性
    2025/6/13 9:49:41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南京6月12日电 题:江苏苏州:以就业友好增进城市韧性

      新华社记者杨绍功、朱程

      “家门口”精准服务稳就业、沿着项目和产业链促就业、通过提升居民就业能力来增强城市韧性……近年来,连续五年获评全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的苏州,正加快就业友好型城市建设,持续构建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良性循环。

          “家门口”精准服务稳就业

      苏州市吴江区京杭运河畔,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教学中心3楼,学生在机器上刷身份证,系统能自动识别专业学历、求职意向等个人信息,匹配吴江区最新招聘需求,一键向企业发送简历。

      本地毕业生快速匹配岗位,外地青年也能安心求职。在距京沪高铁苏州北站百米之遥的木莲庄酒店青年人才驿站,来苏州求职应聘的外地高校应届生只需简单填写信息,就能申请3天(最长不超过14天)的免费住宿。

      “背个包来免费住宿,找工作成本更低,这样的城市很温暖。”已入职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的毕业生李林祥感慨道。仅在苏州市相城区,这类青年人才驿站已有14处,目前已累计服务1300多人次。苏州全市已有这类驿站120多处。

      靠求职者更近,让就业更便捷。姑苏区双塔街道,人社中心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采集就业数据、了解就业需求。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6至24岁失业青年、收入低能力低的就业特殊困难群体等成为这里“家门口”就业服务工作的重点对象。

      苏州市着力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截至5月底,已建成服务站348个,累计帮扶大龄、残疾等困难群体超9000人就业。

          沿着项目和产业链促就业

      常熟高新区,智享生物(苏州)有限公司的新产线于3月份完成设备安装,相关部门即进企提供用工服务,为其规划6条对接招聘线路。目前,企业急需的150名技能人才已完成招录。

      这是苏州探索前置就业用工服务、开展重大项目带动就业评估工作的缩影。

      重大项目在稳增长、稳就业上潜力巨大。2024年以来,苏州靠前服务,年度投资3亿元以上的200多个重大项目建成后新增用工达3万多人。

      近期召开的苏州市加快构建就业友好型城市工作推进会上,又有12个重大项目与12家用工服务单位进行用工保障签约。

      一个个项目背后是产学研融合的产业链,苏州深入研究产业规律,让就业顺着产业链延伸。作为首批国家级低空经济试点城市之一,近期,苏州打造低空经济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促进校企资源整合定向培养技能人才,助力打造“空中之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刘建成表示,高校将发挥优势资源、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更多前沿技能课程,助力产业、教育、人才形成有机融合的生态链。

      太湖东岸的苏州高新区,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正为当地构建水、陆、空相结合的城市立体智慧治理网络。公司董事长周海波说:“岗位需要+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的项目化培训新模式,让“天空工匠”培养在当地形成了完整闭环。

          提升就业能力增强城市韧性

      配置控制模块参数,编写工业机器人运动程序,在数字孪生环境中模拟预演工件装配……在苏州工业园区立宁职业培训学校,一批批年轻学员经过数字化培训,获得技能认证,走向产业一线。

      教室就是车间,作业就是工单。苏州工业园区立宁职业培训学校执行校长涂强说,依托产教融合的有效培训,大批青年迅速提升了实操能力,企业持续获得智能制造人才。

      暑假将至,各类院校教学任务减少,培训资源可以集中释放。苏州市抓住这一契机,发布了“技能照亮前程”暑期技能大培训计划,将七到八月份的院校教学淡季变成技能培训旺季。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武认为,千方百计提升各类人才的就业技能,促进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才能让产业布局持续更新、人才活力持续迸发,从而不断提升城市的发展韧性和能级。

    新闻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