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河南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河南首个碳汇生态产品框架协议签订 省市合作 提高“双碳”产业活力
更新时间:2024/7/31 15:55:42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森林将迎来好“钱”景。7月30日,河南省首个关于碳汇生态产品的框架协议《关于合作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碳汇能力提升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信阳签订。

  该协议由信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河南省自然资源监测和国土整治院、河南省环保联合会、河南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有限公司签订,将以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碳汇能力提升为目标,在推进矿山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绿色低碳协同增效、深入挖掘自然资源领域涉碳项目的减碳增汇潜力,以及开发信阳本地碳汇生态产品、探索碳汇生态补偿机制与相关平台搭建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所谓碳汇生态产品,是指生态系统为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而提供的新兴生态产品,通过将不同生态系统碳汇开发为可备案可管理的碳汇产品,以备后续的一系列价值实现。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仅有助于减排增汇,也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此次碳汇生态产品框架协议的签订,是我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该协议以提升自然资源领域碳汇能力为目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国有储备林等涉碳项目为切入点,着力构建绿色低碳体系,探索碳汇价值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提高“双碳”产业活力。

  “这标志着省市合作推进‘双碳’工作迈上新起点。”省自然资源监测和国土整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合作各方资金、技术和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信阳碳汇储量及增量,开发本土碳汇生态产品,建立健全碳市场交易机制,助力碳汇交易平台建设,促进绿水青山的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进一步转化为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记者 赵一帆 通讯员 李彬)

新闻编辑:刘鸣捷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河南首个碳汇生态产品框架协议签订 省市合作 提高“双碳”产业活力
    2024/7/31 15:55:42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森林将迎来好“钱”景。7月30日,河南省首个关于碳汇生态产品的框架协议《关于合作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碳汇能力提升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信阳签订。

      该协议由信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河南省自然资源监测和国土整治院、河南省环保联合会、河南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有限公司签订,将以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碳汇能力提升为目标,在推进矿山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绿色低碳协同增效、深入挖掘自然资源领域涉碳项目的减碳增汇潜力,以及开发信阳本地碳汇生态产品、探索碳汇生态补偿机制与相关平台搭建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所谓碳汇生态产品,是指生态系统为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而提供的新兴生态产品,通过将不同生态系统碳汇开发为可备案可管理的碳汇产品,以备后续的一系列价值实现。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仅有助于减排增汇,也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此次碳汇生态产品框架协议的签订,是我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该协议以提升自然资源领域碳汇能力为目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国有储备林等涉碳项目为切入点,着力构建绿色低碳体系,探索碳汇价值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提高“双碳”产业活力。

      “这标志着省市合作推进‘双碳’工作迈上新起点。”省自然资源监测和国土整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合作各方资金、技术和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信阳碳汇储量及增量,开发本土碳汇生态产品,建立健全碳市场交易机制,助力碳汇交易平台建设,促进绿水青山的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进一步转化为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记者 赵一帆 通讯员 李彬)

    新闻编辑:刘鸣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