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首页
□本报记者 张体义
11月8日,记者进入山东博物馆三楼15号展厅,“此刻华夏”四个甲骨文大字非常醒目。
“为纪念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5周年,山东博物馆推出了‘此刻华夏——殷商甲骨文展’。”山东博物馆馆长刘延常告诉记者。
该展览分“自然之象”“丰年兆吉”“殷人信仰”“征伐四方”“衣食住行”“于田于猎”六个主题,向观众展示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文明,讲述甲骨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的流传经历。
馆藏甲骨超万片
山东博物馆有十大镇馆之宝,除了亚丑钺、鲁国大玉璧、颂簋等,还有甲骨文。
刘延常说:“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10588片,主要来源于‘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加拿大人明义士、美国人柏根氏、山东青州人孙文澜等著名收藏家和收藏机构。”
山东博物馆是我国收藏甲骨最多的博物馆之一,馆藏甲骨年代跨越商代晚期二百多年,卜辞分期涵盖一至五期,文字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征伐、田猎、祭祀、疾病等,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珍贵史料。其中“祷禾”卜骨是该馆所藏甲骨中字数最多的一件,有126个字清晰可见,卜辞记录了商人向神灵祭祀,祈求神灵带来降雨和好的收成。2016年3月,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入选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7年,我国申报的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山东博物馆为我国此次申报的11家甲骨收藏单位之一。
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数量之大、藏品之精、研究价值之高,在国内乃至国际甲骨收藏单位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为了研究这批珍贵的甲骨资料,山东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共同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山东博物馆珍藏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
刘延常介绍,该项目的目标是全面彻底保护性整理研究山东博物馆馆藏全部甲骨,最终成果是编著一部融学术研究与资料著录为一体的《山东博物馆所藏殷墟甲骨》。项目首席专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项目进行期间,在山东博物馆召开了三次全国甲骨文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讨论和探索了在项目整理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尤其是甲骨字形、甲骨缀合、甲骨卜兆规律等甲骨学术前沿问题。项目在甲骨文编目整理、墨拓、拍摄、摹本制作、分期断代、释文等方面新成果不断涌现,课题结项成果将于近期出版。
让甲骨文“活”起来
1899年,山东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刘延常说,今年是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5周年,又恰逢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建所70周年和山东博物馆建馆70周年。今年7月26日—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山东博物馆合作主办了“纪念甲骨文发现12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60多家单位的120余位代表,围绕甲骨文字释读、甲骨学专题研究、甲骨文与殷商史、甲骨学史、甲骨资料保护与活化利用等多个方面展开学术讨论。
为推动甲骨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今年7月山东博物馆策划推出了“此刻华夏——殷商甲骨文展”,展览精选150余件甲骨、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系统展示商代人在造字和用字方面的智慧,探寻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文明,致敬125年来甲骨文学者们的卓越成就。
山东博物馆积极拓展甲骨文多种传播渠道和教育活动。以山东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新媒体为主导,向观众推送甲骨相关知识及科普文章。推出“知书——揭秘甲骨”研学教育活动,激发青少年对甲骨文探索的兴趣。
刘延常介绍,山东博物馆还计划推出一系列面向公众的甲骨文普及活动。与旅游部门合作,开发以甲骨文为主题的旅游路线。继续与学校合作,推广甲骨文教育课程,开发更多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材料和互动体验项目。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甲骨文的深入研究和保护工作。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本报记者 张体义
11月8日,记者进入山东博物馆三楼15号展厅,“此刻华夏”四个甲骨文大字非常醒目。
“为纪念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5周年,山东博物馆推出了‘此刻华夏——殷商甲骨文展’。”山东博物馆馆长刘延常告诉记者。
该展览分“自然之象”“丰年兆吉”“殷人信仰”“征伐四方”“衣食住行”“于田于猎”六个主题,向观众展示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文明,讲述甲骨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的流传经历。
馆藏甲骨超万片
山东博物馆有十大镇馆之宝,除了亚丑钺、鲁国大玉璧、颂簋等,还有甲骨文。
刘延常说:“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10588片,主要来源于‘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加拿大人明义士、美国人柏根氏、山东青州人孙文澜等著名收藏家和收藏机构。”
山东博物馆是我国收藏甲骨最多的博物馆之一,馆藏甲骨年代跨越商代晚期二百多年,卜辞分期涵盖一至五期,文字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征伐、田猎、祭祀、疾病等,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珍贵史料。其中“祷禾”卜骨是该馆所藏甲骨中字数最多的一件,有126个字清晰可见,卜辞记录了商人向神灵祭祀,祈求神灵带来降雨和好的收成。2016年3月,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入选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7年,我国申报的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山东博物馆为我国此次申报的11家甲骨收藏单位之一。
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数量之大、藏品之精、研究价值之高,在国内乃至国际甲骨收藏单位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为了研究这批珍贵的甲骨资料,山东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共同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山东博物馆珍藏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
刘延常介绍,该项目的目标是全面彻底保护性整理研究山东博物馆馆藏全部甲骨,最终成果是编著一部融学术研究与资料著录为一体的《山东博物馆所藏殷墟甲骨》。项目首席专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项目进行期间,在山东博物馆召开了三次全国甲骨文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讨论和探索了在项目整理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尤其是甲骨字形、甲骨缀合、甲骨卜兆规律等甲骨学术前沿问题。项目在甲骨文编目整理、墨拓、拍摄、摹本制作、分期断代、释文等方面新成果不断涌现,课题结项成果将于近期出版。
让甲骨文“活”起来
1899年,山东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刘延常说,今年是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5周年,又恰逢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建所70周年和山东博物馆建馆70周年。今年7月26日—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山东博物馆合作主办了“纪念甲骨文发现12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60多家单位的120余位代表,围绕甲骨文字释读、甲骨学专题研究、甲骨文与殷商史、甲骨学史、甲骨资料保护与活化利用等多个方面展开学术讨论。
为推动甲骨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今年7月山东博物馆策划推出了“此刻华夏——殷商甲骨文展”,展览精选150余件甲骨、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系统展示商代人在造字和用字方面的智慧,探寻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文明,致敬125年来甲骨文学者们的卓越成就。
山东博物馆积极拓展甲骨文多种传播渠道和教育活动。以山东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新媒体为主导,向观众推送甲骨相关知识及科普文章。推出“知书——揭秘甲骨”研学教育活动,激发青少年对甲骨文探索的兴趣。
刘延常介绍,山东博物馆还计划推出一系列面向公众的甲骨文普及活动。与旅游部门合作,开发以甲骨文为主题的旅游路线。继续与学校合作,推广甲骨文教育课程,开发更多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材料和互动体验项目。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甲骨文的深入研究和保护工作。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