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大河网讯 中原大地,钟灵毓秀;中原文化,源远流长。9月27日,“豫见非遗·赓续传承”2023年非遗传承技艺大赛展开幕式暨非遗传承研讨会在中原科技学院召开,多名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汇聚于此,共话非遗技艺传承之道。
本次大赛展览由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支持,郑州文化馆、郑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中原科技学院主办,旨在搭建“文教合作”平台,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积极探索特色研学旅行发展实施路径。
近40个类别、超300件非遗作品集中展览
“为什么这么香呀?”记者一走进非遗传承技艺大赛展览馆就闻到一股清淡的香气,“这是我们的非遗传承人制作的布艺香包作品,香包又名香囊、香袋,也叫荷包,历史悠久,有纳福、辟邪、驱疫的作用,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景。”展览馆志愿者介绍。
“技艺大赛既是展示才艺的平台,也是大家共同欢聚的舞台,更是展示我们城市文化的窗口。”郑州文化馆馆长李桂玲说,在这场非遗展示盛宴中,我们邀请了业界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精准评判,确保了赛事的高水准。
在展览馆中间,几张桌子整齐地拼在一起,桌面上一幅“喜迎党的二十大”7米长卷剪纸铺开。据了解,该画卷整体画面图案热烈祥和,共囊括了13种不同的图案样式,每种图案都具有独特的寓意。如画卷两侧的大象是河南的象征,既有着“万象更新”的传统寓意,又体现了新时代河南更加出彩的积极面貌;大象身后踏浪而来的麒麟身上还有一摞书卷,这是具有典型中原文化特色的“龙马负图,麒麟献瑞”图案,既表现了在黄河文化中流传千年的“河图洛书”传说,又有着对“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长卷两侧上方均为喜鹊站在红梅枝头的图案,寓意着“喜”上“梅”头,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曹慧贞介绍,剪纸作为郑州市最为普及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珍贵的民俗艺术,一代代的河洛人,在婚嫁、节庆、寿诞等不同的民俗生活中,用剪刀剪出吉祥的花。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的艺术传承展,集中了来自全市各县区的优秀作品,门类繁多。”曹慧贞说,作品艺术风格既有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又有运用现代造型语言的新形象。在参展作者中,既有老一代传承人,也有新生代剪纸爱好者,是郑州市非遗艺术成就的一次大展示。
中原科技学院常务副校长高新战介绍,此次大赛共征集320件作品,参赛人员包括73名非遗传承人、10名教师、50名大中小学生、5名设计师和手工艺爱好者,包括剪纸、香包、烙画等40个类别,大赛展览时间为9月27日至11月中旬。
“非遗应该充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的重要基础。“我们讲非遗传承,其实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所以非遗应该充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且代代相传,这就是非遗进校园的意义所在,‘非遗’的校园教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和活力。”李桂玲说。
据了解,目前郑州市拥有县区级代表性项目791个、市级代表性项目307个、省级代表性项目84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6项;县区级代表性传承人693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3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8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李桂玲说,“这些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活跃城市文化生活等方面扮演着积极角色,是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的重要抓手。”
“鲜活生动的郑州特色民族文化,更是讲好郑州故事、推进郑州文化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重要资源。”曹慧贞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动力和精神依托,郑州作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不仅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同时也拥有“让更多年轻人青睐”的城市气质。
“此次活动的举办,可以为传承人提供展示和学习的平台,激发非遗创意设计活力,使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设计、融入当代生活。”李桂玲说,进一步探索非遗保护与研学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增强社会对非遗手工艺的认知度,促进非遗研学的创新发展,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社会公众的传承热情,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让非遗走进校园,让传统技艺绽放新光彩”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遗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鼓励“非遗进校园”。郑州市印发的《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提到要推动非遗普及教育,鼓励学校开设非遗校本课程,编制适宜青少年的教学材料,并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非遗课程。
政策的落地、落实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近年来,郑州市充分发挥院校教育的优势,大力推动非遗与学校深度融合。
高新战说,文化传承是高等院校的五大职能之一,中原科技学院教育学院先后建设曹慧贞大师工作室等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基地,中原民间游戏及手工作坊于近日获批郑州市第五批社科联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面向学校、社会团体、社区等,大力推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教育学院已开设6类非遗课程,多位教师负责教授剪纸、毛猴、捏泥人、画脸谱、画团扇、刺绣、篆刻等多项非遗项目。
“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我们将全力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探索非遗保护与研学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曹慧贞说,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对非遗手工艺的认知度,激发社会公众的传承热情,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
“未来,我们将持续探索特色研学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助力城市社会的经济建设发展。”李桂玲说。(张家祺)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大河网讯 中原大地,钟灵毓秀;中原文化,源远流长。9月27日,“豫见非遗·赓续传承”2023年非遗传承技艺大赛展开幕式暨非遗传承研讨会在中原科技学院召开,多名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汇聚于此,共话非遗技艺传承之道。
本次大赛展览由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支持,郑州文化馆、郑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中原科技学院主办,旨在搭建“文教合作”平台,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积极探索特色研学旅行发展实施路径。
近40个类别、超300件非遗作品集中展览
“为什么这么香呀?”记者一走进非遗传承技艺大赛展览馆就闻到一股清淡的香气,“这是我们的非遗传承人制作的布艺香包作品,香包又名香囊、香袋,也叫荷包,历史悠久,有纳福、辟邪、驱疫的作用,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景。”展览馆志愿者介绍。
“技艺大赛既是展示才艺的平台,也是大家共同欢聚的舞台,更是展示我们城市文化的窗口。”郑州文化馆馆长李桂玲说,在这场非遗展示盛宴中,我们邀请了业界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精准评判,确保了赛事的高水准。
在展览馆中间,几张桌子整齐地拼在一起,桌面上一幅“喜迎党的二十大”7米长卷剪纸铺开。据了解,该画卷整体画面图案热烈祥和,共囊括了13种不同的图案样式,每种图案都具有独特的寓意。如画卷两侧的大象是河南的象征,既有着“万象更新”的传统寓意,又体现了新时代河南更加出彩的积极面貌;大象身后踏浪而来的麒麟身上还有一摞书卷,这是具有典型中原文化特色的“龙马负图,麒麟献瑞”图案,既表现了在黄河文化中流传千年的“河图洛书”传说,又有着对“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长卷两侧上方均为喜鹊站在红梅枝头的图案,寓意着“喜”上“梅”头,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曹慧贞介绍,剪纸作为郑州市最为普及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珍贵的民俗艺术,一代代的河洛人,在婚嫁、节庆、寿诞等不同的民俗生活中,用剪刀剪出吉祥的花。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的艺术传承展,集中了来自全市各县区的优秀作品,门类繁多。”曹慧贞说,作品艺术风格既有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又有运用现代造型语言的新形象。在参展作者中,既有老一代传承人,也有新生代剪纸爱好者,是郑州市非遗艺术成就的一次大展示。
中原科技学院常务副校长高新战介绍,此次大赛共征集320件作品,参赛人员包括73名非遗传承人、10名教师、50名大中小学生、5名设计师和手工艺爱好者,包括剪纸、香包、烙画等40个类别,大赛展览时间为9月27日至11月中旬。
“非遗应该充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的重要基础。“我们讲非遗传承,其实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所以非遗应该充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且代代相传,这就是非遗进校园的意义所在,‘非遗’的校园教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和活力。”李桂玲说。
据了解,目前郑州市拥有县区级代表性项目791个、市级代表性项目307个、省级代表性项目84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6项;县区级代表性传承人693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3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8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李桂玲说,“这些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活跃城市文化生活等方面扮演着积极角色,是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的重要抓手。”
“鲜活生动的郑州特色民族文化,更是讲好郑州故事、推进郑州文化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重要资源。”曹慧贞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动力和精神依托,郑州作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不仅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同时也拥有“让更多年轻人青睐”的城市气质。
“此次活动的举办,可以为传承人提供展示和学习的平台,激发非遗创意设计活力,使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设计、融入当代生活。”李桂玲说,进一步探索非遗保护与研学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增强社会对非遗手工艺的认知度,促进非遗研学的创新发展,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社会公众的传承热情,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让非遗走进校园,让传统技艺绽放新光彩”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遗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鼓励“非遗进校园”。郑州市印发的《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提到要推动非遗普及教育,鼓励学校开设非遗校本课程,编制适宜青少年的教学材料,并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非遗课程。
政策的落地、落实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近年来,郑州市充分发挥院校教育的优势,大力推动非遗与学校深度融合。
高新战说,文化传承是高等院校的五大职能之一,中原科技学院教育学院先后建设曹慧贞大师工作室等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基地,中原民间游戏及手工作坊于近日获批郑州市第五批社科联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面向学校、社会团体、社区等,大力推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教育学院已开设6类非遗课程,多位教师负责教授剪纸、毛猴、捏泥人、画脸谱、画团扇、刺绣、篆刻等多项非遗项目。
“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我们将全力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探索非遗保护与研学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曹慧贞说,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对非遗手工艺的认知度,激发社会公众的传承热情,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
“未来,我们将持续探索特色研学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助力城市社会的经济建设发展。”李桂玲说。(张家祺)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