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殷墟为鉴 文明焕新
更新时间:2023-10-29 12:55:54    来源:新华社

  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习近平

  □本报记者 魏剑 方舟 张体义 温小娟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124年前,一片甲骨惊天下,汉字找到了古老的源头,也让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推了一千年;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95年前,循着甲骨文和典籍中的记载,河南籍史学家董作宾在安阳小屯村挖下第一铲土,揭开了尘封3000年的殷商文明一角;

  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殷墟考察时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金秋十月,再次走进殷墟遗址、放眼中原大地,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正在持续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成效日益凸显,“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更加深入人心。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河南奋楫争先正当时。

  考古摇篮 探源基石

  10月24日,安阳殷墟,洹水北岸的一处考古工地,宽达15米的道路上,古老的车辙痕迹清晰可见。

  东西向的道路向远方延伸,通向殷墟隐藏的秘密。

  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殷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自1928年起,中国考古工作者开始对殷墟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至今已经95年:

  殷墟宗庙宫殿区、居址区、王陵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等重要遗迹被发现;

  与之毗邻的商代中期都城洹北商城,大量甲骨文、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珍贵文物被出土;

  殷墟的分布范围与结构布局被基本廓清,殷墟文化分期编年体系被构建……

  殷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位列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殷墟的突出普遍价值得到国际社会认同。

  “就考古学而言,目前没有哪处遗址的重要性超过殷墟。”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曾这样评价殷墟。

  “先考古、后出让”,近年来安阳市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积极加强城市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在殷墟周边区域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大大拓展了殷墟考古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崔宗亮介绍,近年来,先后在殷墟外围发现了辛店、陶家营、郑家村、前定龙、桑园、袁小屯、宗村、大坡、老六庄等10余处商代晚期大型遗址。

  殷墟考古是一把钥匙,它不仅逐步还原了全面、真实、鲜活的商代文明,更是中华文明探源的起点和基石,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一条“由已知推未知”的最佳路径。

  殷墟宗庙宫殿区,刻着十二生肖和百家姓甲骨文的石碑,总能吸引游客驻足良久。

  这里,是甲骨文的故乡。

  刀笔留痕,甲骨呈奇。在殷墟出土的众多文物中,甲骨文无疑是分量最重的一类。

  甲骨文是我国早期成熟汉字体系文字的代表,也是殷墟作为商代都城的实证。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院长郭旭东教授说,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明探源的基石,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面向全球免费开放甲骨文数据资料,相关资源量居世界第一,全世界关心甲骨文和中华文化的人,都可以共同研究、使用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信使”。

  “殷墟上承一千余年四方汇集文明之趋势,下启三千余年连续不断、多元一体文明之格局,成为中华文明的中流砥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告诉记者。

  何毓灵说,如果把中华文明形容为根深叶茂的大树,那么殷墟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段主干,由此延伸、扩展、追溯,逐步梳理出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

  从殷墟出发,中华文明探源之旅就此开启。

  向前推,二里岗、二里头、龙山等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清晰可辨;向后看,周秦汉唐,文化一脉相承。追根溯源,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得到实证。

  “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殷墟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

  “作为文博工作者,我们要持续做好殷墟等重要遗址的主动性发掘与考古研究工作,解读好文物承载的文化基因,为推动中华文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贡献力量。”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说。

  “立体防护” 创新展示

  世界遗产的“金字招牌”响当当,守好、用活老祖宗留下的“宝藏”责任沉甸甸。

  10月25日,张爱玲像平时一样,行走在安阳市龙安区中州路街道的街巷之间,不时仔细查看是否有异常。她是一名社区四级网格员,手中一部看似普通的手机,连接着一双24小时巡视殷墟的“天眼”。

  网格员口中的“天眼”,是安阳殷墟管委会建设的“智慧殷墟巡更系统管理平台”。安阳殷墟管委会党政办公室王中顺介绍,各级网格员日常巡查并及时上传至巡更平台各类问题226起,实现文物保护关口前移,有效地保障了殷墟的安全。

  10月24日晚,走进殷墟技防监控中心的监控大厅,29.47平方千米的殷墟遗址保护区通过2650个高清摄像头监控尽收眼底。

  当文物保护的“人民战争”加入更多科技元素,“高清、智能、立体”的“高空、空中、地面”三层防护网,近年来对殷墟的保护作用充分彰显。

  安阳市文物局四级调研员元保祥说,《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有效衔接遗址保护需求与城乡建设规划、民生发展难题,为殷墟保护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

  2023年6月,殷墟保护创新发展经验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在全国宣传推介,殷墟保护工作被誉为“堪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一个标杆”。

  “终于目睹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的风采!”10月22日,从山西晋城专程来安阳殷墟的王先生参观了妇好墓后兴奋地说。

  10月8日至23日,殷墟景区对我省安阳、濮阳、鹤壁,山西长治、晋城,河北邢台、邯郸,山东聊城等8市居民推出凭身份证线上预约“殷墟0元门票”优惠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

  2023年以来,殷墟景区强化市场营销、推广宣传、文创开发、活动策划等,打出“活化殷墟”组合拳。截至10月上旬,实现门票收入2244万元,81万余人次的海内外游客前来感受殷墟风采。

  “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殷墟的殷殷嘱托,为推动殷墟文物保护和文化弘扬,提供了根本遵循。

  不久前,一场“跟着著名考古学家去寻商”的研学营活动,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学子得以一探殷墟的“秘密”:在考古学家的讲解中他们得知,真实的殷墟埋藏在脚下,可殷墟的布局又神奇地展现在地面上。

  原来,殷墟采用了地下封存,地上原址复原或砂石标识等方法进行地下遗址、遗迹展示,将深埋地下3300多年的文化遗迹直观地展现在公众面前,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土质遗址文物保护与展示的新途径。“安阳殷墟大遗址的保护与展示”项目也因此获得国家级的“文化创新奖”。

  殷墟宫殿区的殷墟博物馆堪称中国商代历史的缩影,受到观众好评。正在建设中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即将开放,将成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2021年,殷墟遗址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被明确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打造世界一流的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级的遗址博物馆为目标,大力实施《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安阳正积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殷墟文化传播力。

  洹水新景 伊洛扬波

  商文化搭台、甲骨文迎客。

  行走安阳,随处可见殷商风格的建筑,散落在公园、广场、社区的甲骨书屋,甲骨文、汉字元素融入全城规划建设之中,“文字”承载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情景演出《殷墟遗梦》,让游客感动于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同时,领略汉字的博大精深,深入体悟传统文化与时代创新的碰撞之美。

  殷墟景区内,“亚长牛尊”和“甲骨文”文创雪糕成了销售“爆款”;短剧《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生动再现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过程。四川游客段雅玲说,通过剧情演绎传统文化,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解锁了新玩法。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夜幕降临,安阳洹水河畔灯光璀璨,“洹河夜游”在无数市民游客期盼中开启。仿殷大殿风格外观的游船质朴典雅,载着游客穿越回“殷商”。

  河水汤汤,游船行过历史,行进今天。游客们沉浸式体验“洹水祭祀”“震烁古今”“文明探源”水上情景演绎,入神欣赏月亮湖主舞台上玄鸟生商的故事,声光电融合技术让历史与文明具象化地呈现,令人惊叹不已。植根殷商沃土,这里正在变得有说头、有看头、有玩头。

  当前,河南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叫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倾力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全景式集中展示地、知名旅游目的地。这是历史的责任,也是时代的召唤。

  华灯初上,行走洛阳街巷,云衣霓裳、峨髻花钿,让人不辨古今,不知是隋唐盛世还是青春洛阳。走进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带上“通关文牒”,换上一身汉服,同“狄仁杰”“上官婉儿”放灯游园……今年以来,“十三朝古都”洛阳再次成为当之无愧的“顶流”。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许昌的曹魏古城内,曹操馆、汉服店、杜康楼等一间间形制古朴的门店,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感受曹魏之风。

  步入画卷赏秋菊,百场演艺共狂欢。开封清明上河园内“满城尽带黄金甲”,数百万株名品菊花竞相绽放。赏心悦目之余,还能观看独具宋韵的精彩演出。

  河南博物院“盲盒”文创“出海”,太极拳表情包萌趣可爱、黄河非遗活跃在指尖,《风起洛阳》《梦华录》等“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让流淌在人们心中的文脉、深藏于博物馆的国宝、刻印在历史书中的文字以更新更潮更炫的方式回归,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也为赓续中华文脉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提振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志气、骨气、底气。

  文旅+交通、+音乐节、+民宿、+康养、+豫菜……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跨界融合,不断完善文旅产业链条,优化产品供给,将厚重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转变为发展优势,河南文旅文创融出一片新天地。

  中原厚土 焕彩出新

  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文主题邮局,殷墟系列邮票、甲骨文书签、甲骨文十二生肖文创等从这里流向四面八方。

  文化的基因仿佛长长的纽带,连接起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融入现代生活,汇聚一起向未来的磅礴力量。

  步入安阳市南关小学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达48米、高2.4米的甲骨文长廊,以及镶嵌着256个甲骨文钛金字的山墙,蔚为壮观。“老师每天都会带着孩子们在黑板右上角认写一个甲骨文字,日积月累,孩子们认识的甲骨文就越来越多。”安阳市南关小学校长董晨毅说。

  已吸引4.5万个家庭参与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持续火爆,安阳师范学院创编的“甲骨文广播体操”成为中小学生“新时尚”……

  10月19日,2023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开幕,近400名中外嘉宾共话“汉字世界与世界汉字”。

  郑州大学教授李运富认为,汉字是华夏文化的代表,汉字所形成的文献和文化很早就传向了其他国家。其中,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发展受到汉字文化的深刻影响。

  古老与现代在此融合生长,民族与世界在此交流互鉴。

  河南,正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

  行走河南,何以读懂中国?因为具有殷实家底的“自信”:

  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3000年以河南为中心;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皇皇二十四史,河南名人名家星光熠熠……依托厚实的家底,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逐鹿中原、中国功夫等16条主题文化旅游线路脱颖而出。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加快谋划建设;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文化IP,热度不断攀升;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等文旅新地标,迅速晋升“网红打卡地”。行走河南,自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行走河南,何以读懂中国?因为拥有传承创新的“勇气”: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仰韶村、庙底沟、大河村等诸多大遗址都与文明的起源、发展紧密相关。”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说,将这些与文明起源相关的大遗址建设成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成文化旅游胜地,打造为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是展现中华文明伟大历程的应有之举。

  殷墟、隋唐洛阳城、郑州商城、偃师二里头、渑池仰韶村等镶嵌在中原大地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嵌入”社会生活版图,不断地参与地方发展、融入百姓生活。

  行走河南,何以读懂中国?因为葆有活化利用的“新意”: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幻城剧场”总是一票难求。依托科技+创意,观众可以近距离触摸轩辕黄帝、武则天等在广袤中原大地成就的基业;老子、孔子、李白、杜甫等在河南留下的文化经典和不朽诗作……戏剧结束,一部浩瀚的中华文明史留在观者心中。转身走进天子驾六遗址坑剧场,当最后的台词“感谢你们传承了我们的文化,文化还在,我们就在”响起,观众泪目,心中已然汇聚起一股强大精神力量。

  从“宅兹中国”到“何以中国”,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河南有十足的文化底气、扎实的发展基础和明确的前进目标。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以文旅文创融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河南正在加快文化旅游强省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正在逐步融入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

  行走河南尽览千年风采,读懂中国再谱当代华章。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中原大地,文化传承的“薪火”烧得更旺,文化发展的“灯火”点得更亮。

  对文化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文化;对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新的文明。

  昂首前行,中原踏上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

文章编辑:赵银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殷墟为鉴 文明焕新
    2023-10-29 12:55:54    来源:新华社

      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习近平

      □本报记者 魏剑 方舟 张体义 温小娟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124年前,一片甲骨惊天下,汉字找到了古老的源头,也让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推了一千年;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95年前,循着甲骨文和典籍中的记载,河南籍史学家董作宾在安阳小屯村挖下第一铲土,揭开了尘封3000年的殷商文明一角;

      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殷墟考察时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金秋十月,再次走进殷墟遗址、放眼中原大地,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正在持续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成效日益凸显,“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更加深入人心。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河南奋楫争先正当时。

      考古摇篮 探源基石

      10月24日,安阳殷墟,洹水北岸的一处考古工地,宽达15米的道路上,古老的车辙痕迹清晰可见。

      东西向的道路向远方延伸,通向殷墟隐藏的秘密。

      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殷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自1928年起,中国考古工作者开始对殷墟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至今已经95年:

      殷墟宗庙宫殿区、居址区、王陵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等重要遗迹被发现;

      与之毗邻的商代中期都城洹北商城,大量甲骨文、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珍贵文物被出土;

      殷墟的分布范围与结构布局被基本廓清,殷墟文化分期编年体系被构建……

      殷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位列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殷墟的突出普遍价值得到国际社会认同。

      “就考古学而言,目前没有哪处遗址的重要性超过殷墟。”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曾这样评价殷墟。

      “先考古、后出让”,近年来安阳市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积极加强城市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在殷墟周边区域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大大拓展了殷墟考古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崔宗亮介绍,近年来,先后在殷墟外围发现了辛店、陶家营、郑家村、前定龙、桑园、袁小屯、宗村、大坡、老六庄等10余处商代晚期大型遗址。

      殷墟考古是一把钥匙,它不仅逐步还原了全面、真实、鲜活的商代文明,更是中华文明探源的起点和基石,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一条“由已知推未知”的最佳路径。

      殷墟宗庙宫殿区,刻着十二生肖和百家姓甲骨文的石碑,总能吸引游客驻足良久。

      这里,是甲骨文的故乡。

      刀笔留痕,甲骨呈奇。在殷墟出土的众多文物中,甲骨文无疑是分量最重的一类。

      甲骨文是我国早期成熟汉字体系文字的代表,也是殷墟作为商代都城的实证。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院长郭旭东教授说,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明探源的基石,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面向全球免费开放甲骨文数据资料,相关资源量居世界第一,全世界关心甲骨文和中华文化的人,都可以共同研究、使用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信使”。

      “殷墟上承一千余年四方汇集文明之趋势,下启三千余年连续不断、多元一体文明之格局,成为中华文明的中流砥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告诉记者。

      何毓灵说,如果把中华文明形容为根深叶茂的大树,那么殷墟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段主干,由此延伸、扩展、追溯,逐步梳理出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

      从殷墟出发,中华文明探源之旅就此开启。

      向前推,二里岗、二里头、龙山等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清晰可辨;向后看,周秦汉唐,文化一脉相承。追根溯源,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得到实证。

      “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殷墟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

      “作为文博工作者,我们要持续做好殷墟等重要遗址的主动性发掘与考古研究工作,解读好文物承载的文化基因,为推动中华文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贡献力量。”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说。

      “立体防护” 创新展示

      世界遗产的“金字招牌”响当当,守好、用活老祖宗留下的“宝藏”责任沉甸甸。

      10月25日,张爱玲像平时一样,行走在安阳市龙安区中州路街道的街巷之间,不时仔细查看是否有异常。她是一名社区四级网格员,手中一部看似普通的手机,连接着一双24小时巡视殷墟的“天眼”。

      网格员口中的“天眼”,是安阳殷墟管委会建设的“智慧殷墟巡更系统管理平台”。安阳殷墟管委会党政办公室王中顺介绍,各级网格员日常巡查并及时上传至巡更平台各类问题226起,实现文物保护关口前移,有效地保障了殷墟的安全。

      10月24日晚,走进殷墟技防监控中心的监控大厅,29.47平方千米的殷墟遗址保护区通过2650个高清摄像头监控尽收眼底。

      当文物保护的“人民战争”加入更多科技元素,“高清、智能、立体”的“高空、空中、地面”三层防护网,近年来对殷墟的保护作用充分彰显。

      安阳市文物局四级调研员元保祥说,《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有效衔接遗址保护需求与城乡建设规划、民生发展难题,为殷墟保护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

      2023年6月,殷墟保护创新发展经验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在全国宣传推介,殷墟保护工作被誉为“堪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一个标杆”。

      “终于目睹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的风采!”10月22日,从山西晋城专程来安阳殷墟的王先生参观了妇好墓后兴奋地说。

      10月8日至23日,殷墟景区对我省安阳、濮阳、鹤壁,山西长治、晋城,河北邢台、邯郸,山东聊城等8市居民推出凭身份证线上预约“殷墟0元门票”优惠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

      2023年以来,殷墟景区强化市场营销、推广宣传、文创开发、活动策划等,打出“活化殷墟”组合拳。截至10月上旬,实现门票收入2244万元,81万余人次的海内外游客前来感受殷墟风采。

      “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殷墟的殷殷嘱托,为推动殷墟文物保护和文化弘扬,提供了根本遵循。

      不久前,一场“跟着著名考古学家去寻商”的研学营活动,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学子得以一探殷墟的“秘密”:在考古学家的讲解中他们得知,真实的殷墟埋藏在脚下,可殷墟的布局又神奇地展现在地面上。

      原来,殷墟采用了地下封存,地上原址复原或砂石标识等方法进行地下遗址、遗迹展示,将深埋地下3300多年的文化遗迹直观地展现在公众面前,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土质遗址文物保护与展示的新途径。“安阳殷墟大遗址的保护与展示”项目也因此获得国家级的“文化创新奖”。

      殷墟宫殿区的殷墟博物馆堪称中国商代历史的缩影,受到观众好评。正在建设中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即将开放,将成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2021年,殷墟遗址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被明确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打造世界一流的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级的遗址博物馆为目标,大力实施《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安阳正积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殷墟文化传播力。

      洹水新景 伊洛扬波

      商文化搭台、甲骨文迎客。

      行走安阳,随处可见殷商风格的建筑,散落在公园、广场、社区的甲骨书屋,甲骨文、汉字元素融入全城规划建设之中,“文字”承载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情景演出《殷墟遗梦》,让游客感动于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同时,领略汉字的博大精深,深入体悟传统文化与时代创新的碰撞之美。

      殷墟景区内,“亚长牛尊”和“甲骨文”文创雪糕成了销售“爆款”;短剧《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生动再现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过程。四川游客段雅玲说,通过剧情演绎传统文化,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解锁了新玩法。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夜幕降临,安阳洹水河畔灯光璀璨,“洹河夜游”在无数市民游客期盼中开启。仿殷大殿风格外观的游船质朴典雅,载着游客穿越回“殷商”。

      河水汤汤,游船行过历史,行进今天。游客们沉浸式体验“洹水祭祀”“震烁古今”“文明探源”水上情景演绎,入神欣赏月亮湖主舞台上玄鸟生商的故事,声光电融合技术让历史与文明具象化地呈现,令人惊叹不已。植根殷商沃土,这里正在变得有说头、有看头、有玩头。

      当前,河南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叫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倾力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全景式集中展示地、知名旅游目的地。这是历史的责任,也是时代的召唤。

      华灯初上,行走洛阳街巷,云衣霓裳、峨髻花钿,让人不辨古今,不知是隋唐盛世还是青春洛阳。走进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带上“通关文牒”,换上一身汉服,同“狄仁杰”“上官婉儿”放灯游园……今年以来,“十三朝古都”洛阳再次成为当之无愧的“顶流”。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许昌的曹魏古城内,曹操馆、汉服店、杜康楼等一间间形制古朴的门店,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感受曹魏之风。

      步入画卷赏秋菊,百场演艺共狂欢。开封清明上河园内“满城尽带黄金甲”,数百万株名品菊花竞相绽放。赏心悦目之余,还能观看独具宋韵的精彩演出。

      河南博物院“盲盒”文创“出海”,太极拳表情包萌趣可爱、黄河非遗活跃在指尖,《风起洛阳》《梦华录》等“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让流淌在人们心中的文脉、深藏于博物馆的国宝、刻印在历史书中的文字以更新更潮更炫的方式回归,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也为赓续中华文脉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提振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志气、骨气、底气。

      文旅+交通、+音乐节、+民宿、+康养、+豫菜……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跨界融合,不断完善文旅产业链条,优化产品供给,将厚重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转变为发展优势,河南文旅文创融出一片新天地。

      中原厚土 焕彩出新

      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文主题邮局,殷墟系列邮票、甲骨文书签、甲骨文十二生肖文创等从这里流向四面八方。

      文化的基因仿佛长长的纽带,连接起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融入现代生活,汇聚一起向未来的磅礴力量。

      步入安阳市南关小学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达48米、高2.4米的甲骨文长廊,以及镶嵌着256个甲骨文钛金字的山墙,蔚为壮观。“老师每天都会带着孩子们在黑板右上角认写一个甲骨文字,日积月累,孩子们认识的甲骨文就越来越多。”安阳市南关小学校长董晨毅说。

      已吸引4.5万个家庭参与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持续火爆,安阳师范学院创编的“甲骨文广播体操”成为中小学生“新时尚”……

      10月19日,2023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开幕,近400名中外嘉宾共话“汉字世界与世界汉字”。

      郑州大学教授李运富认为,汉字是华夏文化的代表,汉字所形成的文献和文化很早就传向了其他国家。其中,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发展受到汉字文化的深刻影响。

      古老与现代在此融合生长,民族与世界在此交流互鉴。

      河南,正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

      行走河南,何以读懂中国?因为具有殷实家底的“自信”:

      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3000年以河南为中心;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皇皇二十四史,河南名人名家星光熠熠……依托厚实的家底,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逐鹿中原、中国功夫等16条主题文化旅游线路脱颖而出。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加快谋划建设;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文化IP,热度不断攀升;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等文旅新地标,迅速晋升“网红打卡地”。行走河南,自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行走河南,何以读懂中国?因为拥有传承创新的“勇气”: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仰韶村、庙底沟、大河村等诸多大遗址都与文明的起源、发展紧密相关。”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说,将这些与文明起源相关的大遗址建设成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成文化旅游胜地,打造为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是展现中华文明伟大历程的应有之举。

      殷墟、隋唐洛阳城、郑州商城、偃师二里头、渑池仰韶村等镶嵌在中原大地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嵌入”社会生活版图,不断地参与地方发展、融入百姓生活。

      行走河南,何以读懂中国?因为葆有活化利用的“新意”: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幻城剧场”总是一票难求。依托科技+创意,观众可以近距离触摸轩辕黄帝、武则天等在广袤中原大地成就的基业;老子、孔子、李白、杜甫等在河南留下的文化经典和不朽诗作……戏剧结束,一部浩瀚的中华文明史留在观者心中。转身走进天子驾六遗址坑剧场,当最后的台词“感谢你们传承了我们的文化,文化还在,我们就在”响起,观众泪目,心中已然汇聚起一股强大精神力量。

      从“宅兹中国”到“何以中国”,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河南有十足的文化底气、扎实的发展基础和明确的前进目标。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以文旅文创融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河南正在加快文化旅游强省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正在逐步融入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

      行走河南尽览千年风采,读懂中国再谱当代华章。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中原大地,文化传承的“薪火”烧得更旺,文化发展的“灯火”点得更亮。

      对文化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文化;对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新的文明。

      昂首前行,中原踏上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

    文章编辑:赵银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