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央媒观豫 | 全域统筹保安澜
    更新时间:2025/2/25 19:50:27    来源: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正是水利工程冬春岁修的黄金期。

      在洛阳市洛宁县大山深处,黄河一级支流洛河上游的故县水库,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群山之间。距离大坝不远,国家“十四五”期间骨干水利工程——故县水库灌区工程建设正酣,灌区渠系所及之处,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展开。未来,这一重大水利工程将让64万亩“望天田”变成“高产田”,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从空中俯瞰,黄河蜿蜒奔腾,在河洛大地出峡谷、入平原,连同伊洛河等支流,构筑了密布的河湖水网,黄河流域面积占洛阳市域总面积超80%。

      治黄兴黄,防洪为先。水安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灰犀牛”,洪水风险依然是最大威胁。

      小浪底水利枢纽扼守黄河出山的最后一段峡谷,控制着黄河92%的总流域面积。洛阳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全力配合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水调沙,保障中下游河道通畅,实现黄河连续25年不断流。同时,洛阳以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控为主,协同陆浑、故县等大型水库联合运用,充分发挥水库群拦洪削峰作用,保障了流域岁岁安澜。

      黄河的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在突出干流治理基础上,洛阳以清淤、清障、护堤为重点,全域推进中小流域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河道800多公里。

      水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曾几何时,邙山的阻隔,让洛阳城市免于黄河水患的袭扰,但也使洛阳面临着“守着黄河没水吃”的难题。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根本遵循,洛阳相继实施一揽子水利工程,通过水资源科学调配,构建现代水网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资源保障。

      近年来,河南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坚持生态保护为先、统筹治理为要、确保安澜为底、传承文化为魂、高质量发展为本,推动黄河流域人水共生。同时,科学调配干支流水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曾因职能交叉、权责不清陷入“九龙治水”困局。如今,河南以“四水四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为纲,科技赋能破解监管盲区,激活基层治理末梢,构建起全域统筹的治水体系。

      “过去20人巡查3天的河段,现在无人机+AI模型2小时就能完成。”在工业重镇安阳的洹河畔,安阳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睢晓康点开手机APP,河道排污口、水质监测点数据实时跳动。他告诉记者,在无人机自动标记出某处隐蔽排污口后,系统同步派单至属地网格员,2小时后整改照片就能上传。这套“5G+无人机”智慧监管系统,助力洹河关停23家高污染企业,修复湿地1200亩,消失30年的白鹳重现河岸。

      豫西郏县白庙乡的田间地头,新疏通的沟渠纵横如脉。村民张广涛踩着硬化田埂感慨:“以前浇地要排队3天,现在闸门一开,水就顺着‘血管’流进地里。”郏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铁军说,全县整治沟渠146公里,创新“沟长+塘长”制,1200名管护员巡护“毛细血管”,“每公里治理成本降低40%,粮食亩均增产15%”。

      郑州市高新区五龙口污水处理厂中控室内,大屏幕上再生水管网如蓝色血脉跳动。“这些水可达Ⅲ类标准,用于道路清洁、工业冷却。”工程师李伟轻点屏幕,一组数据跃出:郑州44座污水处理厂年产再生水6亿吨,贾鲁河生态补水40%源于此,相当于每年节省12个西湖水量。

      据了解,河南全省搭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布设水质自动监测站387个,无人机巡河覆盖率达90%。数据显示,5年来,河南黄河流域内万元GDP水耗下降28%,劣Ⅴ类水体全面清零。

      生态投入如何转化为发展动能?河南探索出多元变现路径。

      南湾水库旁,信阳市南湾水库事务中心水资源科科长耿逢俯身舀起一捧清水,鱼群在指缝间灵活穿梭。“每年投放500万尾花鲢、白鲢,这些‘清道夫’能吃掉90%的藻类。”他算了一笔生态账:水库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周边3万余人依托生态渔业脱贫,渔业年产值突破2亿元。

      站在焦作小秦岭的观景台上,工程师刘明俯瞰山脚光伏矩阵:“削坡产生的20万吨石料砌成挡土墙,修复后的土地发展‘光伏+农业’,年发电收入超800万元。”

      在洛阳故县水库,当地管理局依托500余种植物、78种鸟类打造生态课程,带动周边民宿增收和农特产销售,2024年综合收入突破3亿元。

      在这场事关大局的“绿色长征”中,河南以系统思维破局、用共生理念破壁,将生态约束转化为发展机遇。河南省委党校教授田文富认为,河南的实践再次印证了“当保护与发展不再是‘选择题’,‘人水共生’便有了无限可能”。

    经济日报.jpg

    文章编辑:赵银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央媒观豫 | 全域统筹保安澜
    2025/2/25 19:50:27    来源: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正是水利工程冬春岁修的黄金期。

      在洛阳市洛宁县大山深处,黄河一级支流洛河上游的故县水库,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群山之间。距离大坝不远,国家“十四五”期间骨干水利工程——故县水库灌区工程建设正酣,灌区渠系所及之处,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展开。未来,这一重大水利工程将让64万亩“望天田”变成“高产田”,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从空中俯瞰,黄河蜿蜒奔腾,在河洛大地出峡谷、入平原,连同伊洛河等支流,构筑了密布的河湖水网,黄河流域面积占洛阳市域总面积超80%。

      治黄兴黄,防洪为先。水安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灰犀牛”,洪水风险依然是最大威胁。

      小浪底水利枢纽扼守黄河出山的最后一段峡谷,控制着黄河92%的总流域面积。洛阳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全力配合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水调沙,保障中下游河道通畅,实现黄河连续25年不断流。同时,洛阳以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控为主,协同陆浑、故县等大型水库联合运用,充分发挥水库群拦洪削峰作用,保障了流域岁岁安澜。

      黄河的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在突出干流治理基础上,洛阳以清淤、清障、护堤为重点,全域推进中小流域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河道800多公里。

      水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曾几何时,邙山的阻隔,让洛阳城市免于黄河水患的袭扰,但也使洛阳面临着“守着黄河没水吃”的难题。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根本遵循,洛阳相继实施一揽子水利工程,通过水资源科学调配,构建现代水网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资源保障。

      近年来,河南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坚持生态保护为先、统筹治理为要、确保安澜为底、传承文化为魂、高质量发展为本,推动黄河流域人水共生。同时,科学调配干支流水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曾因职能交叉、权责不清陷入“九龙治水”困局。如今,河南以“四水四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为纲,科技赋能破解监管盲区,激活基层治理末梢,构建起全域统筹的治水体系。

      “过去20人巡查3天的河段,现在无人机+AI模型2小时就能完成。”在工业重镇安阳的洹河畔,安阳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睢晓康点开手机APP,河道排污口、水质监测点数据实时跳动。他告诉记者,在无人机自动标记出某处隐蔽排污口后,系统同步派单至属地网格员,2小时后整改照片就能上传。这套“5G+无人机”智慧监管系统,助力洹河关停23家高污染企业,修复湿地1200亩,消失30年的白鹳重现河岸。

      豫西郏县白庙乡的田间地头,新疏通的沟渠纵横如脉。村民张广涛踩着硬化田埂感慨:“以前浇地要排队3天,现在闸门一开,水就顺着‘血管’流进地里。”郏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铁军说,全县整治沟渠146公里,创新“沟长+塘长”制,1200名管护员巡护“毛细血管”,“每公里治理成本降低40%,粮食亩均增产15%”。

      郑州市高新区五龙口污水处理厂中控室内,大屏幕上再生水管网如蓝色血脉跳动。“这些水可达Ⅲ类标准,用于道路清洁、工业冷却。”工程师李伟轻点屏幕,一组数据跃出:郑州44座污水处理厂年产再生水6亿吨,贾鲁河生态补水40%源于此,相当于每年节省12个西湖水量。

      据了解,河南全省搭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布设水质自动监测站387个,无人机巡河覆盖率达90%。数据显示,5年来,河南黄河流域内万元GDP水耗下降28%,劣Ⅴ类水体全面清零。

      生态投入如何转化为发展动能?河南探索出多元变现路径。

      南湾水库旁,信阳市南湾水库事务中心水资源科科长耿逢俯身舀起一捧清水,鱼群在指缝间灵活穿梭。“每年投放500万尾花鲢、白鲢,这些‘清道夫’能吃掉90%的藻类。”他算了一笔生态账:水库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周边3万余人依托生态渔业脱贫,渔业年产值突破2亿元。

      站在焦作小秦岭的观景台上,工程师刘明俯瞰山脚光伏矩阵:“削坡产生的20万吨石料砌成挡土墙,修复后的土地发展‘光伏+农业’,年发电收入超800万元。”

      在洛阳故县水库,当地管理局依托500余种植物、78种鸟类打造生态课程,带动周边民宿增收和农特产销售,2024年综合收入突破3亿元。

      在这场事关大局的“绿色长征”中,河南以系统思维破局、用共生理念破壁,将生态约束转化为发展机遇。河南省委党校教授田文富认为,河南的实践再次印证了“当保护与发展不再是‘选择题’,‘人水共生’便有了无限可能”。

    经济日报.jpg

    文章编辑:赵银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