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央媒观豫 | 育种实验忙不停
    更新时间:2025/2/25 19:51:05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河南频道

      讲述人: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名誉院长 程相文

      眼下正是玉米的最佳授粉期,也是育种实验最繁忙的时候。

      清晨5点多,简单洗漱后,我就会穿上白大褂,拿上笔和试验记录本,来到地里查看玉米的表型、苗情。守着15亩试验田,我一刻不敢懈怠。为了防止非目标花粉混入,我在每天太阳出来前、花还没开的时候,用“小纸帽”把雄花和雌花遮盖起来,授粉也得抢在上午八点半到十一点之间完成。虽然很辛苦,但值得。

      不下地,没法熟悉育种材料。多年来,我坚持在地里育种,舀水排涝、授粉套袋、施肥杀虫,盯着玉米的整个生长期,我才安心。那是因为,光看数据和报告无法发掘、利用好材料,也无法选育出好品种。

      我家三代为农,种的是玉米,看的是玉米,想的是玉米。1963年,我毕业后成为鹤壁市浚县农业局原种场的农业技术员。当时浚县遭遇洪水,受灾吃不饱饭的乡亲们紧紧握着我的手说:“你是学农的大学生,能不能让地里多打粮食?”老乡的这番话,我至今难忘。那时候,当地玉米亩产只有百十斤,“种子差”是病根儿。没有好种子就没有好收成,我一定要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玉米种子。

      抱着这个信念,刚参加工作的我踏上了“南繁”之路。1964年,我用棉被裹着4份50多斤的玉米材料,独自一人从河南来到三亚南繁育种。挤火车、转汽车、坐轮船,辗转奔波半个月才赶到海南,而全身上下最金贵的东西就是这袋玉米种子了。第二年,我带着育成的新种子返乡种植,玉米亩产翻了三倍,乡亲们眼里都放了光:“小程带回来的是‘金豆子’。”他们灿烂的笑容一直印刻在我心里。初战告捷让我坚定了南繁育种的信心,此后我年年南下,从未缺席。

      “一粒种子播天下,富了农民千万家”,看着一个个新品种变为农民手里沉甸甸的粮食,我这心里是真高兴。

      前些年,我退休了,可是还想干。在单位的支持下,程相文工作室成立了,我也开始了“二次创业”,收集新的种质资源,选配新的玉米材料组合……培育玉米良种的路还很长,我要干到干不动为止。

    光明日报.jpg


    文章编辑:赵银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央媒观豫 | 育种实验忙不停
    2025/2/25 19:51:05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河南频道

      讲述人: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名誉院长 程相文

      眼下正是玉米的最佳授粉期,也是育种实验最繁忙的时候。

      清晨5点多,简单洗漱后,我就会穿上白大褂,拿上笔和试验记录本,来到地里查看玉米的表型、苗情。守着15亩试验田,我一刻不敢懈怠。为了防止非目标花粉混入,我在每天太阳出来前、花还没开的时候,用“小纸帽”把雄花和雌花遮盖起来,授粉也得抢在上午八点半到十一点之间完成。虽然很辛苦,但值得。

      不下地,没法熟悉育种材料。多年来,我坚持在地里育种,舀水排涝、授粉套袋、施肥杀虫,盯着玉米的整个生长期,我才安心。那是因为,光看数据和报告无法发掘、利用好材料,也无法选育出好品种。

      我家三代为农,种的是玉米,看的是玉米,想的是玉米。1963年,我毕业后成为鹤壁市浚县农业局原种场的农业技术员。当时浚县遭遇洪水,受灾吃不饱饭的乡亲们紧紧握着我的手说:“你是学农的大学生,能不能让地里多打粮食?”老乡的这番话,我至今难忘。那时候,当地玉米亩产只有百十斤,“种子差”是病根儿。没有好种子就没有好收成,我一定要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玉米种子。

      抱着这个信念,刚参加工作的我踏上了“南繁”之路。1964年,我用棉被裹着4份50多斤的玉米材料,独自一人从河南来到三亚南繁育种。挤火车、转汽车、坐轮船,辗转奔波半个月才赶到海南,而全身上下最金贵的东西就是这袋玉米种子了。第二年,我带着育成的新种子返乡种植,玉米亩产翻了三倍,乡亲们眼里都放了光:“小程带回来的是‘金豆子’。”他们灿烂的笑容一直印刻在我心里。初战告捷让我坚定了南繁育种的信心,此后我年年南下,从未缺席。

      “一粒种子播天下,富了农民千万家”,看着一个个新品种变为农民手里沉甸甸的粮食,我这心里是真高兴。

      前些年,我退休了,可是还想干。在单位的支持下,程相文工作室成立了,我也开始了“二次创业”,收集新的种质资源,选配新的玉米材料组合……培育玉米良种的路还很长,我要干到干不动为止。

    光明日报.jpg


    文章编辑:赵银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