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文旅新探丨古老甲骨焕发新活力
    更新时间:2025/3/26 20:23:10    来源:WX

     新华社郑州3月25日电 题:古老甲骨焕发新活力

      新华社记者袁月明

      春风又绿洹河岸。

      从空中俯瞰外形如青铜巨鼎一般的殷墟博物馆新馆,门头之上、夔龙纹间,“天邑商”三个甲骨文字熠熠生辉。

      殷墟,这座33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因一系列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关键发现而名扬四海。其中,甲骨文是重中之重。

      这是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展出的甲骨。(受访对象供图)

      日前,36片天津博物馆馆藏、与商王武丁直接相关的珍贵刻辞甲骨来到殷墟博物馆新馆,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前来一探究竟。

      “这是甲骨文发现120多年来,‘漂泊’在外的殷墟甲骨实物首次回乡‘探亲’办展。”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直言,这些甲骨实物弥补了一直以来殷墟博物馆无王卜辞展览的遗憾。

      从策划专题文物展览,到设置数字互动装置,再到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甲骨文元素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内随处可见。颇具巧思的甲骨文咖啡、甲骨文面条、甲骨文“上上签”饼干等,早已成为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网红单品。

      殷墟博物馆新馆推出的甲骨文咖啡(右)成为网红单品。(受访对象供图)

      “吃进嘴里,记在心上,这下真的是‘咬文嚼字’了。”上海游客惠心笑言。曾经“高冷”的甲骨文,正在通过鲜活而多样的方式,为大众所感知、所认可、所喜爱。

      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三千多年来,汉字结构始终未变,中华文脉绵延不绝。

      作为甲骨文发现地,近年来,安阳围绕“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不断探索,让甲骨文“活”起来、“用”起来、“火”起来成为各界共识,古老的文字,正在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研究人员正训练AI写甲骨字,以期通过不断生成甲骨字形,提升AI“认甲骨字”的能力。“在大数据、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先进技术的加持下,曾经的‘冷门绝学’早已被数字‘焕活’,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该实验室负责人刘永革说。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电脑上,甲骨碎片正在自动缀合。新华社记者 袁月明 摄

      我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一队队前来研学的孩子或穿梭于展柜之间,沿着时光的长河回溯,与汉字的“童年”相遇,或流连于甲骨学堂,在一笔一画中,沉浸式感受汉字构造之美。

      街头巷尾间,带有甲骨文标识的路牌、雕塑俯拾皆是,与全城逾百座甲骨文书屋一道,构筑起流动的汉字文化风景线,也将浸润了中国式浪漫的生活美学,刻进城市肌理。

      这是安阳当地的一座甲骨文书屋。(受访对象供图)

      中小学校园里,同学们随着音乐节拍舒展身姿:右手向上,左手向下,两腿分开,这是甲骨文中的“走”字;身体左转,手臂前伸,双腿微屈加提腕,这是甲骨文中的“人”字……别出心裁的“甲骨文广播体操”,赋予了甲骨文传承从“静”到“动”的跃迁。

      不久前,曾多次参与殷墟甲骨文重要发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一曼,再次来到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中,她亲手挖出的甲骨片,正被妥善安置在“子何人哉”展厅“C位”。紧邻的数字互动大屏上,一片片甲骨的高精三维模型、微痕图、内容释意等,正随着游客指尖的滑动而逐层铺展开来。

      “甲骨文不是躺在博物馆的化石,而是仍在跳动的中华文明脉搏。”刘一曼说。

    文章编辑:李润生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文旅新探丨古老甲骨焕发新活力
    2025/3/26 20:23:10    来源:WX

     新华社郑州3月25日电 题:古老甲骨焕发新活力

      新华社记者袁月明

      春风又绿洹河岸。

      从空中俯瞰外形如青铜巨鼎一般的殷墟博物馆新馆,门头之上、夔龙纹间,“天邑商”三个甲骨文字熠熠生辉。

      殷墟,这座33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因一系列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关键发现而名扬四海。其中,甲骨文是重中之重。

      这是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展出的甲骨。(受访对象供图)

      日前,36片天津博物馆馆藏、与商王武丁直接相关的珍贵刻辞甲骨来到殷墟博物馆新馆,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前来一探究竟。

      “这是甲骨文发现120多年来,‘漂泊’在外的殷墟甲骨实物首次回乡‘探亲’办展。”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直言,这些甲骨实物弥补了一直以来殷墟博物馆无王卜辞展览的遗憾。

      从策划专题文物展览,到设置数字互动装置,再到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甲骨文元素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内随处可见。颇具巧思的甲骨文咖啡、甲骨文面条、甲骨文“上上签”饼干等,早已成为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网红单品。

      殷墟博物馆新馆推出的甲骨文咖啡(右)成为网红单品。(受访对象供图)

      “吃进嘴里,记在心上,这下真的是‘咬文嚼字’了。”上海游客惠心笑言。曾经“高冷”的甲骨文,正在通过鲜活而多样的方式,为大众所感知、所认可、所喜爱。

      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三千多年来,汉字结构始终未变,中华文脉绵延不绝。

      作为甲骨文发现地,近年来,安阳围绕“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不断探索,让甲骨文“活”起来、“用”起来、“火”起来成为各界共识,古老的文字,正在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研究人员正训练AI写甲骨字,以期通过不断生成甲骨字形,提升AI“认甲骨字”的能力。“在大数据、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先进技术的加持下,曾经的‘冷门绝学’早已被数字‘焕活’,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该实验室负责人刘永革说。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电脑上,甲骨碎片正在自动缀合。新华社记者 袁月明 摄

      我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一队队前来研学的孩子或穿梭于展柜之间,沿着时光的长河回溯,与汉字的“童年”相遇,或流连于甲骨学堂,在一笔一画中,沉浸式感受汉字构造之美。

      街头巷尾间,带有甲骨文标识的路牌、雕塑俯拾皆是,与全城逾百座甲骨文书屋一道,构筑起流动的汉字文化风景线,也将浸润了中国式浪漫的生活美学,刻进城市肌理。

      这是安阳当地的一座甲骨文书屋。(受访对象供图)

      中小学校园里,同学们随着音乐节拍舒展身姿:右手向上,左手向下,两腿分开,这是甲骨文中的“走”字;身体左转,手臂前伸,双腿微屈加提腕,这是甲骨文中的“人”字……别出心裁的“甲骨文广播体操”,赋予了甲骨文传承从“静”到“动”的跃迁。

      不久前,曾多次参与殷墟甲骨文重要发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一曼,再次来到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中,她亲手挖出的甲骨片,正被妥善安置在“子何人哉”展厅“C位”。紧邻的数字互动大屏上,一片片甲骨的高精三维模型、微痕图、内容释意等,正随着游客指尖的滑动而逐层铺展开来。

      “甲骨文不是躺在博物馆的化石,而是仍在跳动的中华文明脉搏。”刘一曼说。

    文章编辑:李润生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