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即时滚动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焦作论坛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新闻客户端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办公入口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典山阳 > 人文山阳 > 人文山阳 > 正文

经典山阳

用心灵触碰快门
——记从本报走出的优秀摄影记者田建明
更新时间:2017-8-8 9:15:00    来源:焦作日报

  田建明在拍摄视频。
  记者 陈作华 摄

        核心提示

        他是一名刚过而立之年的摄影记者,却已获得人民摄影“金镜头”新闻摄影作品银奖、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年度图片”奖、全国晚报优秀新闻照片金奖、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在刚刚揭晓的第六届台海新闻摄影大赛上,他一人独得1金1银2铜共计4个奖项,成为海峡两岸获奖最多的摄影师。

        他在传媒业态剧烈变革之际快速实现“弯道超越”,充分利用新老媒体平台,为连体婴儿、肾衰竭大学生、骨癌女孩和地中海贫血患儿等重症患者筹集医疗善款共计100多万元,以此践行知行合一的传统精神,履行媒体人的良知与担当。

        他就是从本报走出的年轻新闻人、连续3年蝉联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最佳摄影记者荣誉称号的田建明。近日,本报记者走近他,探寻他在媒体变革时代的跨越足迹。

        给相机装上新闻“快门线”

        田建明近年来在国内新闻摄影界有点儿“黑马”的气势。

        人民摄影“金镜头”奖,是国内重要的新闻摄影赛事之一,他夺得2015年度该项大赛银奖;赵超构新闻奖是中国晚报界最高奖项,他夺得2015年度该奖项金奖……《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均以整版篇幅刊发对他的专访报道。

        他的摄影专题频频发表在腾讯网《活着》《中国人的一天》等栏目,成为腾讯新闻PC端、APP和微信插件的头条,阅读量经常突破千万次,评论量上万条。《南方人物周刊》等杂志对他的摄影专题也情有独钟,动辄以多个版面予以刊发。

        2014年至2016年,他连续3年蝉联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最佳摄影记者荣誉称号。

        “我的成长和进步,源于《焦作日报》对我的启蒙和培养。”田建明说,焦作日报社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他在这里工作时间虽然只有3年,但这期间的“新闻学步”,让他成了一个带有理想主义、专业色彩的摄影记者,为他日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此,他对本报充满了敬仰与感恩。

        田建明1985年生于滑县一个普通农家。他儿时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一架望远镜、一个指南针。虽然这几样东西没有得到,但说明他从小就有好奇心与探索欲。

        2006年,田建明考入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摄影专业。进入大学校门后,他才有了第一架照相机。大学期间,他用了两三年时间拍摄开封古城。大学毕业前,《人民摄影报》整版刊发了他的纪实摄影,影评家海杰先生还为其配发了千余字的评论,并在色影无忌网站为他办了网络影展。

        2010年夏,田建明走出大学校门后旋即步入焦作日报社。“其实,我在进入报社工作前很少看报。自己虽然经过摄影专业系统教育,但对新闻这一方天地还是陌生的。”田建明说。

        “刚入职的那个夏天,我在街头看到一些带着孩子进城卖瓜的瓜农,这些瓜农白天吃着硬馒头,夜晚露宿街头。我开始关注这一群体,并用镜头记录下来。但在写文字稿时,基本上是以摄影的话语来表述的,艺术创作的味道比较浓,新闻要素却不够翔实。摄影美术部主任赵耀东和副主任顾培利热心给我指导,建议我多读报纸上的优秀文章,培养新闻思维和语感。”田建明说。

        此后,他开始补习新闻这一课。到资料室借阅新闻教材,订阅《南方人物周刊》,购买《普利策获奖作品选》《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等书籍。他白天忙工作,夜晚在以每月120元租来的房子里挑灯夜读。三伏天里,房里闷热得实在受不了,他就抱着书本去办公室看。

        镜头下的生命救赎

        “作为一个年轻记者,为什么你的摄影专题内容往往偏于沉重?”这是《中国摄影报》记者在对田建明进行人物专访时问到的话。

        的确,田建明的镜头因频频对准困难群体、记录人生的不幸与苦难而显得“沉重”。

        其实,在焦作日报社工作期间,田建明已经开始用摄影镜头关注人的命运。他曾持续两年跟拍一对盲人夫妻,看他们在黑暗中靠着一把坠胡唱遍城市的各个角落;跟踪过太行山深处的打井娃,记录他们的“泥水青春”;报道过一个父亲走失、母亲离家、自己又身患尿毒症的10岁男孩……

        为了深入了解这个孩子的生存状况,田建明骑着电动车几次来到位于修武县太行山脚下的这个男孩家里。报道这个孩子贫病交加的照片见报后,引起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他们把2000多元现金和一些衣物、玩具送到孩子家里。“虽然募集的钱不多,但看着这个从不曾碰过玩具的孩子拿着玩具枪时兴奋的样子,我第一次有了成就感。”田建明说。

        “那是我第一次见证媒体的力量。2013年就职于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后,我利用手中的镜头与腾讯公益平台合作,在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先后为连体婴儿、肾衰竭大学生、骨癌女孩和地中海贫血患儿筹款共计100多万元,让他们得到了较好的救治。”田建明说。

        一位因肾衰竭而肄业的大学生无意间撞进了田建明的镜头。一间狭小的出租屋内,一个面色蜡黄、有气无力的青年男子给自己做自助透析,一天透析4次,每次要把2公斤的透析液注入体内。医院说这位患者的生命只能维持约一年时间。

        田建明的相机快门响了起来。19张照片发到腾讯网《中国人的一天》栏目头条,同时在腾讯公益平台搭建起募捐链接。2天内,26万元善款汇集到该患者账号。这个肾衰竭大学生由此重新走进医院并获得合适肾源。肾移植成功后,他从事微商经营,而今身体状况与精神面貌如同换了一个人。

        2016年夏,田建明又把镜头对准了一个2岁多的地中海贫血男孩。患儿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得到合适的骨髓,特意又生了一个孩子,无奈这个孩子的脐血与哥哥配型失败。后经多方联系,这个孩子终于与天津脐血库某标本基本配对成功。然而,患儿的父母是来自云南省贫困山区的打工族,无力支付干细胞移植费用,再度陷入绝望。

        田建明把记述这个患儿病情与家庭状况的一组照片发到腾讯图片栏目。很快,他通过这组报道为患儿募集到31万元的善款。由此,一个孩子

        的生命得以挽救。

        “记者是守望者,而新闻摄影更有着把镜头对准具体人和事的基因。不幸,总是与人类社会同在。我虽然年轻,但不能假装看不到人世间的不幸与悲痛,只拍一些歌舞升平的东西。我有责任去记录不幸与悲痛,以平衡这个世界的娱乐和轻浮。”田建明说,“悲痛也有两面性,报道前它有些沉重甚至伤感,而报道后因为被大家关注与援助,往往会走向好的一面。报道悲痛,也让我更能感受到善与爱的力量。”

        激流试水新媒体

        近年来,田建明的微信上常能收到一位父亲发来的两个孩子的近照。显然,这两个孩子的成长与田建明的帮助有关。田建明则说,这是他试水新媒体所取得的社会效果。

        原来,这两个孩子出生时是一对连体婴儿,分离手术要到上海做,可孩子的父母来自江西农村,在嘉兴以打工为生,无力支付高昂的手术费用。田建明了解情况后,先后5次到孩子入住的上海某医院采访,2016年春把连体婴儿及家庭困境的照片发到腾讯网《活着》栏目头条。很快,网友点击量突破一千万次,文字评论达1.38万条。同时,《南方人物周刊》也以6个版的篇幅予以报道。由此,社会各界不仅给孩子捐助了手术费用,而且连后期的医药费用也凑足了。

        “如今,新旧媒体迭代混杂,传媒生态颇有‘乱世’之象,但我仍认为这是做新闻的好时代。”田建明说,顺应它、掌握它、利用它,自己的“船上”就有了能使八面风的“帆”。

        田建明也开设了自媒体平台,他的“企鹅号”取名《明室》。他也尝试直播,今年五一劳动节当天与腾讯视频合作进行了《女民工的劳动节》的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近70万人,当天的互动评论数就有7000多条。今年五四青年节当天,他又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自媒体传播,报道了一个因车祸身亡的女孩捐献器官救助他人的感人故事,单篇阅读量达132万多人次,评论量8000多条。

        “自媒、网媒、移动媒体,如今的信息传播渠道被不断拓宽;文、图、视频和直播,内容呈现形式变得多样化,受众体验越来越好。”田建明说,媒体的变革,同样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辩证规律:新的生产力形成了,我们要更新思维,调整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样才不落伍。(记者 陈作华)

文章编辑:赵银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焦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焦作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焦作日报社和焦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焦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焦作网所刊登的所有内容,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焦作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焦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资料,损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站,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网友帮忙团热线:(0391)8797395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395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邮编:454002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 举报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