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典山阳 > 人文山阳 > 人文山阳 > 正文

经典山阳

兴安古驿话西村
□郑乃谦
更新时间:2024/6/21 10:04:25    来源:焦作日报

  西村鸟瞰图。郑乃谦 摄

  在修武县城西北30公里、焦作市区东北10公里处,有这么一处特殊的地形:南边一道长岭,那是南太行和豫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北面是蜿蜒八百里的太行山;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孤零零的山岗,形状如一块大面包,当地人称小孤山;西边形似凤凰展翅,这就是焦作地区有名的凤凰山。因此,中间自然形成了盆地状的地貌。盆地四周的村庄有洞湾、六股涧、小南坡、磨石坡,位于盆地中央、有五百个院落的村子便是修武县西村。

  一

  西村,明清时叫兴安村,是晋东南至待王镇、武陟木栾店古道出山前的一处重要驿站,后因位于山门河口西侧而更名。1966年8月,南坡人民公社更名为西村人民公社,1984改为西村乡人民政府,至今一直是乡政府机关所在地。作为修武山区最大的村子,曾经有颇具规模的郑氏大院和敕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贞节牌坊,还有历尽沧桑的古栎和延续至今的农历三月十二庙会。

  西村目前有农户500家,村民1890人,赵姓人口最多,其次是郑氏。如果细分,赵氏有四个来源,据人口最多的一支族谱记载,公元1421年,赵氏先祖本中公率三个儿子及家小由山西省晋城县老楸树屯村迁移至河南省修武县安信乡三里八甲兴安村,祖茔在村西的高岭。此后,部分族人由西村迁移至当阳峪、东韩王、大墙北、北孔庄、马界、卧龙岗及博爱县薛村,目前已繁衍至二十四世。

  道光末年,上述这支赵氏族人在村东头建起宗祠,包括大殿和山门各三间,并建有土围墙。1976年之前,大殿和山门均为小学教室,众多的西村孩子包括本人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上世纪90年代,赵氏族人对大殿、山门作了修缮,并以砖重新砌了围墙。

  西村《郑氏族谱》记载,郑氏始祖名浩,居河南怀庆府修武县安信乡第六里兴安村,卒于明成化十三年,自浩公至今已延续至二十四世。明代祖茔在村西南的古栎北侧,元代祖茔在村北山坡前一个叫万羊池的水坑东侧,更早的茔地在茔凹,早已没有了痕迹。民国17年,在村西建成的宗祠,仅有大殿三间,1968年至1985年归西村中学使用,1999年族长训超率族人对其作了修缮。2010年,西村族人精心续修了《郑氏族谱》,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继1957年、1987年之后的第三次续修。本乡的小南坡,山外的东于村、杨庄等九个村庄的郑氏和西村郑氏是同一本族谱,恩村三街郑氏的根源也在西村。2013年清明节前夕,族人分别树立起元代和明代祖茔标志碑,笔者受托撰写了明代祖茔碑文。

  根据修武县教育工作者石永刚介绍,民国版《修武县志·迁民表》记载,从山西洪洞迁民来修武县的有38个姓,共80户,其中不包含郑氏。《郑氏族谱》仅记载了明成化十六年之后的事情,西村郑氏的根源在何处,至今仍是个谜。目前,西村郑氏有130余户,约600人。

  除赵氏、郑氏之外,西村另有王氏、郭氏、李氏、刘氏等姓氏的村民。

  二

  上世纪80年代前期在老村的中部、南北大街之间,原有一片建筑群。村民郑训超写的回忆资料记述如下:“这片建筑群南北长约140米,东西宽约60米。建筑群有十余个院落,瓦房200间左右。建筑群东边有一条村里最宽的胡同,俗名大胡同,宽约六米,南北方向。靠大胡同一进三院(即前院、中院、后院),后通花园。这三座院落可是深宅高楼,一脉相承,气度不凡。第三院又西通跨院,跨院后通车院。这五院与花园构成了建筑群的核心,远近都称郑宅。郑氏大院前院又名厢房院,院内曾有一棵碗口粗的桂花树,秋季花开,微风吹来,满街飘香。这个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南屋、堂屋各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两级石阶上,东、西、堂屋皆前出厦,且勾檐前挑,五脊六兽,隔扇屏风,朱柱纱窗。堂屋又名客屋,楼高屋阔,后墙开门。进前门,绕屏风,可达后院。堂屋、厢房装饰考究,摆设古雅,只有节日或接待宾客时,正门才打开。平时去中院,走的是靠东山墙的楼下甬道。”

  此外在南大街南侧,还有三处院落属于附属建筑。如此规模的建筑群,肯定有一段辉煌的历史,但无从详细考证。依据不太完整的族谱记载,加上郑氏族人传闻,曾经的厢房院主人郑训超对明清时代的先人粗略地作了如下描述:

  “郑朝相,约明朝万历十九年生,廪善生员。郑克勤,约清朝天聪九年生,太学生。郑励修,约清雍正七年生,太学生。郑敏修,清乾隆九年生,太学生。郑珏,清乾隆二十四年生,太学生。郑本清,清乾隆五十七年生,例贡生。郑一清,清嘉庆十一年生,庠生。郑鹤,清嘉庆二十五年生,从九品。郑启莘,清道光十八年生,例贡生。郑启岩,清道光二十五年生,例贡生。郑东旭,清同治七年生,太学生,日本留学生,焦作中福公司机械股股长。”

  清道光版《修武县志》记载:郑珏敏而好学,常对人说,“读书则人敬之,施善则鬼神敬之”。每逢盛夏时节,郑珏都出资使人在双槽口(即山门河口)搭棚煮茶,施舍路人,30年不倦,还令儿子本清出资捐赠私塾,弘扬文化。

  据1986版《修武县志》大事记中记载:1908年正月,西村人郑东旭自日本购得电影机,在县城放映《日俄战争》,这是修武县的第一部电影机。

  三

  村东头的大街北侧,原有一座青石牌坊,坐北向南,仪态端庄。据民国三十年编写的《郑氏族谱》记载:“郑方,妻范氏,郑方亡,范氏与儿子励修相依为命,矢志未嫁。励修妻,范氏。励修亡,范氏守节未嫁。”两范氏初为姑侄女、后为婆媳关系,即民间所说的侄女服侍姑。清道光十五年,奉旨为两范氏建节孝牌坊。牌坊石瓦结构,长十米左右,高六米上下,三门四柱,每根石柱前后各有一只石狮,其前额刻有“圣旨”二字。《郑氏族谱》之附录对节孝坊作有详细说明。因为时代局限性,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在破“四旧”运动中,修武三中一些学生将牌坊拆除。

  南太行一个山村的妇家之事,居然感动了当朝皇上,现代人是否感觉有点不可思议?笔者觉得,彼时的朝廷无疑是把婆媳二人的操守当成封建道德之楷模来宣扬的。无论怎么说,在明清时期,西村郑氏称得上修武县的名门望族。至于道光皇帝所颁的圣旨内容,则有待查证。乡村文化这片厚重的沃土之下,还掩藏了多少历史事件,我们不得而知。

  西村人唱戏历史悠久,始于明末清初,当时依据地方口音创作,后来沁阳怀梆传来,村里组织起了怀梆剧团。除了春节和本村农历三月十二庙演出,还应邀到外地演出。新中国成立之初能唱20本戏,除了唱戏,还有高跷、秧歌等等民间艺术表演。因为西村的怀梆名气很大,还应邀到别的村庄去教戏。1955年,西村戏班子又续了一批新手。当时主要是过年唱戏,农历正月初十还到艾曲村火神庙戏楼去唱,农历三月十二西村传统庙会更离不开唱戏。

  四

  1938年春季,抗日友军国民党95师驻扎西村抗击日寇。据说,师部就曾设在郑氏大院。上世纪60年代,西村公社机关驻地也在郑氏大院。1979年冬季,村里划出首批宅基地,开始搬迁。作为集体财产的厢房院堂屋被大队所拆,拆下的黄连木嵌杆上写着“大清二年建”。东厢房的嵌杆写着“道光二十三年郑本清、郑一清翻修”。

  除了郑氏大院,西村早先瓦房很少,大多数是平房,极个别农户住的是草房和窑洞。平房有的是捶棚,有的还是矸棚。西村规划搬迁,新居全是清一色的瓦房院子。如此原因,整个老村连同郑氏大院也就默默地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现在的西村除了两座祠堂,原来的村子早已没有了踪迹,唯有西南边挺立着一棵硕大无比的栓皮栎。过去身处周围的山岭上,就能明显地看到它那犹如擎天巨伞一般醒目的身驱。这棵古树承载着村民久远的记忆,也寄托着众多游子浓浓的乡愁。700年来,古栎抗击着风雪雷电,见证了沧海桑田。它经历过一幕幕历史大剧,目睹了江山社稷的变迁。因为生长年代实在久远,保护措施欠佳,故树况越来越差,令人唏嘘不已。

文章编辑:陈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兴安古驿话西村
    □郑乃谦
    2024/6/21 10:04:25    来源:焦作日报

      西村鸟瞰图。郑乃谦 摄

      在修武县城西北30公里、焦作市区东北10公里处,有这么一处特殊的地形:南边一道长岭,那是南太行和豫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北面是蜿蜒八百里的太行山;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孤零零的山岗,形状如一块大面包,当地人称小孤山;西边形似凤凰展翅,这就是焦作地区有名的凤凰山。因此,中间自然形成了盆地状的地貌。盆地四周的村庄有洞湾、六股涧、小南坡、磨石坡,位于盆地中央、有五百个院落的村子便是修武县西村。

      一

      西村,明清时叫兴安村,是晋东南至待王镇、武陟木栾店古道出山前的一处重要驿站,后因位于山门河口西侧而更名。1966年8月,南坡人民公社更名为西村人民公社,1984改为西村乡人民政府,至今一直是乡政府机关所在地。作为修武山区最大的村子,曾经有颇具规模的郑氏大院和敕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贞节牌坊,还有历尽沧桑的古栎和延续至今的农历三月十二庙会。

      西村目前有农户500家,村民1890人,赵姓人口最多,其次是郑氏。如果细分,赵氏有四个来源,据人口最多的一支族谱记载,公元1421年,赵氏先祖本中公率三个儿子及家小由山西省晋城县老楸树屯村迁移至河南省修武县安信乡三里八甲兴安村,祖茔在村西的高岭。此后,部分族人由西村迁移至当阳峪、东韩王、大墙北、北孔庄、马界、卧龙岗及博爱县薛村,目前已繁衍至二十四世。

      道光末年,上述这支赵氏族人在村东头建起宗祠,包括大殿和山门各三间,并建有土围墙。1976年之前,大殿和山门均为小学教室,众多的西村孩子包括本人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上世纪90年代,赵氏族人对大殿、山门作了修缮,并以砖重新砌了围墙。

      西村《郑氏族谱》记载,郑氏始祖名浩,居河南怀庆府修武县安信乡第六里兴安村,卒于明成化十三年,自浩公至今已延续至二十四世。明代祖茔在村西南的古栎北侧,元代祖茔在村北山坡前一个叫万羊池的水坑东侧,更早的茔地在茔凹,早已没有了痕迹。民国17年,在村西建成的宗祠,仅有大殿三间,1968年至1985年归西村中学使用,1999年族长训超率族人对其作了修缮。2010年,西村族人精心续修了《郑氏族谱》,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继1957年、1987年之后的第三次续修。本乡的小南坡,山外的东于村、杨庄等九个村庄的郑氏和西村郑氏是同一本族谱,恩村三街郑氏的根源也在西村。2013年清明节前夕,族人分别树立起元代和明代祖茔标志碑,笔者受托撰写了明代祖茔碑文。

      根据修武县教育工作者石永刚介绍,民国版《修武县志·迁民表》记载,从山西洪洞迁民来修武县的有38个姓,共80户,其中不包含郑氏。《郑氏族谱》仅记载了明成化十六年之后的事情,西村郑氏的根源在何处,至今仍是个谜。目前,西村郑氏有130余户,约600人。

      除赵氏、郑氏之外,西村另有王氏、郭氏、李氏、刘氏等姓氏的村民。

      二

      上世纪80年代前期在老村的中部、南北大街之间,原有一片建筑群。村民郑训超写的回忆资料记述如下:“这片建筑群南北长约140米,东西宽约60米。建筑群有十余个院落,瓦房200间左右。建筑群东边有一条村里最宽的胡同,俗名大胡同,宽约六米,南北方向。靠大胡同一进三院(即前院、中院、后院),后通花园。这三座院落可是深宅高楼,一脉相承,气度不凡。第三院又西通跨院,跨院后通车院。这五院与花园构成了建筑群的核心,远近都称郑宅。郑氏大院前院又名厢房院,院内曾有一棵碗口粗的桂花树,秋季花开,微风吹来,满街飘香。这个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南屋、堂屋各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两级石阶上,东、西、堂屋皆前出厦,且勾檐前挑,五脊六兽,隔扇屏风,朱柱纱窗。堂屋又名客屋,楼高屋阔,后墙开门。进前门,绕屏风,可达后院。堂屋、厢房装饰考究,摆设古雅,只有节日或接待宾客时,正门才打开。平时去中院,走的是靠东山墙的楼下甬道。”

      此外在南大街南侧,还有三处院落属于附属建筑。如此规模的建筑群,肯定有一段辉煌的历史,但无从详细考证。依据不太完整的族谱记载,加上郑氏族人传闻,曾经的厢房院主人郑训超对明清时代的先人粗略地作了如下描述:

      “郑朝相,约明朝万历十九年生,廪善生员。郑克勤,约清朝天聪九年生,太学生。郑励修,约清雍正七年生,太学生。郑敏修,清乾隆九年生,太学生。郑珏,清乾隆二十四年生,太学生。郑本清,清乾隆五十七年生,例贡生。郑一清,清嘉庆十一年生,庠生。郑鹤,清嘉庆二十五年生,从九品。郑启莘,清道光十八年生,例贡生。郑启岩,清道光二十五年生,例贡生。郑东旭,清同治七年生,太学生,日本留学生,焦作中福公司机械股股长。”

      清道光版《修武县志》记载:郑珏敏而好学,常对人说,“读书则人敬之,施善则鬼神敬之”。每逢盛夏时节,郑珏都出资使人在双槽口(即山门河口)搭棚煮茶,施舍路人,30年不倦,还令儿子本清出资捐赠私塾,弘扬文化。

      据1986版《修武县志》大事记中记载:1908年正月,西村人郑东旭自日本购得电影机,在县城放映《日俄战争》,这是修武县的第一部电影机。

      三

      村东头的大街北侧,原有一座青石牌坊,坐北向南,仪态端庄。据民国三十年编写的《郑氏族谱》记载:“郑方,妻范氏,郑方亡,范氏与儿子励修相依为命,矢志未嫁。励修妻,范氏。励修亡,范氏守节未嫁。”两范氏初为姑侄女、后为婆媳关系,即民间所说的侄女服侍姑。清道光十五年,奉旨为两范氏建节孝牌坊。牌坊石瓦结构,长十米左右,高六米上下,三门四柱,每根石柱前后各有一只石狮,其前额刻有“圣旨”二字。《郑氏族谱》之附录对节孝坊作有详细说明。因为时代局限性,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在破“四旧”运动中,修武三中一些学生将牌坊拆除。

      南太行一个山村的妇家之事,居然感动了当朝皇上,现代人是否感觉有点不可思议?笔者觉得,彼时的朝廷无疑是把婆媳二人的操守当成封建道德之楷模来宣扬的。无论怎么说,在明清时期,西村郑氏称得上修武县的名门望族。至于道光皇帝所颁的圣旨内容,则有待查证。乡村文化这片厚重的沃土之下,还掩藏了多少历史事件,我们不得而知。

      西村人唱戏历史悠久,始于明末清初,当时依据地方口音创作,后来沁阳怀梆传来,村里组织起了怀梆剧团。除了春节和本村农历三月十二庙演出,还应邀到外地演出。新中国成立之初能唱20本戏,除了唱戏,还有高跷、秧歌等等民间艺术表演。因为西村的怀梆名气很大,还应邀到别的村庄去教戏。1955年,西村戏班子又续了一批新手。当时主要是过年唱戏,农历正月初十还到艾曲村火神庙戏楼去唱,农历三月十二西村传统庙会更离不开唱戏。

      四

      1938年春季,抗日友军国民党95师驻扎西村抗击日寇。据说,师部就曾设在郑氏大院。上世纪60年代,西村公社机关驻地也在郑氏大院。1979年冬季,村里划出首批宅基地,开始搬迁。作为集体财产的厢房院堂屋被大队所拆,拆下的黄连木嵌杆上写着“大清二年建”。东厢房的嵌杆写着“道光二十三年郑本清、郑一清翻修”。

      除了郑氏大院,西村早先瓦房很少,大多数是平房,极个别农户住的是草房和窑洞。平房有的是捶棚,有的还是矸棚。西村规划搬迁,新居全是清一色的瓦房院子。如此原因,整个老村连同郑氏大院也就默默地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现在的西村除了两座祠堂,原来的村子早已没有了踪迹,唯有西南边挺立着一棵硕大无比的栓皮栎。过去身处周围的山岭上,就能明显地看到它那犹如擎天巨伞一般醒目的身驱。这棵古树承载着村民久远的记忆,也寄托着众多游子浓浓的乡愁。700年来,古栎抗击着风雪雷电,见证了沧海桑田。它经历过一幕幕历史大剧,目睹了江山社稷的变迁。因为生长年代实在久远,保护措施欠佳,故树况越来越差,令人唏嘘不已。

    文章编辑:陈婷 
     
    相关信息:
    中原文化大舞台周末上演话剧《焦裕禄》
    我市文旅融合发展工作座谈会召开
    柳宗元籍贯河内考略
    穿越影寺大峡谷
    本周六我市文博场馆多项活动等您来
    再访夏都遗址
    岗庄村:风水宝地多传说
    《焦作市情概览》出版发行
    沁阳市举行李商隐纪念馆开馆典礼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