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即时滚动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焦作论坛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新闻客户端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办公入口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典山阳 > 山阳寻迹 > 山阳寻迹 > 正文

经典山阳

《厚重怀川·穿越城市》系列之古温探秘(二)
济水静流 古温安好

更新时间:2015-11-10 9:44:42    来源:焦作晚报
  ①
  ②
 
   

  在上篇《河洛腹地——古温》中,我们曾提到“温”字有“氵”。北有沁水,南有黄河,济水绕其间,滋润着古温大地。

  济水,发源于王屋山,在古代是三隐三出的大河,和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是当时非常重要的河流。古往今来,济水神秘莫测,三隐三出却始终保持清雅之风,这给了无数文人墨客以谈资。而这条深沉且清雅的河水,与古温的渊源颇深,其作用可与黄河、沁水相比。因得济水之利,古温有了“富冠海内,天下名都”的美誉。

  如今,除了上游(济源市、温县境内)和下游(山东境内)仍有河道及浅流外,济水的身影已然难寻,而它曾经风流的身影却还在中华大河的词典里风姿绰约。

  济水与古温有何渊源,它又对古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欲探古温,必知济水。

  在温县采访时,记者问温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继峰:“对温县影响深且值得一写的河流是什么?”张继峰毫不犹豫地说:“写写古济水吧。”他介绍,温县境内的河流大大小小有13条,除了黄河和沁河,其余河流都与济水有关,比如猪龙河、蚰蜒河、老蟒河等温县境内的几条主要河流,都是济水的支流。

  通过张继峰的一番讲解,记者或许可以向读者呈现这样的结论:“古时,黄河在温县南部翻滚向前,与同为大河的济水相冲、相撞。最终,济水退落,黄河不断奔流,其间便留下了大片肥沃的土地。而退落的济水安静流淌,千百年来滋养着古温大地。”

  那么,古济水与古温到底有何渊源呢?

  济水漫流 在古温大地开枝散叶

  10月30日,记者随张继峰来到温县招贤镇上苑村西北处,这里是古温国旧址,从夏朝至三国末期,这里一直是古温治所。旧址一侧的高地相传是虢公台,春秋时虢仲曾率部在此盟誓后进攻晋国,这里也曾是司马懿讨伐公孙渊路经家乡时宴请众乡亲的贺酒台。

  小小的村庄周围,为何文化内涵如此丰富?张继峰指着西边一处低洼地说:“那边就是济水故道,在温县称为猪龙河。上苑村位于猪龙河东侧,河西侧是孟州市城伯镇的武桥村,古时也属温县。后来,以猪龙河为界重新划定了行政区域。”济水滋养着古温国,古温人民在济水两岸发展出了先进的农耕文明。据说,古济水在此向南与黄河相通,因而也成为了先秦时期诸国争抢的要地。

  说起古温国,它的得名也与济水有些关系。温县古称“温”,这缘于境内有两处温泉。一处在今孟州市西北的赵和镇冶墙村,离古温国旧址上苑村10余公里,古时属温,泉水夏凉冬温,流入湨(jú)水。另一处在今温县城西南。据乾隆四十二年《温县志》载,该泉常温,士忻以德(高洁之士因为它的品德而喜爱它),民利灌溉(百姓因为它的灌溉功能而受益),后因黄河的缘故湮绝数百年。

  湨水也作济水。据乾隆四十二年《温县志》载:“济上接沇(yǎn)、湨二水。湨水出济原(今作源)县淙山,经孟县东南至孟江口曲折而东,至沇河镇会沇水,入温县界名为济,历虢公台东至平皋入于河。今故道尽淤没,在坨坞即入河,不复经城南矣。”由此可以推断,古温泉水离济水不远,后又流入济水。

  另据相关史料记载,济水在温县入黄河,不过有两个入口处,一是温县北的赵堡镇平皋村一带,还有一个是在如今的温县招贤镇一带。

  济水故渎于温县赵堡镇北平皋村一带入黄河。据《水经注·济水》记载:“济水当王莽之世,川渎枯竭。其后水流径通,津渠势改,寻梁脉水不与昔同矣。”另称:“(济水)于温城(西晋至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的温城,在今温县招贤镇招贤村,与上苑村紧邻)西北,东南出,迳(径的繁体,意为流经)温城北,又东迳虢公冢北。东南合奉沟水。(奉沟)水上承朱沟于野王(今沁阳市)城西,东南迳阳乡城北。(故渎并奉沟)又东南迳李城(今温县城)西。又迳坟城(今温县南张羌镇陆庄村)西,屈而东北流,迳其城北。又东迳平皋城南,其水又南注于河也。”

  另,《水经注》称:“济水于温城西北与故渎分。南迳温县故城西,济水南历虢公台西。济水南流注于河……今济水自温县入河。”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济水在西汉末年出现淤没,唐高宗时通而复枯。黄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张继峰说:“古温城最辉煌的时刻应该是在汉代前后,而随着济水断流或河道淤没,古温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也随之发生嬗变。”

  好水肥田

  济水滋养古温农耕文明

  济水沿岸滋养了古老的农耕文明。东汉后,济水时断时续。而到了清代,济水在发源地仍被称为千仓渠。“千仓”,顾名思义,粮食丰足。

  济水水性平和且清澈,最适宜灌溉。武陟县第一黄河河务局工作人员杨保红在其《美丽黄河》一书中说:“济水灌溉见于史册的主要是唐代修建的千仓渠、千功渠,但济水、湨水的灌溉等开发利用或许早于沁水。”此话的重要依据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了19个重要的贸易城市,其中就有轵县和温县。他说:“温、轵,西贾上党,北贾赵、中山……河济之间千树荻,坐以致富。”桓宽的《盐铁论·通有》也说:“(温、轵)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根据这两条史料,杨保红分析,汉代的轵县包括今济源市大部,温县包括今温县西部与孟州市东部,汉代的轵县与温县基本上就在济水与湨水所经处,而且两县赖以致富的荻与盐均与水有关。

  记者查寻了一些资料,发现曾任河阳节度使、礼部尚书的唐人温造(济源人)通过科学规划,使古济水得到了综合开发利用,被人称为开发济水灌区的始祖。又有人指出,猪龙河的名字可能与用竹笼装石筑坝拦水有关,“猪龙”与“竹笼”音同。

  济水流经温县的支流众多,至今一些河段仍有灌溉作用,比如蚰蜒河、老蟒河。

  此外,济水也是古温小麦作为贡品外运的重要通道。《禹贡》中4条贡道与济水有关,称兖州的贡品“浮于济、漯,达于河”。兖州,在大禹定九州时曾以济水为坐标,将黄河、济水之间划定为兖州。《禹贡》中的这句话是指,兖州运送贡品的船只行于济水、漯水,到达黄河后运往冀州。另外3条贡道分别是:青州的贡品“浮于汶,达于济”,是指青州运送贡品的船只行于汶水(济水支流),到达济水;徐州的贡品“浮于淮、泗,达于菏”,是指徐州运送贡品的船只行于淮河、泗水,到达菏泽;扬州的贡品“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是指从扬州运送贡品的船只沿着长江、黄海到达淮水、泗水。这3个州中,徐州、扬州运送贡品的船只虽然没有明写通往济水,但徐州、扬州运往冀州的贡品必须经淮水、泗水到达与济水相通的菏泽,才能最终到达冀州王都。从这些记述还可以看出,夏代的济水和黄河已经相互交叉,船只可以通达。

  古温亲近济水,与黄河相望,历史上可谓交通要道。2006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温县徐堡龙山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4000多年前的小麦。这充分证明,在夏之前,古温人已开创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另有史料显示,春秋时,古温小麦已经是进贡佳品。那么,这些小麦是如何抵达王都的呢?济水自然是一条便捷的通道。

  千百年来,济水流域物华天宝,名人辈出,在温县便有卜子夏、司马懿、郭熙等,他们曾生于济水之旁,长于济水之旁,也曾作诗文赞美济水。

  如今,济水或变细流或已干涸。但是,在炎黄子孙的记忆里,济水始终是一个难舍的情结。古温有幸,得济水之利,被誉为富冠海内、天下名都,并积淀出源远流长的济水文化。

  图① 流经温县的济水支流蚰蜒河。

  (本报资料图片)

  图② 温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继峰(左)和本报记者探访古遗址。

  本报记者 杨 铭 摄

文章编辑:韩笑 
焦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焦作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焦作日报社和焦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焦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焦作网所刊登的所有内容,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焦作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焦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资料,损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站,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网友帮忙团热线:(0391)8797395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395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邮编:454002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 举报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