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典山阳 > 山阳寻迹 > 山阳寻迹 > 正文

经典山阳

武陟中封村:发掘治河文化助振兴
更新时间:2022-12-6 16:17:10    来源:焦作日报

  11月中旬,根据工作需要,记者担任了焦作日报社驻中封村第一书记。中封村位于武陟县三阳乡政府东4公里,是沁河岸边一座极其普通的村庄。但没过多时,记者便发现了它的不普通。

  村中有两处高耸的沙丘,是治理沁河时留下的历史遗迹。该村南1公里处,是沁河上著名险工——老龙湾险工。险工处立有石碑,碑刻“龙回头”三字,上书“沁河老龙湾是黄河大洪水顶托倒灌的上端,一旦失事,影响度与黄河下游决口一样,将危机及京、津地区,乃至华北3.3万平方公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中断京广、京九、107大动脉。”

  看来,中封村得名“中封”着实不简单。

  为深入了解中封村治水文化,12月5日上午,焦作文旅文化研究者陈太刚、张杰、冯保中、杨飞龙等应邀来到中封村考察。

  为何形成两个六七米高的沙丘?中封村党支部书记杨跟来介绍:“我们中封村在沁河边,沁河由此向东南方向20公里左右汇入黄河。沁河与黄河一样多泥沙,村北这两个大沙丘与沁河决口紧密相关,但没人能说得出沙丘形成的年代。”

  随后,记者一行来到老龙湾险工。

  作为全国首个“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在黄河文化中具有独特地位,历来是治河要地。沁河,作为黄河下游最重要的一条支流,用自己超过10亿立方米的年平均天然径流量源源不断汇入黄河。历史上,沁河曾多次发生水患,被称为“小黄河”,是黄河众多支流中唯一被纳入国家统一治理的河流,这便有了沁阳险工老龙湾。

  老龙湾位于沁河左堤64+000处,由于沁河在武陟境内蜿蜒曲折,在此长期坐了一个大弯,形似老龙,故称老龙湾。当黄河发生特大洪水时,将顶托至老龙湾,所以老龙湾至沁河口的15公里堤防以黄河设防为标准。

  几年前,老龙湾文化苑建成,对沁河及老龙湾险工等有十分详细的介绍。老龙湾以下的沁河河段是黄河大洪水顶托倒灌影响最严重的区段,当黄河涨水时,在高水位的作用下往往要向沁河回流倒灌,老龙湾便是倒灌的上限点。正是因为这个倒灌区,若黄河水位高于沁河水位,将向沁河倒灌。若黄沁并涨,沁水下泄不畅,则会出现顶托,危及沁堤防洪安全。所以,沁河之险,险在老龙湾。

  洪水泛滥时,中封村是最先受到冲击的村庄之一。村中92岁老人杨国杰介绍,村里过去十分贫穷,沁河经常决口。记忆中,1939年,他8岁时,国民党为阻挡日本兵入侵,又扒开了沁河,村民立即逃到村北的沙丘上,沙丘救了一村人的命。

  冯保中说,他看过明清时期的《武陟县志》,治理沁河是县志中的主要内容。每当洪水泛滥,武陟县、三阳乡等都抽调人员前来抗洪,中封村更是全村人出动,冲在抗洪第一线。

  看到此情此景,张杰说:“千百年来,这里是黄河沁河水患‘封’堵疏导之地,相传大禹治水曾到此地,连绵巨大的沙丘也许就是沁河故道留下的印记。”

  陈太刚建议:“中封村沙丘和附近的治理沁河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十分有意义,建议多挖掘和宣传,发展文旅业,可以在中封建设沁河决口遗址公园。”

记者 王龙卿

文章编辑:赵银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武陟中封村:发掘治河文化助振兴
2022-12-6 16:17:10    来源:焦作日报

  11月中旬,根据工作需要,记者担任了焦作日报社驻中封村第一书记。中封村位于武陟县三阳乡政府东4公里,是沁河岸边一座极其普通的村庄。但没过多时,记者便发现了它的不普通。

  村中有两处高耸的沙丘,是治理沁河时留下的历史遗迹。该村南1公里处,是沁河上著名险工——老龙湾险工。险工处立有石碑,碑刻“龙回头”三字,上书“沁河老龙湾是黄河大洪水顶托倒灌的上端,一旦失事,影响度与黄河下游决口一样,将危机及京、津地区,乃至华北3.3万平方公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中断京广、京九、107大动脉。”

  看来,中封村得名“中封”着实不简单。

  为深入了解中封村治水文化,12月5日上午,焦作文旅文化研究者陈太刚、张杰、冯保中、杨飞龙等应邀来到中封村考察。

  为何形成两个六七米高的沙丘?中封村党支部书记杨跟来介绍:“我们中封村在沁河边,沁河由此向东南方向20公里左右汇入黄河。沁河与黄河一样多泥沙,村北这两个大沙丘与沁河决口紧密相关,但没人能说得出沙丘形成的年代。”

  随后,记者一行来到老龙湾险工。

  作为全国首个“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在黄河文化中具有独特地位,历来是治河要地。沁河,作为黄河下游最重要的一条支流,用自己超过10亿立方米的年平均天然径流量源源不断汇入黄河。历史上,沁河曾多次发生水患,被称为“小黄河”,是黄河众多支流中唯一被纳入国家统一治理的河流,这便有了沁阳险工老龙湾。

  老龙湾位于沁河左堤64+000处,由于沁河在武陟境内蜿蜒曲折,在此长期坐了一个大弯,形似老龙,故称老龙湾。当黄河发生特大洪水时,将顶托至老龙湾,所以老龙湾至沁河口的15公里堤防以黄河设防为标准。

  几年前,老龙湾文化苑建成,对沁河及老龙湾险工等有十分详细的介绍。老龙湾以下的沁河河段是黄河大洪水顶托倒灌影响最严重的区段,当黄河涨水时,在高水位的作用下往往要向沁河回流倒灌,老龙湾便是倒灌的上限点。正是因为这个倒灌区,若黄河水位高于沁河水位,将向沁河倒灌。若黄沁并涨,沁水下泄不畅,则会出现顶托,危及沁堤防洪安全。所以,沁河之险,险在老龙湾。

  洪水泛滥时,中封村是最先受到冲击的村庄之一。村中92岁老人杨国杰介绍,村里过去十分贫穷,沁河经常决口。记忆中,1939年,他8岁时,国民党为阻挡日本兵入侵,又扒开了沁河,村民立即逃到村北的沙丘上,沙丘救了一村人的命。

  冯保中说,他看过明清时期的《武陟县志》,治理沁河是县志中的主要内容。每当洪水泛滥,武陟县、三阳乡等都抽调人员前来抗洪,中封村更是全村人出动,冲在抗洪第一线。

  看到此情此景,张杰说:“千百年来,这里是黄河沁河水患‘封’堵疏导之地,相传大禹治水曾到此地,连绵巨大的沙丘也许就是沁河故道留下的印记。”

  陈太刚建议:“中封村沙丘和附近的治理沁河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十分有意义,建议多挖掘和宣传,发展文旅业,可以在中封建设沁河决口遗址公园。”

记者 王龙卿

文章编辑:赵银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