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
经典山阳
左上图 隤城寨遗址。
(作者供图)
虚无缥缈不是历史,历史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之前,虽然没有记载,但遗迹、遗存很多。这些遗迹、遗存,是华夏先民活动的痕迹,是留给后人的行为密码。
那时期,受人口少且生产力低下影响,人类聚集地少,因此,这些密码弥足珍贵。在我市马村区演马街道隤城寨村,就存在这样一个遗址。隤城寨遗址位于隤城寨村南,距焦作市区约15公里。初夏时节,笔者怀着一颗朝圣的心来到了这里。
隤城寨村名的演变
关于隤城寨的村名,还有一段历史渊源。隤城寨古时候因濒临吴泽陂而称吴泽镇。这里依山傍水,风光宜人,是一个天然的大花园。
相传楚汉相争天下,刘邦东征西讨,浴血奋战。一日,他率军行至九里山前,正与楚军交战时,他所骑的白马突然暴病卧地,鞭抽不起。刘邦的军师张良见状即刻仰观天象,说白马临阵暴病,乃不祥之兆,再战必定失利。刘邦信奉天意不敢再战,便安营扎寨于吴泽镇。
刘邦在吴泽镇驻扎下之后,村里各种手工业应运而生,各路商贾也云集于此,小镇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为了防止楚军偷袭,刘邦又修筑城墙自卫,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寨在此建成。三年后,刘邦率兵出征,与西楚霸王项羽又开始争夺天下。汉定天下后,为纪念汉高祖刘邦,吴泽镇将镇名改为隤城寨,意为刘邦若无白马临阵有病,哪会有城镇的兴盛?
翻看几个版本的《康熙字典》,均可查到这个“隤”字:“隤”音tui,二声。又地名,《左传·隐十一年》:王与郑人隤。注:在修武县北。《后汉·郡国志》:河内郡修武有隤城。春秋周邑名,故城在今修武城北九里山麓。
那么,村名中的第一个字为什么变成现在的“聩”字了呢?
自从实行电子身份证之后,电脑按当地村民发音“kui”打不出这个“隤”字,便不得已把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隤城”误写为现在无处不在的“聩城”。一字之差,历史顿失。
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隤城寨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北部为隤城寨村民房舍所压,文化层厚度约3米,断崖之上灰坑、房基清晰可见。省文物专家说,根据历次调查结果可知,这里包含有大量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文化遗存。因此,1963年这里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6月,为了配合焦作矿务局(集煤集团前身)古汉山矿专用公路线的建设,市文物工作队沿公路线进行了文物钻探,在公路占地范围内发现仍有文化层分布。同年9月至11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赵新平带人在市文物工作队配合下,在隤城寨遗址台地西南约400米处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因公路走向、宽度所限,考古人员依其走向开5米×5米探方9个,发掘面积达225平方米,发掘一批仰韶文化时期的遗迹和遗物。最后形成了《河南焦作隤城寨遗址的发掘》报告,发表在《华夏考古》1998年04期杂志上。
那次发掘位置距离遗址台地较远,属遗址边缘。
仰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彩陶是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器物。而在隤城寨遗址,陶鼎、罐、钵、盆、尖底瓶、彩陶等器物残片以及兽骨、鹿角、石块被大量发现,这些在《河南焦作隤城寨遗址的发掘》报告中有详细的记载。在隤城寨遗址发掘的文化遗迹主要有灶、柱洞、灰坑三种,文化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两种,陶器以泥质红陶为最多。
而最初的发现时间,还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隤城寨村民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荒种地。在开荒种地时发现大量古代石器、陶片。那时候的村民还没有文物意识,也不知道这些石器、陶片的历史价值。
当时村里有一位喜欢读书的年轻人,名字叫李学文,了解一些文物知识。村民就委托他给郭沫若先生写信,汇报了村民的发现,并请教村名的来历。郭沫若先生在回信中称,“隤城”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唐宋时期最为繁荣。
另据史料记载,唐宋年间,村西山坡上有一座雄伟壮观的樊哙庙,村南有一座香火极盛的梳风寺。鼎盛时期,梳风寺有七八百名和尚,数省的佛教信徒僧人来此诵经念佛。由此可见,隤城寨不仅是华夏先祖早期生活的场所,而且在历史上久负盛名,
在梳风寺遗址,笔者看到了饱经风霜的石碑,石碑上刻着“隤城寨遗址”的字样,系焦作市人民政府所立。上书:“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落款是“河南省人民政府1963年6月20日公布”。在“隤城寨遗址”石碑的背面,是遗址的简介,记录着遗址的方位和发现的文物名称。来到这里,没有见到简介上提到的陆真山,也不见了曾经的乌江河,遗址默默无语,石碑肃然静立。
来自许昌的消息
关于隤城寨遗址的文物,还有一段故事。
隤城寨村党支部原书记王跃温绘声绘色地给笔者讲述了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件事。
当时的马村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清云突然有一天来到村里找到王跃温说:“你要出名了,隤城寨要出名了。”王跃温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地问:“出什么名?”张清云说:“省里组织参观文物展览,在许昌的展览现场有一个隤城寨文物展区,整个展台上全是隤城寨的文物。人家写有文物的出处,清清楚楚地写着河南省焦作市隤城寨出土。身为文物原始发掘地的人,你们出面去要回来,在隤城寨村设立文物展览馆,对出土文物进行实地展览。这些文物一旦展出,隤城寨不就出名了?”
王跃温一听十分上心。几天后,他便带了好几个人开车去许昌。可是,到了文物展览点,并没有看到文物。人家说展览已经结束,文物已经入库。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今年70多岁的王跃温出生于1951年,从1971年到2020年,他当过隤城寨村几十年的领头雁。可以看出,他对隤城寨的感情和对村里文物流失到外地的遗憾。他恨自己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没有认识到这些砖头瓦块、石头疙瘩的价值,没有做到守土尽责。
文物不会说话,也许石铲、石镰毫不起眼,也许铜镜、陶罐锈迹斑斑,可是它们代表的是一个久远的年代,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历史,蕴含着源远流长的文明。可是,在村民眼中,它们是不值钱的,能够换来仨瓜俩枣已经是物有所值了,贱卖的结果直接导致这些珍贵的文物流落他乡。
两坛铜钱的风波
在隤城寨村,我们来到村东一块名叫“花园地”的长方形麦地旁,王跃温说,正是在这里,出土了两坛宋代以前的铜钱,有1000余公斤。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村里大搞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在这里开挖一个大坑,准备将附近煤矿排出来的水储存起来,灌溉农田。当时,隤城寨村的两个生产队从两头同时开挖。挖出铜钱的是第一生产队,村民也不知道是文物,认为这些东西也许可以卖些钱,就论斤卖给了废品收购站,500多公斤铜钱卖了930元钱,这在当时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消息传到第二生产队,二队的人不愿意了。正在这时,一队在不远的地方又挖出一坛铜钱。
为了这一坛铜钱,两个队长吵了起来。事情闹大了,文化馆的人来了。
文化馆的人说:“你们为什么不上报?”
他们赶忙追查第一坛铜钱的下落,结果废品收购站也已经转手卖掉。文化馆要将第二坛铜钱拉走,隤城寨的村民不答应。因为之前挖出来的东西都交给了文化馆,可是一分钱也没有得到,因此这次村民知道要钱了。
最后经过协商,隤城寨将第二坛铜钱上缴市文化馆,市文化馆以奖励的方式,在表彰大会上奖励隤城寨村1380元。
同样的两坛铜钱,不同的命运归属。
上世纪70年代,500多公斤的铜钱换来了1380元的巨款,群众心里乐开了花。而一枚枚闪耀着千年光辉的宋代铜钱得以陈列在世人面前。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相继发现文物和汉墓,其中1982年12月出土的宋代绿釉刻花枕,经过修复现藏于焦作市博物馆,1983年和1994年在隤城寨村发现汉墓30多座,同时出土五铢钱、陶壶、陶罐、陶盆等。王跃温说,最多的一次,向文物部门送交古代石器15吨之多。
站在隤城寨遗址前,笔者思绪翻飞。面对遗址,作为后人的我们不知该做些什么,不知该自豪还是该惭愧。家乡焦作,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着华夏先民,这里曾经是他们的家园,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几千年前的他们,经历刀耕火种,走过电闪雷鸣,饱经风雨沧桑,历尽人间磨难,世世耕耘,代代传承,才有了今天的模样。没有他们的艰难摸索,没有一代又一代人铺垫,怎么会有今天的辉煌?无论如何,面对遗址,我肃然起敬,面对遗址,我再一次顶礼膜拜。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左上图 隤城寨遗址。
(作者供图)
虚无缥缈不是历史,历史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之前,虽然没有记载,但遗迹、遗存很多。这些遗迹、遗存,是华夏先民活动的痕迹,是留给后人的行为密码。
那时期,受人口少且生产力低下影响,人类聚集地少,因此,这些密码弥足珍贵。在我市马村区演马街道隤城寨村,就存在这样一个遗址。隤城寨遗址位于隤城寨村南,距焦作市区约15公里。初夏时节,笔者怀着一颗朝圣的心来到了这里。
隤城寨村名的演变
关于隤城寨的村名,还有一段历史渊源。隤城寨古时候因濒临吴泽陂而称吴泽镇。这里依山傍水,风光宜人,是一个天然的大花园。
相传楚汉相争天下,刘邦东征西讨,浴血奋战。一日,他率军行至九里山前,正与楚军交战时,他所骑的白马突然暴病卧地,鞭抽不起。刘邦的军师张良见状即刻仰观天象,说白马临阵暴病,乃不祥之兆,再战必定失利。刘邦信奉天意不敢再战,便安营扎寨于吴泽镇。
刘邦在吴泽镇驻扎下之后,村里各种手工业应运而生,各路商贾也云集于此,小镇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为了防止楚军偷袭,刘邦又修筑城墙自卫,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寨在此建成。三年后,刘邦率兵出征,与西楚霸王项羽又开始争夺天下。汉定天下后,为纪念汉高祖刘邦,吴泽镇将镇名改为隤城寨,意为刘邦若无白马临阵有病,哪会有城镇的兴盛?
翻看几个版本的《康熙字典》,均可查到这个“隤”字:“隤”音tui,二声。又地名,《左传·隐十一年》:王与郑人隤。注:在修武县北。《后汉·郡国志》:河内郡修武有隤城。春秋周邑名,故城在今修武城北九里山麓。
那么,村名中的第一个字为什么变成现在的“聩”字了呢?
自从实行电子身份证之后,电脑按当地村民发音“kui”打不出这个“隤”字,便不得已把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隤城”误写为现在无处不在的“聩城”。一字之差,历史顿失。
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隤城寨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北部为隤城寨村民房舍所压,文化层厚度约3米,断崖之上灰坑、房基清晰可见。省文物专家说,根据历次调查结果可知,这里包含有大量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文化遗存。因此,1963年这里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6月,为了配合焦作矿务局(集煤集团前身)古汉山矿专用公路线的建设,市文物工作队沿公路线进行了文物钻探,在公路占地范围内发现仍有文化层分布。同年9月至11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赵新平带人在市文物工作队配合下,在隤城寨遗址台地西南约400米处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因公路走向、宽度所限,考古人员依其走向开5米×5米探方9个,发掘面积达225平方米,发掘一批仰韶文化时期的遗迹和遗物。最后形成了《河南焦作隤城寨遗址的发掘》报告,发表在《华夏考古》1998年04期杂志上。
那次发掘位置距离遗址台地较远,属遗址边缘。
仰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彩陶是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器物。而在隤城寨遗址,陶鼎、罐、钵、盆、尖底瓶、彩陶等器物残片以及兽骨、鹿角、石块被大量发现,这些在《河南焦作隤城寨遗址的发掘》报告中有详细的记载。在隤城寨遗址发掘的文化遗迹主要有灶、柱洞、灰坑三种,文化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两种,陶器以泥质红陶为最多。
而最初的发现时间,还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隤城寨村民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荒种地。在开荒种地时发现大量古代石器、陶片。那时候的村民还没有文物意识,也不知道这些石器、陶片的历史价值。
当时村里有一位喜欢读书的年轻人,名字叫李学文,了解一些文物知识。村民就委托他给郭沫若先生写信,汇报了村民的发现,并请教村名的来历。郭沫若先生在回信中称,“隤城”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唐宋时期最为繁荣。
另据史料记载,唐宋年间,村西山坡上有一座雄伟壮观的樊哙庙,村南有一座香火极盛的梳风寺。鼎盛时期,梳风寺有七八百名和尚,数省的佛教信徒僧人来此诵经念佛。由此可见,隤城寨不仅是华夏先祖早期生活的场所,而且在历史上久负盛名,
在梳风寺遗址,笔者看到了饱经风霜的石碑,石碑上刻着“隤城寨遗址”的字样,系焦作市人民政府所立。上书:“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落款是“河南省人民政府1963年6月20日公布”。在“隤城寨遗址”石碑的背面,是遗址的简介,记录着遗址的方位和发现的文物名称。来到这里,没有见到简介上提到的陆真山,也不见了曾经的乌江河,遗址默默无语,石碑肃然静立。
来自许昌的消息
关于隤城寨遗址的文物,还有一段故事。
隤城寨村党支部原书记王跃温绘声绘色地给笔者讲述了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件事。
当时的马村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清云突然有一天来到村里找到王跃温说:“你要出名了,隤城寨要出名了。”王跃温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地问:“出什么名?”张清云说:“省里组织参观文物展览,在许昌的展览现场有一个隤城寨文物展区,整个展台上全是隤城寨的文物。人家写有文物的出处,清清楚楚地写着河南省焦作市隤城寨出土。身为文物原始发掘地的人,你们出面去要回来,在隤城寨村设立文物展览馆,对出土文物进行实地展览。这些文物一旦展出,隤城寨不就出名了?”
王跃温一听十分上心。几天后,他便带了好几个人开车去许昌。可是,到了文物展览点,并没有看到文物。人家说展览已经结束,文物已经入库。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今年70多岁的王跃温出生于1951年,从1971年到2020年,他当过隤城寨村几十年的领头雁。可以看出,他对隤城寨的感情和对村里文物流失到外地的遗憾。他恨自己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没有认识到这些砖头瓦块、石头疙瘩的价值,没有做到守土尽责。
文物不会说话,也许石铲、石镰毫不起眼,也许铜镜、陶罐锈迹斑斑,可是它们代表的是一个久远的年代,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历史,蕴含着源远流长的文明。可是,在村民眼中,它们是不值钱的,能够换来仨瓜俩枣已经是物有所值了,贱卖的结果直接导致这些珍贵的文物流落他乡。
两坛铜钱的风波
在隤城寨村,我们来到村东一块名叫“花园地”的长方形麦地旁,王跃温说,正是在这里,出土了两坛宋代以前的铜钱,有1000余公斤。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村里大搞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在这里开挖一个大坑,准备将附近煤矿排出来的水储存起来,灌溉农田。当时,隤城寨村的两个生产队从两头同时开挖。挖出铜钱的是第一生产队,村民也不知道是文物,认为这些东西也许可以卖些钱,就论斤卖给了废品收购站,500多公斤铜钱卖了930元钱,这在当时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消息传到第二生产队,二队的人不愿意了。正在这时,一队在不远的地方又挖出一坛铜钱。
为了这一坛铜钱,两个队长吵了起来。事情闹大了,文化馆的人来了。
文化馆的人说:“你们为什么不上报?”
他们赶忙追查第一坛铜钱的下落,结果废品收购站也已经转手卖掉。文化馆要将第二坛铜钱拉走,隤城寨的村民不答应。因为之前挖出来的东西都交给了文化馆,可是一分钱也没有得到,因此这次村民知道要钱了。
最后经过协商,隤城寨将第二坛铜钱上缴市文化馆,市文化馆以奖励的方式,在表彰大会上奖励隤城寨村1380元。
同样的两坛铜钱,不同的命运归属。
上世纪70年代,500多公斤的铜钱换来了1380元的巨款,群众心里乐开了花。而一枚枚闪耀着千年光辉的宋代铜钱得以陈列在世人面前。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相继发现文物和汉墓,其中1982年12月出土的宋代绿釉刻花枕,经过修复现藏于焦作市博物馆,1983年和1994年在隤城寨村发现汉墓30多座,同时出土五铢钱、陶壶、陶罐、陶盆等。王跃温说,最多的一次,向文物部门送交古代石器15吨之多。
站在隤城寨遗址前,笔者思绪翻飞。面对遗址,作为后人的我们不知该做些什么,不知该自豪还是该惭愧。家乡焦作,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着华夏先民,这里曾经是他们的家园,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几千年前的他们,经历刀耕火种,走过电闪雷鸣,饱经风雨沧桑,历尽人间磨难,世世耕耘,代代传承,才有了今天的模样。没有他们的艰难摸索,没有一代又一代人铺垫,怎么会有今天的辉煌?无论如何,面对遗址,我肃然起敬,面对遗址,我再一次顶礼膜拜。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