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推荐 > 副头条 > 正文
 
     

    新闻推荐

    联播+|串珠成链 总书记为县域经济发展开良方
    更新时间:2025/3/19 15:48:43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联播+3月17日至18日,全国两会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距北京2000公里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阳市,开启了今年两会之后的首次地方考察。

    在听取贵州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总书记为县域经济发展开出良方: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

    连接“城尾乡头”的县城,涵盖城镇与乡村,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载体。近年来,县域产业“百花齐放”,“千亿大县”夯实中国经济底盘,“县域游”“乡村游”频频出圈……

    但不可忽视的是,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县域富民产业还存在不少短板。有的产业链条短,资源集聚能力不强;有的存在同质化现象,产业特色不突出;有的传统支柱产业走弱,转型升级难。

    此次,总书记来到贵州考察,提出立足县域产业基础,“错位发展、串珠成链”,正是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短板提出的科学方法论。

    如何理解“错位发展、串珠成链”?首先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石——精准定位特色产业、发展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县域经济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的集中体现,是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赴各地考察时,多次走进乡野田间,强调做好“土特产”文章,其中蕴含的正是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

    近年来,我国多地持续发力县域富民产业,如陕西柞水的木耳产业、山西平遥的文旅产业、山东曹县的汉服产业、浙江乐清的电气产业等。这些因地制宜打造的县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错位发展”,正是要求各地在精准定位产业时,探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产业发展路径。此次在听取贵州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针对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地貌特点,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

    2023年4月6日,游客在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怒溪镇骆象村生态茶园体验采茶乐趣。

    2023年4月6日,游客在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怒溪镇骆象村生态茶园体验采茶乐趣。

    再看“串珠成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进行了专章部署,提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如果说推进转型升级和实施精品培育是为发展县域经济遴选“优质苗”,那么产业集群就是“串珠成链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致富田”。

    当前,我国不少县域仍以农业及相关产业为经济主导。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传统农业“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正是“串珠成链”的内在要求。

    县域并非“孤岛”,打破地域界限,加强与毗邻地区的协作配合,不仅能助推产业链供应链跳出“低端锁定”,更是实现“错位发展、串珠成链”的有效途径。

    以贵州为例,近几年该省鼓励各县取长补短,结合资源禀赋明晰产业定位,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经济板块,放大集聚效应,涌现出一批卓有成效的县域经济发展典型。

    赤水河畔,白酒产业从一家独大转为集群发展;铜仁江口,飘香的抹茶走向世界;修文县的猕猴桃、余庆县的水稻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一个个主导产业串珠成线、连片成带、集群成链,成为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崭露头角。这些正是我国县域尝试“错位发展、串珠成链”的生动例证。    

    县域强,则全域强;县域兴,则全省兴、国家兴。无论是“错位发展”还是“串珠成链”,其核心都在于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协同共进,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正如总书记所说,要“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李珊珊

    视   觉丨郝凤林

    校   对丨李丹 李璇 宋春燕 梁雅琴 闫田田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支   持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文章编辑:李润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联播+|串珠成链 总书记为县域经济发展开良方
    2025/3/19 15:48:43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联播+3月17日至18日,全国两会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距北京2000公里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阳市,开启了今年两会之后的首次地方考察。

    在听取贵州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总书记为县域经济发展开出良方: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

    连接“城尾乡头”的县城,涵盖城镇与乡村,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载体。近年来,县域产业“百花齐放”,“千亿大县”夯实中国经济底盘,“县域游”“乡村游”频频出圈……

    但不可忽视的是,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县域富民产业还存在不少短板。有的产业链条短,资源集聚能力不强;有的存在同质化现象,产业特色不突出;有的传统支柱产业走弱,转型升级难。

    此次,总书记来到贵州考察,提出立足县域产业基础,“错位发展、串珠成链”,正是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短板提出的科学方法论。

    如何理解“错位发展、串珠成链”?首先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石——精准定位特色产业、发展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县域经济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的集中体现,是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赴各地考察时,多次走进乡野田间,强调做好“土特产”文章,其中蕴含的正是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

    近年来,我国多地持续发力县域富民产业,如陕西柞水的木耳产业、山西平遥的文旅产业、山东曹县的汉服产业、浙江乐清的电气产业等。这些因地制宜打造的县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错位发展”,正是要求各地在精准定位产业时,探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产业发展路径。此次在听取贵州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针对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地貌特点,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

    2023年4月6日,游客在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怒溪镇骆象村生态茶园体验采茶乐趣。

    2023年4月6日,游客在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怒溪镇骆象村生态茶园体验采茶乐趣。

    再看“串珠成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进行了专章部署,提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如果说推进转型升级和实施精品培育是为发展县域经济遴选“优质苗”,那么产业集群就是“串珠成链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致富田”。

    当前,我国不少县域仍以农业及相关产业为经济主导。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传统农业“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正是“串珠成链”的内在要求。

    县域并非“孤岛”,打破地域界限,加强与毗邻地区的协作配合,不仅能助推产业链供应链跳出“低端锁定”,更是实现“错位发展、串珠成链”的有效途径。

    以贵州为例,近几年该省鼓励各县取长补短,结合资源禀赋明晰产业定位,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经济板块,放大集聚效应,涌现出一批卓有成效的县域经济发展典型。

    赤水河畔,白酒产业从一家独大转为集群发展;铜仁江口,飘香的抹茶走向世界;修文县的猕猴桃、余庆县的水稻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一个个主导产业串珠成线、连片成带、集群成链,成为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崭露头角。这些正是我国县域尝试“错位发展、串珠成链”的生动例证。    

    县域强,则全域强;县域兴,则全省兴、国家兴。无论是“错位发展”还是“串珠成链”,其核心都在于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协同共进,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正如总书记所说,要“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李珊珊

    视   觉丨郝凤林

    校   对丨李丹 李璇 宋春燕 梁雅琴 闫田田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支   持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文章编辑:李润生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