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莲玉
新闻专题制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只有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高度契合与有机结合二者具有深层的逻辑关系:先天属性与后天行为的关系、前提条件与发展过程的关系、静态联系与动态互动的关系、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和有机结合的深层逻辑关系,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高度契合与有机结合是先天属性与后天行为的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可以被视为一种先天属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其中蕴含的许多理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例如,仁爱、和谐、民本等思想,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存在,并且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这些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中强调的人民至上、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等理念在本质上存在相通之处,这种相通是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先天的属性。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有机结合则更多地体现为后天行为。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这种后天的努力实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和有力的支撑。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先天属性和后天行为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先天的契合为后天的结合提供了可能和基础,而后天的结合又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先天的契合,使两者不断融合、共同发展。
二、高度契合与有机结合是前提条件与发展过程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可以被视为两者能够结合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存在内在的契合点,才有结合的可能性和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如大同理想、民本思想、和谐理念等,这些与科学社会主义所倡导的公平正义、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等价值观在某些方面具有相通性。这种契合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和思想源泉。只有相互契合才有可能有机结合。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有机结合则是一个发展过程。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实践,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元素,使其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也在中国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为结合提供了前提,而结合则是在契合基础上的持续发展和演进。
三、高度契合与有机结合是静态联系与动态互动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种静态的联系。这种联系基于两者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和共通之处。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等理念,与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公平、和谐等价值观存在着本质上的呼应,这种呼应是相对固定和持久的,构成了一种静态的联系。
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有机结合则是一个动态互动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诠释,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两者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撑,使其更具中国特色和文化底蕴。这种动态互动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结合不断深化和优化,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四、有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相结合,不是简单的“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是互相成就的关系。
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内涵。科学社会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如为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提供智慧和启示。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中国的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坚实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民众心理基础,使其更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实践经验和智慧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补充。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有机结合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创新,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中国得以蓬勃发展,实现了彼此成就和共同进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作者单位:中共焦作市委党校,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委党校系统科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度契合性研究》阶段性成果)
![]() |
![]() |
|
![]()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只有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高度契合与有机结合二者具有深层的逻辑关系:先天属性与后天行为的关系、前提条件与发展过程的关系、静态联系与动态互动的关系、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和有机结合的深层逻辑关系,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高度契合与有机结合是先天属性与后天行为的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可以被视为一种先天属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其中蕴含的许多理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例如,仁爱、和谐、民本等思想,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存在,并且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这些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中强调的人民至上、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等理念在本质上存在相通之处,这种相通是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先天的属性。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有机结合则更多地体现为后天行为。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这种后天的努力实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和有力的支撑。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先天属性和后天行为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先天的契合为后天的结合提供了可能和基础,而后天的结合又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先天的契合,使两者不断融合、共同发展。
二、高度契合与有机结合是前提条件与发展过程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可以被视为两者能够结合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存在内在的契合点,才有结合的可能性和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如大同理想、民本思想、和谐理念等,这些与科学社会主义所倡导的公平正义、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等价值观在某些方面具有相通性。这种契合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和思想源泉。只有相互契合才有可能有机结合。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有机结合则是一个发展过程。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实践,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元素,使其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也在中国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为结合提供了前提,而结合则是在契合基础上的持续发展和演进。
三、高度契合与有机结合是静态联系与动态互动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种静态的联系。这种联系基于两者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和共通之处。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等理念,与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公平、和谐等价值观存在着本质上的呼应,这种呼应是相对固定和持久的,构成了一种静态的联系。
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有机结合则是一个动态互动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诠释,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两者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撑,使其更具中国特色和文化底蕴。这种动态互动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结合不断深化和优化,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四、有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相结合,不是简单的“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是互相成就的关系。
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内涵。科学社会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如为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提供智慧和启示。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中国的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坚实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民众心理基础,使其更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实践经验和智慧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补充。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有机结合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创新,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中国得以蓬勃发展,实现了彼此成就和共同进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作者单位:中共焦作市委党校,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委党校系统科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度契合性研究》阶段性成果)
![]() |
|
![]()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