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20年专题区 > 我们的节日七夕 > 正文

2020年专题区

七夕的起源和传说
更新时间:2020-8-24 18:35:10    来源:福州文明网

  “七做一回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而“乞巧”之举则成为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荆楚岁时记》一书中描述此俗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等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更为有趣的是,由于魏晋文化的繁荣,此时的登楼晒衣改为了登楼晒书。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其习俗基本上和魏晋相同,但其规模和盛况远远超过了前朝。比如七夕期间以锦彩结成楼殿,“嫔妃穿针,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的场景,在《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特别是吟咏七夕的诗篇更比比皆是,仅全唐诗中就有仅千首。比如崔颢诗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执针线。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间不相见。”祖咏同题诗亦云:“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明清时期,七夕做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则是家家陈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牵牛郎、织女二星乞巧。
  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故有人称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文章编辑:陈东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七夕的起源和传说
    2020-8-24 18:35:10    来源:福州文明网

      “七做一回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而“乞巧”之举则成为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荆楚岁时记》一书中描述此俗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等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更为有趣的是,由于魏晋文化的繁荣,此时的登楼晒衣改为了登楼晒书。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其习俗基本上和魏晋相同,但其规模和盛况远远超过了前朝。比如七夕期间以锦彩结成楼殿,“嫔妃穿针,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的场景,在《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特别是吟咏七夕的诗篇更比比皆是,仅全唐诗中就有仅千首。比如崔颢诗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执针线。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间不相见。”祖咏同题诗亦云:“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明清时期,七夕做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则是家家陈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牵牛郎、织女二星乞巧。
      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故有人称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文章编辑:陈东 
     
    相关信息:
    七夕节起源
    七夕节:被冷落的爱情神话
    七夕节应重在弘扬传统节日内涵
    解读传统七夕节
    七夕“趣”寻幸福
    七夕见证:时光可老 爱情恒新
    七夕有爱更“乞巧”
    相伴70年,夫妻七夕话衷肠
    七夕节的斗巧习俗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