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22年专题 > 强国复兴有我 > 正文

2022年专题

创新“突围”
更新时间:2023-11-20 10:33:28    来源:焦作日报

一个个“拳头”产品,让焦作建设中部新能源材料城底气十足:龙佰集团钛白粉年产能超150万吨,规模跃居全球第一;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锂产销量全球第一;和兴化工的导电炭黑产销量全球第一;伴侣纳米的锰酸锂产销量稳居国内第二……

面对资源枯竭难题,我市选择创新“突围”,破除机制障碍,搭建创新平台,协同要素投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耦合”,在创新逆袭中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城市竞争力、影响力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显著提高,转型工作于2018年、2019年连续两次受到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2022年,我市在全国67个资源枯竭城市评估中获第三名,再次得到优秀格次,佐证了独具焦作特色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之效。

资源型城市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这类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对资源依赖性强,在经历了长时期、高强度、大规模的开发之后,逐步进入资源枯竭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不断显现,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2007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启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破冰之旅。此后,我国于2008年、2009年、2011年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由中央财政给予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我市是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13年11月,国务院将262个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四种类型。我市被确定为资源衰退型城市。截至目前,中央对地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累计超1900亿元。我市获得资金近50亿元,占全国比重的2.1%,占全省比重的41.1%。

绿色和创新是城市转型的“金钥匙”,也是转型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我市紧扣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主线,出台容错纠错办法,激励干部消除顾虑、担当作为,推动转型思路创新、标准提升、发展突破。以落实省“十大战略”为契机,我市分22个专题对近10年发展历程、开发历史、工业转型情况进行分析,找准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症结。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焦作转型任务依然艰巨。

怎么干?怎么转?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闯出焦作高质量发展新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焦作确立了“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把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计划,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在绿色智造中闯新路,争当全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的思路和目标,明确了工业经济转型的目标和路径。

在焦作市产业技术科学院大楼四层1700平方米的共享实验室,科研人员紧张忙碌,楼下就是处于孵化期的创新企业。楼上有科学家,楼下有企业家,极大缩短了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应用的距离和时间。该院现有7个产业研究院和1个省级中试基地,对接企业创新提出的各种需求。创新平台是创新要素耦合的“催化剂”。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创新载体6个、省级创新载体平台283个,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多层次良性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

将推动工业转型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突破口,我市新旧动能的接续和转换实现了“双促进”。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我市全力构建“356”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一城一都一基地”,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3%,相关产业占工业比重达87.3%;持续增强转型发展内生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4.5%,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1.3%。

我市持续推进企业梯次培育“添翼计划”,不断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新增百亿级企业1家、50亿级企业2家、规上企业450家,市场主体总量达30.7万户,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9.9%。

“山水富城·文武福地”。我市拉大城市框架,将北部浅山区100平方公里划入市区,请“太行进城”,重点发展新经济;集中新增工业用地谋划20平方公里新工业园区,破“工业围城”。不断提升城市颜值、气质、品质,建成大沙河生态公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城区段绿化带、白鹭湖湿地公园等一大批项目,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全省第5位;建成太焦高铁,公交化运行郑焦城际铁路,开通焦作至北京始发高铁,建成国道207孟州至偃师等3座黄河大桥,城市首位度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城区垃圾、污水处理率达100%,城区集中供暖普及率达90.1%,221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全部完工,惠及群众9527户共计3万余人。

我市着力打造高能级文旅,云台山景区获评首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印象·太极”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焦作民风体验之旅”“太极拳体验和红色研学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国字号”荣誉纷至沓来,城市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将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作为城市转型的着力点,我市转型发展的底色和底气实现“双升级”。我市煤炭等采矿业占工业比重由90%以上降到了2%以下,获评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等指标较2021年大幅提升,我市大气治理经验和做法得到生态环境部表扬和推广,绿色低碳转型等战略成为全省标杆。我市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全部完工。

2022年,全市PM10、PM2.5、优良天数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作为2021年度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我市环保工作受到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全省唯一。全市6个国(省)控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年度考核目标,全市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实现100%。此外,我市节能降碳持续推进,累计完成节能降碳改造项目74个;静脉产业园东、西部两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提前建成点火投运;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实现突破性发展,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累计超100万千瓦。

将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转型的落脚点,我市民生幸福和社会稳定实现“双过硬”。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全市教育、科技、卫生健康、农林水等民生支出达205.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1%;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连续8年保持在70%以上。此外,我市投入财政衔接资金3.87亿元,支持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在2022年省政府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中,我市获得A等次,居全省第4位,代表河南省接受国家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受到考核组充分肯定。我市城乡低保月标准分别提高到630元、440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820元、572元,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6%以上,连续5年调高城乡低保标准,成功创建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市。我市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明显,亡人事故较2023年自然增长指数下降57%。

市委书记葛巧红感慨:唯有将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聚焦产业转型才能再造发展优势;只有依靠创新驱动转型,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才能再现昔日辉煌。

一路走来,不断书写“特别能战斗”故事的怀川儿女,在火热的转型发展实践中,孕育出了“特别敢创新、特别重落实”的焦作新风,再次唤起怀川儿女的昂扬斗志。

焦作,一座“百年煤城”和老工业基地,如今通过创新突围,已然成为“山水富城·文武福地”,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记者 孙国利 韩静淼)

文章编辑:李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创新“突围”
    2023-11-20 10:33:28    来源:焦作日报

    一个个“拳头”产品,让焦作建设中部新能源材料城底气十足:龙佰集团钛白粉年产能超150万吨,规模跃居全球第一;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锂产销量全球第一;和兴化工的导电炭黑产销量全球第一;伴侣纳米的锰酸锂产销量稳居国内第二……

    面对资源枯竭难题,我市选择创新“突围”,破除机制障碍,搭建创新平台,协同要素投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耦合”,在创新逆袭中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城市竞争力、影响力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显著提高,转型工作于2018年、2019年连续两次受到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2022年,我市在全国67个资源枯竭城市评估中获第三名,再次得到优秀格次,佐证了独具焦作特色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之效。

    资源型城市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这类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对资源依赖性强,在经历了长时期、高强度、大规模的开发之后,逐步进入资源枯竭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不断显现,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2007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启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破冰之旅。此后,我国于2008年、2009年、2011年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由中央财政给予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我市是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13年11月,国务院将262个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四种类型。我市被确定为资源衰退型城市。截至目前,中央对地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累计超1900亿元。我市获得资金近50亿元,占全国比重的2.1%,占全省比重的41.1%。

    绿色和创新是城市转型的“金钥匙”,也是转型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我市紧扣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主线,出台容错纠错办法,激励干部消除顾虑、担当作为,推动转型思路创新、标准提升、发展突破。以落实省“十大战略”为契机,我市分22个专题对近10年发展历程、开发历史、工业转型情况进行分析,找准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症结。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焦作转型任务依然艰巨。

    怎么干?怎么转?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闯出焦作高质量发展新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焦作确立了“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把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计划,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在绿色智造中闯新路,争当全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的思路和目标,明确了工业经济转型的目标和路径。

    在焦作市产业技术科学院大楼四层1700平方米的共享实验室,科研人员紧张忙碌,楼下就是处于孵化期的创新企业。楼上有科学家,楼下有企业家,极大缩短了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应用的距离和时间。该院现有7个产业研究院和1个省级中试基地,对接企业创新提出的各种需求。创新平台是创新要素耦合的“催化剂”。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创新载体6个、省级创新载体平台283个,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多层次良性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

    将推动工业转型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突破口,我市新旧动能的接续和转换实现了“双促进”。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我市全力构建“356”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一城一都一基地”,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3%,相关产业占工业比重达87.3%;持续增强转型发展内生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4.5%,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1.3%。

    我市持续推进企业梯次培育“添翼计划”,不断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新增百亿级企业1家、50亿级企业2家、规上企业450家,市场主体总量达30.7万户,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9.9%。

    “山水富城·文武福地”。我市拉大城市框架,将北部浅山区100平方公里划入市区,请“太行进城”,重点发展新经济;集中新增工业用地谋划20平方公里新工业园区,破“工业围城”。不断提升城市颜值、气质、品质,建成大沙河生态公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城区段绿化带、白鹭湖湿地公园等一大批项目,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全省第5位;建成太焦高铁,公交化运行郑焦城际铁路,开通焦作至北京始发高铁,建成国道207孟州至偃师等3座黄河大桥,城市首位度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城区垃圾、污水处理率达100%,城区集中供暖普及率达90.1%,221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全部完工,惠及群众9527户共计3万余人。

    我市着力打造高能级文旅,云台山景区获评首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印象·太极”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焦作民风体验之旅”“太极拳体验和红色研学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国字号”荣誉纷至沓来,城市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将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作为城市转型的着力点,我市转型发展的底色和底气实现“双升级”。我市煤炭等采矿业占工业比重由90%以上降到了2%以下,获评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等指标较2021年大幅提升,我市大气治理经验和做法得到生态环境部表扬和推广,绿色低碳转型等战略成为全省标杆。我市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全部完工。

    2022年,全市PM10、PM2.5、优良天数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作为2021年度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我市环保工作受到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全省唯一。全市6个国(省)控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年度考核目标,全市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实现100%。此外,我市节能降碳持续推进,累计完成节能降碳改造项目74个;静脉产业园东、西部两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提前建成点火投运;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实现突破性发展,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累计超100万千瓦。

    将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转型的落脚点,我市民生幸福和社会稳定实现“双过硬”。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全市教育、科技、卫生健康、农林水等民生支出达205.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1%;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连续8年保持在70%以上。此外,我市投入财政衔接资金3.87亿元,支持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在2022年省政府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中,我市获得A等次,居全省第4位,代表河南省接受国家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受到考核组充分肯定。我市城乡低保月标准分别提高到630元、440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820元、572元,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6%以上,连续5年调高城乡低保标准,成功创建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市。我市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明显,亡人事故较2023年自然增长指数下降57%。

    市委书记葛巧红感慨:唯有将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聚焦产业转型才能再造发展优势;只有依靠创新驱动转型,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才能再现昔日辉煌。

    一路走来,不断书写“特别能战斗”故事的怀川儿女,在火热的转型发展实践中,孕育出了“特别敢创新、特别重落实”的焦作新风,再次唤起怀川儿女的昂扬斗志。

    焦作,一座“百年煤城”和老工业基地,如今通过创新突围,已然成为“山水富城·文武福地”,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记者 孙国利 韩静淼)

    文章编辑:李灿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