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23年专题 > “非遗里的新国潮”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 正文
 
     

    2023年专题

    百年匠心,“鼓”韵铿锵
    更新时间:2025/3/18 10:11:16    来源:焦作日报

     

      阳春三月,孟州市河阳街道缑村乔家鼓坊春意盎然。劈板画线、粘接鼓圈、装鼓环、上鼓胆、上鼓面、蹦鼓定音……制鼓艺人忙碌、有序,一面面大鼓呼之欲出。鼓坊里不时传出的鼓音,让人心潮澎湃。

      谈及中国鼓的博大精深,乔家鼓坊制鼓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乔伯文分外激动与自豪:“我的祖父、父亲都是远近闻名的制鼓艺人,他们制作的大鼓现在仍有很多流传在民间。我们现在每年能制作4000面鼓,种类包括手鼓、腰鼓、盘鼓、狮子鼓、威风鼓、花盆鼓等……”

      鼓,这一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自古便被尊为通天神器。乔家鼓坊自清代光绪年间创立以来,已经历了130多年的风风雨雨。乔家祖上流传下来的制鼓歌诀“紧紧蒙张皮,密密钉上钉,天晴和落雨,打起一样音”,生动描绘了制鼓技艺的精湛与音效的统一。

      作为豫北地区独一无二的制鼓作坊,乔家鼓坊一直恪守传统工艺,并逐渐发展出乔氏制鼓独有的匠心独运。

      乔家制鼓严格按照传统工艺手法,采用孟州西部岭区黄牛皮、椿木为主要原料,经选料截段、劈板画线、截鼓圈板、晒鼓圈板、熏焙、平鼓圈板、粘接鼓圈、平鼓圈口、装鼓环、上鼓胆、牛皮下料、上鼓面、蹦鼓定音、抛光成品等20多道工序,其制作的鼓具有声音浑厚、造型美观等特点。

      乔伯文格外珍视制鼓的每一个环节。在选材上,他要求极为严格,只选用质地坚实、纹理细密、耐久性强的桑木、槐木、椿木等优质木料以及经过严格挑选的优质牛皮。这些原材料的精细挑选,确保了乔家鼓坊所制作的鼓具有卓越的品质和耐久性。

      鼓胆,被乔伯文称为“蒙在鼓里的秘密”。3月7日,记者在乔家鼓坊看到,鼓胆是一根固定在鼓身内部的弹簧,这一设计巧妙地修饰了鼓的音色,为其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蹦鼓,又称为踏皮,是为了进一步紧绷鼓面,使鼓声更为洪亮。乔家鼓坊制鼓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乔南南展示了这一环节:只见他身手敏捷,跳上离地一米多高的鼓面,跟随着牛皮张弛的节奏踩踏,并重新调整鼓皮、再次踩踏,如此反复几次,最终完成鼓面的固定。“蹦鼓是为了让皮子绷紧,加大鼓的弹力,保证鼓的音质。”乔伯文介绍,制鼓最难的一道工序是合缝,注重严丝合缝,蹦鼓正是这道工序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经过历代传承人的精心研磨与不断探索,乔家鼓成品声音浑厚、造型别致,在豫西北地区享有盛誉,并畅销多个省份。2009年6月,乔家鼓坊的精湛制鼓技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乔家鼓坊已打造出30余种不同规格的鼓,其鼓面尺寸差异显著,大的可达3米,而小的仅有3厘米。他们制作的最昂贵的一面鼓,曾以十几万元的高价成交。乔家鼓坊的鼓因质量上乘而远近闻名,畅销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浙江等地,其已成为集生产、存储、展示、宣传、培训为一体的鼓坊。

      采访结束时,乔伯文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乔家鼓坊所制的鼓,因其醇厚的音质与强劲的动感,成为了多部影视作品的御用道具,包括电影《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及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黄河东流去》。此外,在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以及河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乔家鼓坊的鼓声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精彩亮点。

    记者 梁智玲

    文章编辑:李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百年匠心,“鼓”韵铿锵
    2025/3/18 10:11:16    来源:焦作日报

     

      阳春三月,孟州市河阳街道缑村乔家鼓坊春意盎然。劈板画线、粘接鼓圈、装鼓环、上鼓胆、上鼓面、蹦鼓定音……制鼓艺人忙碌、有序,一面面大鼓呼之欲出。鼓坊里不时传出的鼓音,让人心潮澎湃。

      谈及中国鼓的博大精深,乔家鼓坊制鼓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乔伯文分外激动与自豪:“我的祖父、父亲都是远近闻名的制鼓艺人,他们制作的大鼓现在仍有很多流传在民间。我们现在每年能制作4000面鼓,种类包括手鼓、腰鼓、盘鼓、狮子鼓、威风鼓、花盆鼓等……”

      鼓,这一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自古便被尊为通天神器。乔家鼓坊自清代光绪年间创立以来,已经历了130多年的风风雨雨。乔家祖上流传下来的制鼓歌诀“紧紧蒙张皮,密密钉上钉,天晴和落雨,打起一样音”,生动描绘了制鼓技艺的精湛与音效的统一。

      作为豫北地区独一无二的制鼓作坊,乔家鼓坊一直恪守传统工艺,并逐渐发展出乔氏制鼓独有的匠心独运。

      乔家制鼓严格按照传统工艺手法,采用孟州西部岭区黄牛皮、椿木为主要原料,经选料截段、劈板画线、截鼓圈板、晒鼓圈板、熏焙、平鼓圈板、粘接鼓圈、平鼓圈口、装鼓环、上鼓胆、牛皮下料、上鼓面、蹦鼓定音、抛光成品等20多道工序,其制作的鼓具有声音浑厚、造型美观等特点。

      乔伯文格外珍视制鼓的每一个环节。在选材上,他要求极为严格,只选用质地坚实、纹理细密、耐久性强的桑木、槐木、椿木等优质木料以及经过严格挑选的优质牛皮。这些原材料的精细挑选,确保了乔家鼓坊所制作的鼓具有卓越的品质和耐久性。

      鼓胆,被乔伯文称为“蒙在鼓里的秘密”。3月7日,记者在乔家鼓坊看到,鼓胆是一根固定在鼓身内部的弹簧,这一设计巧妙地修饰了鼓的音色,为其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蹦鼓,又称为踏皮,是为了进一步紧绷鼓面,使鼓声更为洪亮。乔家鼓坊制鼓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乔南南展示了这一环节:只见他身手敏捷,跳上离地一米多高的鼓面,跟随着牛皮张弛的节奏踩踏,并重新调整鼓皮、再次踩踏,如此反复几次,最终完成鼓面的固定。“蹦鼓是为了让皮子绷紧,加大鼓的弹力,保证鼓的音质。”乔伯文介绍,制鼓最难的一道工序是合缝,注重严丝合缝,蹦鼓正是这道工序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经过历代传承人的精心研磨与不断探索,乔家鼓成品声音浑厚、造型别致,在豫西北地区享有盛誉,并畅销多个省份。2009年6月,乔家鼓坊的精湛制鼓技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乔家鼓坊已打造出30余种不同规格的鼓,其鼓面尺寸差异显著,大的可达3米,而小的仅有3厘米。他们制作的最昂贵的一面鼓,曾以十几万元的高价成交。乔家鼓坊的鼓因质量上乘而远近闻名,畅销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浙江等地,其已成为集生产、存储、展示、宣传、培训为一体的鼓坊。

      采访结束时,乔伯文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乔家鼓坊所制的鼓,因其醇厚的音质与强劲的动感,成为了多部影视作品的御用道具,包括电影《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及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黄河东流去》。此外,在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以及河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乔家鼓坊的鼓声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精彩亮点。

    记者 梁智玲

    文章编辑:李灿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