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专题新闻列表 > 身边的榜样 > 典型人物 > 正文

专题新闻列表

陈天庆:用智慧和勇气传承太极拳
更新时间:2024/10/11 16:34:13    来源:焦作晚报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陈天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个人简介

  陈天庆,1986年出生,是从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世家到国际舞台的太极使者,是从传统的陈式太极拳小架到创新“陈式太极小架精要十三式”的太极名家。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陈天庆不仅在国内外多地传授太极拳,还通过网络平台普及太极拳知识,为传承和发展陈式太极拳小架作出了卓越贡献,让这一中华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他先后获得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物”“太极拳国内宣传推广先进个人”称号。

奋斗故事

  陈天庆自幼便受到家族太极拳文化的熏陶,他的父亲陈执刚和二伯陈清环都是陈式太极拳小架的代表性人物。

  “小时候,每天4时就要起床练拳,那时候真的很难坚持。”陈天庆道,“但慢慢地,我体会到了太极拳的魅力,它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修身养性。”

  每当晨曦初露,村里的人们便会在房前屋后,伴随着鸟鸣虫唱,缓缓展开太极拳的架势。陈天庆自幼便浸润在太极拳的浓郁氛围中。6岁起,他便跟随父亲开始习练家传拳术,模仿着那些看似简单却又深奥莫测的动作。父亲见他如此痴迷,便对他说:“太极拳不是简单的一套拳法,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里面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力量。”

  从那一刻起,陈天庆更对太极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刻苦练习,从最基本的站桩、云手学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汗水的浇灌下,他的拳法日益精进。而真正让他技艺突飞猛进的,则是二伯的悉心教导。

  “我从小看着父辈们练拳,觉得太极拳不仅仅是拳术,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陈天庆回忆道,“二伯对我要求特别严格,一招一式都要求我做到精益求精。他常说,太极拳是修身养性的艺术,不仅要练好拳法,还要修炼心性。”

  在二伯的指导下,陈天庆系统地学习了陈式太极拳小架及多种器械的使用方法。他勤学苦练、潜心钻研,逐渐在太极拳领域崭露头角。然而,他深知作为一名太极拳传人,不仅要技艺高超,还要承担起传承和发扬光大的责任。

  为更好地传承和推广陈式太极拳小架,陈天庆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他不仅在技艺上不断精进,还积极参与各种太极拳比赛和交流活动。

  2011年,陈天庆开始对外传授陈式太极拳小架,并先后在广东、深圳、广西、宁夏、山西、山东、湖北等地开设拳馆。他的教学风格严谨而又不失灵活,深受学员的喜爱和尊敬。

  2016年,陈天庆受邀来到北京传拳,并创办了北京天庆太极院。作为院长兼总教练,他全身心投入到太极拳的教学和推广工作中。他根据学员的不同基础和需求,制订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帮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太极拳的精髓。同年,陈天庆作为中国武术队的一员,参加了意大利Tocati传统艺术节。

  陈天庆还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教学视频,让更多人能够在线学习太极拳。据统计,每年有近2万人通过线上平台学习陈天庆的太极拳课程,累计观看量超过100万人次。

未来展望

  如今,陈天庆已经走过了数十年的太极拳传承之路。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太极拳文化的精髓和内涵,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推动了太极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太极传奇,为太极拳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记者 赵改玲 通讯员 崔新娟)

文章编辑:刘鸣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焦作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焦作日报社和焦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焦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焦作网所刊登的所有内容,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焦作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焦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资料,损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站,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