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焦作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第五届黄河文化研讨会在黄河交通学院召开
更新时间:2024/12/12 9:59:41    来源:焦作日报

  12月8日,由黄河交通学院和黄河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二个结合”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系列活动暨第五届黄河文化研讨会在黄河交通学院召开。各级领导、相关研究机构和全国各地的黄河文化研究者齐聚一堂,碰撞思想、深入对话,共享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宝贵经验,共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计,共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平台,更好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会议指出,作为河南省唯一以培养交通类人才为主的本科高校,黄河交通学院秉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应用型大学内涵建设。近年来,该校主动承担黄河文化研究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智力等资源优势,率先成立了河南省第一家高校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建了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所,成立了黄河文化与生态安全研究院,建立了全省高校唯一的“黄河文化馆”,与河南省社科联、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和武陟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河南省黄河文化地标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开展了黄河文化内涵阐释、黄河文化资源挖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先期研究,在服务黄河文化之乡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会议要求,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黄河文化相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等,讲清楚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对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就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时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黄河文化研究的正确方向,以学术凝聚共识,扎实推进黄河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磅礴力量。二是全面加强对黄河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提出更多蕴含中国智慧、体现中国精神的思想观点,积极为丰富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贡献智慧和力量。三是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会议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使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会议强调,此次研讨会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南实践的有力举措和积极探索,充分彰显出大家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责任担当。作为千年治黄的主战场、沿黄经济的集聚区、黄河文化的孕育地和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的支撑带,河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地位突出、责任重大。

  在主旨报告环节,大家分别以“行走河南与千秋大计”“构建黄河文化的三大体系”“黄河文化遗产智慧化传承与元宇宙建设”“《大百科全书·黄河文化卷》编撰的回顾与展望”“黄河流域生态文化的时代价值”“黄河水利与流域绿色发展”为题,从各自研究实践领域出发,分享精彩观点。

  本届研讨会设4个平行分会场,围绕《黄河文化与“第二个结合”研究》《黄河治理与黄河历史文化研究》《黄河区域与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研究》《数智化驱动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作了学术评议。

  黄河交通学院校长胡世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黄河交通学院地处黄河之滨,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与优势。近年来,黄河交通学院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入探索实施“第二个结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先后建设了黄河文化馆,成立了黄河文化与生态安全研究院、黄河泥埙艺术学院、太极拳学院,举行“黄河论坛”“黄河讲坛”等系列学术文化研讨会,出版《黄河魂》《河南黄河文化地标》《黄河流域红色文化》等刊物著作,产出一大批丰硕的研究成果。该校注重将教育教学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也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贡献交院智慧与力量。

(记者张璐)

总值班:陈 彬

统 筹:曾琳琳

责 编:刘 佳

审 核:谢 丹

编 辑:刘 佳

校 对:王经东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第五届黄河文化研讨会在黄河交通学院召开
    2024/12/12 9:59:41    来源:焦作日报

      12月8日,由黄河交通学院和黄河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二个结合”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系列活动暨第五届黄河文化研讨会在黄河交通学院召开。各级领导、相关研究机构和全国各地的黄河文化研究者齐聚一堂,碰撞思想、深入对话,共享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宝贵经验,共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计,共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平台,更好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会议指出,作为河南省唯一以培养交通类人才为主的本科高校,黄河交通学院秉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应用型大学内涵建设。近年来,该校主动承担黄河文化研究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智力等资源优势,率先成立了河南省第一家高校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建了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所,成立了黄河文化与生态安全研究院,建立了全省高校唯一的“黄河文化馆”,与河南省社科联、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和武陟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河南省黄河文化地标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开展了黄河文化内涵阐释、黄河文化资源挖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先期研究,在服务黄河文化之乡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会议要求,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黄河文化相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等,讲清楚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对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就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时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黄河文化研究的正确方向,以学术凝聚共识,扎实推进黄河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磅礴力量。二是全面加强对黄河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提出更多蕴含中国智慧、体现中国精神的思想观点,积极为丰富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贡献智慧和力量。三是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会议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使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会议强调,此次研讨会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南实践的有力举措和积极探索,充分彰显出大家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责任担当。作为千年治黄的主战场、沿黄经济的集聚区、黄河文化的孕育地和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的支撑带,河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地位突出、责任重大。

      在主旨报告环节,大家分别以“行走河南与千秋大计”“构建黄河文化的三大体系”“黄河文化遗产智慧化传承与元宇宙建设”“《大百科全书·黄河文化卷》编撰的回顾与展望”“黄河流域生态文化的时代价值”“黄河水利与流域绿色发展”为题,从各自研究实践领域出发,分享精彩观点。

      本届研讨会设4个平行分会场,围绕《黄河文化与“第二个结合”研究》《黄河治理与黄河历史文化研究》《黄河区域与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研究》《数智化驱动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作了学术评议。

      黄河交通学院校长胡世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黄河交通学院地处黄河之滨,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与优势。近年来,黄河交通学院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入探索实施“第二个结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先后建设了黄河文化馆,成立了黄河文化与生态安全研究院、黄河泥埙艺术学院、太极拳学院,举行“黄河论坛”“黄河讲坛”等系列学术文化研讨会,出版《黄河魂》《河南黄河文化地标》《黄河流域红色文化》等刊物著作,产出一大批丰硕的研究成果。该校注重将教育教学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也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贡献交院智慧与力量。

    (记者张璐)

    总值班:陈 彬

    统 筹:曾琳琳

    责 编:刘 佳

    审 核:谢 丹

    编 辑:刘 佳

    校 对:王经东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