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首页
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到全国两会,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关注的热词。作为粮食高产区、种业大市,焦作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围绕种业振兴、怀药特色产业发展、“人工智能+农业”,怀川大地的新农人们也在思考和探索着,希冀我市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上不断发力、破题。
种子,农业的“芯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种业振兴是关键之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在我市,种业振兴的强音激荡,育种实验室科研攻关的步履铿锵,良种繁育能力持续提升。
一组成果和数据印证成效:2024年,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焦作)、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温县)试验站成功落地,温县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沁阳市和孟州市省级制种大县项目顺利推进;培育国审小麦品种3个、玉米品种6个,省审小麦品种8个、玉米品种1个,“平安11号”“联研35”连续两年入选河南省农业主导品种;小麦种子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年产优质小麦种子4亿公斤,种子销售辐射河南及周边8省200多个市县,年推广面积350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上亿元;建成农华麻鸭祖代场并顺利通过省级生产经营许可;在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登记系统登记审核四大怀药种质资源202份。
如何加快我市种业高质量发展?温县农科所小麦研究室主任刘兢文认为,要充分发挥种业在粮食生产中的龙头和引领作用,带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产业升级、农业增效,助力乡村振兴,建议由政府主导,加快形成新的种业企业科研投入体系,探索实施优良新品种后补助奖励制度,设立专项种业发展资金,支持种业科技创新。同时,整合现有科研资源,建立科研创新联合体,加大科企合作力度,组织开展突破性品种选育、育种技术、核心种源等协作攻关,对我市现有小麦生产基地100万亩规模扩容提质等。
市农业农村局精心谋划部署,今年我市将打出建设全国种业强市“组合拳”:深化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大院大所合作,充分发挥100万亩小麦种子基地优势,依托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焦作)、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温县)试验站等育种创新平台,全面提升育种、制种能力和水平,力争再培育3个至5个高产优质抗逆宜机收的农作物新品种;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以平安、怀川、联丰等为重点,打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集团;持续推进温县国家级制种大县项目建设和孟州市、沁阳市省级制种大县建设,支持孟州市、沁阳市创建国家级制种大县,支持武陟县创建省级制种大县;整合全市科研力量和优势育种资源,重点在粮种、药种、菜种、畜禽种等四大种质资源上发力,将我市打造成中原商业化育种基地。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024年,我市乡村特色产业各展其长,怀药作为优势支撑产业稳步推进。如何通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让怀药产业更有“钱景”?
在温县四大怀药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焦作市富熙源怀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亚鹏看来,四大怀药已成为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及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但随着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全产业链化水平的提高,产业链条各环节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产业的发展。
“焦作的怀药产业基础已经夯实,种苗培育、品种研发、标准化种植、规模化仓储、多元化深加工等全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正是利用科研创新突破产业格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候,要把创新作为发展新引擎,推动特色农产品和怀药产业不断升级。”王亚鹏建议,出台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市场为导向,既要对现有品种提纯复壮,也要下功夫研发新品种;鼓励和培训种植户在种植端推广使用土壤水源前期检测、滴管、渔网搭架、水肥一体化等种植新技术,争取政策对前沿新技术、新设备的补贴;加强货架存储、气调等先进冷藏技术研发,保障怀药存储阶段安全,降低损耗,保证品质;怀药深加工要加大对新产品、新加工设备的科研投入力度。
精准助力农业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已成为现实。
位于温县的河南九五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深耕葡萄种植、育种领域数十载,自主研发培育了“荔绮贵妃”“荔枝香葡”等国内顶级的葡萄专利品种,现在又携手科研院校,依托当地食品工业集群优势,借力新技术、新手段为传统农业赋能。
“公司已完成葡萄生产管理的数字化工作,目前正与上海、深圳的AI公司合作开展开发AI果园程序设计相关试验。”该公司董事长张益豪介绍,AI在果园管理中通过精准监测、自动化分拣和智能决策,可以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同时推动传统农业向数据驱动的可持续发展转型。
张益豪认为,焦作农业资源丰富,拥有四大怀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集群和30万亩特色果蔬种植基地。打造“AI+”特色农业科创园,以特色品种育种和深加工产品研发为核心,融入AI智能技术应用,通过商业化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回收做示范,融合农文旅,打造全产业链闭环经营模式。这样既能破解育种“卡脖子”难题和农民增收难题,也能以点带面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新路子,真正实现产业兴、农业强、农民富。
记者 王爱红
总值班:胡培军 |
统 筹:曾琳琳 |
责 编:刘 佳 |
审 核:拜利萍 |
编 辑:刘 佳 |
校 对:谢欣汝 |
![]() |
![]() |
![]() |
|
![]()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到全国两会,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关注的热词。作为粮食高产区、种业大市,焦作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围绕种业振兴、怀药特色产业发展、“人工智能+农业”,怀川大地的新农人们也在思考和探索着,希冀我市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上不断发力、破题。
种子,农业的“芯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种业振兴是关键之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在我市,种业振兴的强音激荡,育种实验室科研攻关的步履铿锵,良种繁育能力持续提升。
一组成果和数据印证成效:2024年,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焦作)、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温县)试验站成功落地,温县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沁阳市和孟州市省级制种大县项目顺利推进;培育国审小麦品种3个、玉米品种6个,省审小麦品种8个、玉米品种1个,“平安11号”“联研35”连续两年入选河南省农业主导品种;小麦种子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年产优质小麦种子4亿公斤,种子销售辐射河南及周边8省200多个市县,年推广面积350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上亿元;建成农华麻鸭祖代场并顺利通过省级生产经营许可;在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登记系统登记审核四大怀药种质资源202份。
如何加快我市种业高质量发展?温县农科所小麦研究室主任刘兢文认为,要充分发挥种业在粮食生产中的龙头和引领作用,带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产业升级、农业增效,助力乡村振兴,建议由政府主导,加快形成新的种业企业科研投入体系,探索实施优良新品种后补助奖励制度,设立专项种业发展资金,支持种业科技创新。同时,整合现有科研资源,建立科研创新联合体,加大科企合作力度,组织开展突破性品种选育、育种技术、核心种源等协作攻关,对我市现有小麦生产基地100万亩规模扩容提质等。
市农业农村局精心谋划部署,今年我市将打出建设全国种业强市“组合拳”:深化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大院大所合作,充分发挥100万亩小麦种子基地优势,依托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焦作)、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温县)试验站等育种创新平台,全面提升育种、制种能力和水平,力争再培育3个至5个高产优质抗逆宜机收的农作物新品种;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以平安、怀川、联丰等为重点,打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集团;持续推进温县国家级制种大县项目建设和孟州市、沁阳市省级制种大县建设,支持孟州市、沁阳市创建国家级制种大县,支持武陟县创建省级制种大县;整合全市科研力量和优势育种资源,重点在粮种、药种、菜种、畜禽种等四大种质资源上发力,将我市打造成中原商业化育种基地。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024年,我市乡村特色产业各展其长,怀药作为优势支撑产业稳步推进。如何通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让怀药产业更有“钱景”?
在温县四大怀药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焦作市富熙源怀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亚鹏看来,四大怀药已成为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及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但随着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全产业链化水平的提高,产业链条各环节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产业的发展。
“焦作的怀药产业基础已经夯实,种苗培育、品种研发、标准化种植、规模化仓储、多元化深加工等全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正是利用科研创新突破产业格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候,要把创新作为发展新引擎,推动特色农产品和怀药产业不断升级。”王亚鹏建议,出台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市场为导向,既要对现有品种提纯复壮,也要下功夫研发新品种;鼓励和培训种植户在种植端推广使用土壤水源前期检测、滴管、渔网搭架、水肥一体化等种植新技术,争取政策对前沿新技术、新设备的补贴;加强货架存储、气调等先进冷藏技术研发,保障怀药存储阶段安全,降低损耗,保证品质;怀药深加工要加大对新产品、新加工设备的科研投入力度。
精准助力农业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已成为现实。
位于温县的河南九五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深耕葡萄种植、育种领域数十载,自主研发培育了“荔绮贵妃”“荔枝香葡”等国内顶级的葡萄专利品种,现在又携手科研院校,依托当地食品工业集群优势,借力新技术、新手段为传统农业赋能。
“公司已完成葡萄生产管理的数字化工作,目前正与上海、深圳的AI公司合作开展开发AI果园程序设计相关试验。”该公司董事长张益豪介绍,AI在果园管理中通过精准监测、自动化分拣和智能决策,可以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同时推动传统农业向数据驱动的可持续发展转型。
张益豪认为,焦作农业资源丰富,拥有四大怀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集群和30万亩特色果蔬种植基地。打造“AI+”特色农业科创园,以特色品种育种和深加工产品研发为核心,融入AI智能技术应用,通过商业化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回收做示范,融合农文旅,打造全产业链闭环经营模式。这样既能破解育种“卡脖子”难题和农民增收难题,也能以点带面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新路子,真正实现产业兴、农业强、农民富。
记者 王爱红
总值班:胡培军 |
统 筹:曾琳琳 |
责 编:刘 佳 |
审 核:拜利萍 |
编 辑:刘 佳 |
校 对:谢欣汝 |
![]() |
|
![]()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