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焦作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无形资产”蝶变“有形财富”
    ——我市加速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探索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5/3/27 10:04:21    来源:焦作日报

      今年春节前,集绿色建筑建材的研发、生产、销售、施工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河南强耐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流动资金遇到困难。

      在企业发愁之时,2月中旬,中原银行科技支行得知情况后积极为企业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快速完成无还本续贷业务资料的收集、审批及放款工作,450万元到账,无缝衔接周转,解了企业发展的燃眉之急。

      这样的“雪中送炭”,多次发生在河南强耐新材股份有限公司身上。企业初创阶段,我市的特色金融产品“焦科贷”为其发放贷款300万元,解决了企业无担保、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成长阶段,“焦科贷”授信额度从300万元增加到集团整体授信1000万元,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全国石膏行业创新企业奖、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推动“无形资产”成为“有形财富”。

      河南强耐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享受的这种“引金融‘活水’、浇科创之花”待遇,是我市探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六种模式之一——资本协创模式,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我市强力实施“345”创新行动,健全完善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形成了一批成效明显、可资借鉴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政企联创模式——

      政府搭舞台 企业唱主角

      为有效破解科研单位中试难、地方创新人才引进难、传统产业升级难、新兴产业培育难、科研人员创业难等共性问题,河南省科学院与沁阳市携手探索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新路径,采取“政府建硬件、院所出设备、团队出技术”的模式,河南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聚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升级与体制机制创新的“沁阳模式”,即“科创园+中试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

      “沁阳模式”因科创园而有了平台支撑,因中试基地而有了灵魂动力,因孵化器而有了成长活力。目前,沁阳科创园已获批6个省级创新平台,引进创新团队32个,孵化科技型企业54家,转化科技成果项目45项,建成共享中试研发平台2个,专业实验室8个,切实做到了“项目留下来、企业留下来、人才留下来”,为地方打造了一座“不走的科学院”。

      自主众创模式——

      平台搭起来 成果转起来

      河南省氟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是由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牵头,以河南省氟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载体,联合焦作合鑫机械有限公司、法恩莱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9家单位共同组建。通过整合优化配置科研资源,打造“河南省氟基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多氟多—郑州大学智慧元素研究院”“河南理工大学—多氟多新材料产业学院”“清华大学—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氟基新材料联合研究中心”,构建了“一体两翼一中心”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打通了产学研用通道,实现了“从0到1到10到100”的突破跨越,将创新成果商业化、产业化。 

      目前,该产业研究院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6项,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申请专利193项,授权专利90项;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22项;取得科技成果12项,成果转化收入累计1.5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专家智创模式——

      市场为导向 人才为支撑

      依托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河南省低碳清洁能源内燃机摩擦副组件(PCU)中试基地,是围绕低碳清洁燃料内燃机摩擦副关键技术科研成果提供中试的重要平台。中试基地采用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所、郑州大学、广州机械研究院、无锡先进内燃动力技术创新中心、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与美国康明斯、DDC、通用,瑞典斯堪尼亚,国内一汽、二汽、潍柴、吉利汽车等知名主机厂同步研发、同步设计,构建了“研发中试+孵化加速+产业运营”的标准化模式。基地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127人,其中包括高级专家20人、博士17人。

      基地已建成8条中试线及实验中心,完成了摩擦副组件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337种299批次;获得授权专利74项、国际先进水平成果1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荣誉7项;孵化鼎锐科技、中原智信等科技企业6家,先后承担国家技改升级专项、工业物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20余项,累计新增销售收入6500万元。服务国内外57家重要客户,其中52种产品完成产业化批量供货,累计新增销售收入4.7亿元。

      校企共创模式——

      技术引进来 产品走出去

      依托焦作市明仁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河南省功能食品中试基地,围绕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等健康产业重点领域,推动科技成果工程化、产品化、产业化,实现“小试研究—技术转移—中试放大—产业化”全过程无缝衔接。基地依托天津科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深入推进产学研三位一体,实行研发合作、科研外包、成果引进、人才短聘等多种合作形式共存的运行模式,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已完成28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完成8个新产品的小试及中试,解决了中药材生物发酵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目前,基地建成8条中试生产线,拥有中试专用及检验检测设备300余台(套),已为省内外22家企业开展中试服务,创办孵化企业5家,上市产品52个。先后完成试制金银花露饮料、双纤苏打等饮品和三七西洋参山药胶囊、多种维生素锌颗粒等健康保健产品,服务带动10余家企业。

      产教融创模式——

      借用好资源 引进新技术

      为满足优质瓜菜生产发展需求,河南农业大学、马村区人民政府、河南豫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开展深度合作,打造了集科研、种植、采摘、游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种养采摘园——河南农大马村优质果蔬科教园区(河马仙果小镇)。园区采用“科创研发+产品优化+技术培训”方式,探索农大自有品种试验创新定位、优质农产品订单定制生产、大学生实习创业等运作新模式,促进产学研、产供销一体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园区已建成大棚125座,年产高端果蔬500万斤以上,年产值达4000万元,实现生产生态生活合一,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已培育优质番茄、辣椒、瓜果等新优品种2000余个在全国推广,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累计培养各类科研人员和新型农民10000余人次,直接带动户均增收5300元。

    记者 徐金华 通讯员 王晓杰 崔娜娜

    总值班:陈 彬

    统 筹:曾琳琳

    责 编:刘 佳

    审 核:李学杰

    编 辑:刘 佳

    校 对:胡玉成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无形资产”蝶变“有形财富”
    ——我市加速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探索与实践
    2025/3/27 10:04:21    来源:焦作日报

      今年春节前,集绿色建筑建材的研发、生产、销售、施工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河南强耐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流动资金遇到困难。

      在企业发愁之时,2月中旬,中原银行科技支行得知情况后积极为企业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快速完成无还本续贷业务资料的收集、审批及放款工作,450万元到账,无缝衔接周转,解了企业发展的燃眉之急。

      这样的“雪中送炭”,多次发生在河南强耐新材股份有限公司身上。企业初创阶段,我市的特色金融产品“焦科贷”为其发放贷款300万元,解决了企业无担保、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成长阶段,“焦科贷”授信额度从300万元增加到集团整体授信1000万元,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全国石膏行业创新企业奖、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推动“无形资产”成为“有形财富”。

      河南强耐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享受的这种“引金融‘活水’、浇科创之花”待遇,是我市探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六种模式之一——资本协创模式,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我市强力实施“345”创新行动,健全完善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形成了一批成效明显、可资借鉴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政企联创模式——

      政府搭舞台 企业唱主角

      为有效破解科研单位中试难、地方创新人才引进难、传统产业升级难、新兴产业培育难、科研人员创业难等共性问题,河南省科学院与沁阳市携手探索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新路径,采取“政府建硬件、院所出设备、团队出技术”的模式,河南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聚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升级与体制机制创新的“沁阳模式”,即“科创园+中试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

      “沁阳模式”因科创园而有了平台支撑,因中试基地而有了灵魂动力,因孵化器而有了成长活力。目前,沁阳科创园已获批6个省级创新平台,引进创新团队32个,孵化科技型企业54家,转化科技成果项目45项,建成共享中试研发平台2个,专业实验室8个,切实做到了“项目留下来、企业留下来、人才留下来”,为地方打造了一座“不走的科学院”。

      自主众创模式——

      平台搭起来 成果转起来

      河南省氟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是由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牵头,以河南省氟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载体,联合焦作合鑫机械有限公司、法恩莱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9家单位共同组建。通过整合优化配置科研资源,打造“河南省氟基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多氟多—郑州大学智慧元素研究院”“河南理工大学—多氟多新材料产业学院”“清华大学—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氟基新材料联合研究中心”,构建了“一体两翼一中心”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打通了产学研用通道,实现了“从0到1到10到100”的突破跨越,将创新成果商业化、产业化。 

      目前,该产业研究院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6项,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申请专利193项,授权专利90项;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22项;取得科技成果12项,成果转化收入累计1.5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专家智创模式——

      市场为导向 人才为支撑

      依托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河南省低碳清洁能源内燃机摩擦副组件(PCU)中试基地,是围绕低碳清洁燃料内燃机摩擦副关键技术科研成果提供中试的重要平台。中试基地采用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所、郑州大学、广州机械研究院、无锡先进内燃动力技术创新中心、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与美国康明斯、DDC、通用,瑞典斯堪尼亚,国内一汽、二汽、潍柴、吉利汽车等知名主机厂同步研发、同步设计,构建了“研发中试+孵化加速+产业运营”的标准化模式。基地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127人,其中包括高级专家20人、博士17人。

      基地已建成8条中试线及实验中心,完成了摩擦副组件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337种299批次;获得授权专利74项、国际先进水平成果1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荣誉7项;孵化鼎锐科技、中原智信等科技企业6家,先后承担国家技改升级专项、工业物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20余项,累计新增销售收入6500万元。服务国内外57家重要客户,其中52种产品完成产业化批量供货,累计新增销售收入4.7亿元。

      校企共创模式——

      技术引进来 产品走出去

      依托焦作市明仁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河南省功能食品中试基地,围绕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等健康产业重点领域,推动科技成果工程化、产品化、产业化,实现“小试研究—技术转移—中试放大—产业化”全过程无缝衔接。基地依托天津科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深入推进产学研三位一体,实行研发合作、科研外包、成果引进、人才短聘等多种合作形式共存的运行模式,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已完成28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完成8个新产品的小试及中试,解决了中药材生物发酵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目前,基地建成8条中试生产线,拥有中试专用及检验检测设备300余台(套),已为省内外22家企业开展中试服务,创办孵化企业5家,上市产品52个。先后完成试制金银花露饮料、双纤苏打等饮品和三七西洋参山药胶囊、多种维生素锌颗粒等健康保健产品,服务带动10余家企业。

      产教融创模式——

      借用好资源 引进新技术

      为满足优质瓜菜生产发展需求,河南农业大学、马村区人民政府、河南豫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开展深度合作,打造了集科研、种植、采摘、游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种养采摘园——河南农大马村优质果蔬科教园区(河马仙果小镇)。园区采用“科创研发+产品优化+技术培训”方式,探索农大自有品种试验创新定位、优质农产品订单定制生产、大学生实习创业等运作新模式,促进产学研、产供销一体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园区已建成大棚125座,年产高端果蔬500万斤以上,年产值达4000万元,实现生产生态生活合一,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已培育优质番茄、辣椒、瓜果等新优品种2000余个在全国推广,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累计培养各类科研人员和新型农民10000余人次,直接带动户均增收5300元。

    记者 徐金华 通讯员 王晓杰 崔娜娜

    总值班:陈 彬

    统 筹:曾琳琳

    责 编:刘 佳

    审 核:李学杰

    编 辑:刘 佳

    校 对:胡玉成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