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敲除这两个基因 作物将更好抵御寄生植物
    更新时间:2025/2/14 10:13:56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北京2月13日电(记者张泉)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我国科研团队首次从高粱中发现两个独脚金内酯(SL)外排转运基因,敲除这两个基因后,高粱对寄生植物独脚金的抗性显著提高。这一发现为培育抗寄生植物的农作物品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据介绍,寄生植物通过特殊的结构(如吸器)侵入寄主植物的组织,从中吸取营养物质。其中,独脚金属寄生植物主要寄生于高粱、玉米、谷子等单子叶作物,对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危害。培育抗独脚金寄生的作物品种对于确保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独脚金的寄生过程极为隐蔽且难以防治,独脚金种子在土壤中可以休眠超过20年,一旦感知到寄主植物释放的独脚金内酯,便会迅速萌发并侵入寄主植物的根部,建立寄生关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谢旗说。

      此项研究中,科研团队基于原创的基因挖掘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首次鉴定出高粱中两个关键的独脚金内酯外排转运基因,命名为SbSLT1和SbSLT2。研究发现,敲除这两个基因后,高粱向外释放独脚金内酯的过程受到抑制,导致独脚金无法正常萌发,从而显著提高了高粱的抗寄生能力。

      田间实验结果表明,敲除SbSLT1和SbSLT2基因的高粱品种,独脚金寄生率降低了67%至94%,高粱产量损失减少49%至52%。

      “这一发现为作物抗独脚金寄生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一思路在培育玉米等作物的抗寄生植物品种中也具有应用前景。”谢旗说,团队未来将进一步验证相关基因在其他重要作物中的作用,并推动相关育种技术的推广应用。

      此项研究由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完成,相关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

    新闻编辑:杨铭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敲除这两个基因 作物将更好抵御寄生植物
    2025/2/14 10:13:56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北京2月13日电(记者张泉)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我国科研团队首次从高粱中发现两个独脚金内酯(SL)外排转运基因,敲除这两个基因后,高粱对寄生植物独脚金的抗性显著提高。这一发现为培育抗寄生植物的农作物品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据介绍,寄生植物通过特殊的结构(如吸器)侵入寄主植物的组织,从中吸取营养物质。其中,独脚金属寄生植物主要寄生于高粱、玉米、谷子等单子叶作物,对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危害。培育抗独脚金寄生的作物品种对于确保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独脚金的寄生过程极为隐蔽且难以防治,独脚金种子在土壤中可以休眠超过20年,一旦感知到寄主植物释放的独脚金内酯,便会迅速萌发并侵入寄主植物的根部,建立寄生关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谢旗说。

      此项研究中,科研团队基于原创的基因挖掘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首次鉴定出高粱中两个关键的独脚金内酯外排转运基因,命名为SbSLT1和SbSLT2。研究发现,敲除这两个基因后,高粱向外释放独脚金内酯的过程受到抑制,导致独脚金无法正常萌发,从而显著提高了高粱的抗寄生能力。

      田间实验结果表明,敲除SbSLT1和SbSLT2基因的高粱品种,独脚金寄生率降低了67%至94%,高粱产量损失减少49%至52%。

      “这一发现为作物抗独脚金寄生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一思路在培育玉米等作物的抗寄生植物品种中也具有应用前景。”谢旗说,团队未来将进一步验证相关基因在其他重要作物中的作用,并推动相关育种技术的推广应用。

      此项研究由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完成,相关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

    新闻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