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正式发布 黄河河南段12处入选
    更新时间:2025/3/16 10:11:31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01.png

    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就在兰考东坝头。 本报资料图片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调水调沙现场。 本报资料图片 聂冬晗 段景波 摄

    开封镇河铁犀。 本报资料图片 记者 龚砚庆 摄

      本报讯(记者 谭勇 通讯员 夏厚杨)3月14日,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由黄委正式对外发布,包括20处黄河水利遗产,其中12处位于黄河河南段。

      位于黄河河南段的黄河水利遗产分别是:嘉应观、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人民胜利渠渠首、开封镇河铁犀、林公堤、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太行堤(河南段)、东坝头险工、影唐险工、三门峡水文站、花园口水文站、原阳砖坝遗迹。

      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部署要求,黄委于2023年启动黄河山东、河南河段水利遗产调查,搭建信息管理系统,摸清水利遗产线索700余处,完成现场调查663处。2024年以来,组织黄河水文化专家完成首批黄河水利遗产论证,经过前期报送、专业论证、黄委复核、社会公示等环节,最终形成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

      首批公布的黄河水利遗产以中下游工程类水利遗产为主,涵盖古堤防、古险工、古闸坝及枢纽工程、灌溉工程、涵闸工程、水文站、人民治黄纪念地等各类型,建设时间从秦汉时期开始。作为千百年来黄河两岸人民群众开发治理母亲河的重要见证物,20处水利遗产具有显著的历史、科技、生态、文化及社会价值,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治理理念、河工技术、工程建设的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为高质量推进黄河水利遗产管理保护,黄委编制印发了《黄河水利遗产挖掘整理办法(试行)》,明确黄河水利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有关要求。“下一步,黄委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强化黄河水利遗产的管理和利用,讲好黄河故事,为推动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力量。”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

      ●嘉应观

      ●戴村坝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

      ●人民胜利渠渠首

      ●开封镇河铁犀

      ●林公堤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太行堤(河南段)

      ●东坝头险工

      ●高村险工

      ●影唐险工

      ●泺口险工

      ●南坦险工

      ●打渔张灌区引黄闸

      ●石洼分洪闸

      ●三门峡水文站

      ●花园口水文站

      ●泺口水文站

      ●原阳砖坝遗迹

      ●黄河东银铁路银山车站旧址(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

      文字整理/谭勇 制图/张焱莉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位于济源五龙口镇沁河出山口。该设施始建于秦代,明代万历年间,在沁口附近相继开挖五条水渠,形成了五龙分水之势。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暗渠”方式实现“隔山取水”的水利工程,也是首次利用“水流弯道”原理取水的水利工程。

      三门峡水文站

      三门峡水文站1974年1月迁移至现站址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坝头至今,从设站距今已有106年历史。2023年7月被水利部认定为全国第一批百年水文站。三门峡水文站属一类水文站,是三门峡水库的出库站、小浪底水库的入库站。

      嘉应观

      嘉应观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宇,也是黄河流域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清代皇家风格建筑群。

      详情请见《河南日报》2月26日9版《嘉应观:万里黄河在此观》。

      花园口水文站

      花园口水文站位于郑州市花园口镇,是黄河下游起点站,也是国家基本水文站、重点报汛站、大河重要控制站。花园口水文站1938年7月设站,几经停复,承担着向国家防总、黄河防总等单位报汛的任务。

      人民胜利渠渠首

      人民胜利渠渠首位于武陟县嘉应观乡。1952年3月第一期工程胜利竣工,4月12日举行了放水典礼,建设者们将其命名为“人民胜利渠”,寓意“人民的胜利”。人民胜利渠的建设成功,宣告了新中国黄河治理初战告捷。

      林公堤

      林公堤位于开封市西北部柳园口,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由林则徐主持修建。当时黄河在开封张湾决口,洪水围困开封城,林则徐临危受命,成功解除水患。为纪念林则徐之功,开封市人民政府于1992年4月1日,将林则徐率众修筑的堤防命名为林公堤。

      原阳砖坝遗迹

      原阳砖坝遗迹位于原阳县官厂镇。原阳黄河堤防工程,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在堤防建设和防御大洪水的过程中,原阳百姓利用当地的砖、石等材料,筑起了坚固的堤坝和护滩工程,记录了人民群众在黄河治理中的创新创造。

      东坝头险工

      东坝头险工地位于兰考县,地处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的险要位置。历史上,该地区多次发生黄河决口,1855年铜瓦厢决口终结了黄河七百余年向南流动的历史,导致黄河改道东北,经大清河注入渤海。东坝头险工的大部分工程始建于1949年至1957年之间,通过持续的抢修和建设逐步完成。

      影唐险工

      影唐险工位于台前县孙口乡。1947年,刘邓大军在以台前孙口为中心渡口的300里河段上强渡黄河。当地群众将其称为“将军渡”。

      太行堤(河南段)

      太行堤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明弘治七年(1494年),副都御史刘大夏堵张秋河决,又浚黄陵岗南贾鲁旧河。八年(1495年)正月塞黄陵岗、荆隆口等决口7处,以防河水北犯,在堤西“起胙城(今延津)历滑县、长垣、东明、曹州,抵虞城,凡三百六十里”,屹然如山,故曰“太行堤”。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1960年9月15日正式蓄水。工程极大地减轻了黄河下游堤防的防洪压力。

      开封镇河铁犀

      镇河铁犀坐落于开封市龙亭区。明宣德五年(1430年),河南巡抚于谦上任后,在既有堤防设施的基础上,动员沿岸居民参与以工代赈,对开封的堤防进行了加固,并铸造了镇河铁犀。镇河铁犀坐南向北,面河而踞,通高2.04米,围长2.66米。浑身铁黑,独角朝天,目光炯炯,雄健魁梧,其背镌刻于谦所书《镇河铁犀铭》。

    文章编辑:赵银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正式发布 黄河河南段12处入选
    2025/3/16 10:11:31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01.png

    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就在兰考东坝头。 本报资料图片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调水调沙现场。 本报资料图片 聂冬晗 段景波 摄

    开封镇河铁犀。 本报资料图片 记者 龚砚庆 摄

      本报讯(记者 谭勇 通讯员 夏厚杨)3月14日,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由黄委正式对外发布,包括20处黄河水利遗产,其中12处位于黄河河南段。

      位于黄河河南段的黄河水利遗产分别是:嘉应观、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人民胜利渠渠首、开封镇河铁犀、林公堤、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太行堤(河南段)、东坝头险工、影唐险工、三门峡水文站、花园口水文站、原阳砖坝遗迹。

      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部署要求,黄委于2023年启动黄河山东、河南河段水利遗产调查,搭建信息管理系统,摸清水利遗产线索700余处,完成现场调查663处。2024年以来,组织黄河水文化专家完成首批黄河水利遗产论证,经过前期报送、专业论证、黄委复核、社会公示等环节,最终形成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

      首批公布的黄河水利遗产以中下游工程类水利遗产为主,涵盖古堤防、古险工、古闸坝及枢纽工程、灌溉工程、涵闸工程、水文站、人民治黄纪念地等各类型,建设时间从秦汉时期开始。作为千百年来黄河两岸人民群众开发治理母亲河的重要见证物,20处水利遗产具有显著的历史、科技、生态、文化及社会价值,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治理理念、河工技术、工程建设的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为高质量推进黄河水利遗产管理保护,黄委编制印发了《黄河水利遗产挖掘整理办法(试行)》,明确黄河水利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有关要求。“下一步,黄委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强化黄河水利遗产的管理和利用,讲好黄河故事,为推动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力量。”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

      ●嘉应观

      ●戴村坝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

      ●人民胜利渠渠首

      ●开封镇河铁犀

      ●林公堤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太行堤(河南段)

      ●东坝头险工

      ●高村险工

      ●影唐险工

      ●泺口险工

      ●南坦险工

      ●打渔张灌区引黄闸

      ●石洼分洪闸

      ●三门峡水文站

      ●花园口水文站

      ●泺口水文站

      ●原阳砖坝遗迹

      ●黄河东银铁路银山车站旧址(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

      文字整理/谭勇 制图/张焱莉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位于济源五龙口镇沁河出山口。该设施始建于秦代,明代万历年间,在沁口附近相继开挖五条水渠,形成了五龙分水之势。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暗渠”方式实现“隔山取水”的水利工程,也是首次利用“水流弯道”原理取水的水利工程。

      三门峡水文站

      三门峡水文站1974年1月迁移至现站址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坝头至今,从设站距今已有106年历史。2023年7月被水利部认定为全国第一批百年水文站。三门峡水文站属一类水文站,是三门峡水库的出库站、小浪底水库的入库站。

      嘉应观

      嘉应观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宇,也是黄河流域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清代皇家风格建筑群。

      详情请见《河南日报》2月26日9版《嘉应观:万里黄河在此观》。

      花园口水文站

      花园口水文站位于郑州市花园口镇,是黄河下游起点站,也是国家基本水文站、重点报汛站、大河重要控制站。花园口水文站1938年7月设站,几经停复,承担着向国家防总、黄河防总等单位报汛的任务。

      人民胜利渠渠首

      人民胜利渠渠首位于武陟县嘉应观乡。1952年3月第一期工程胜利竣工,4月12日举行了放水典礼,建设者们将其命名为“人民胜利渠”,寓意“人民的胜利”。人民胜利渠的建设成功,宣告了新中国黄河治理初战告捷。

      林公堤

      林公堤位于开封市西北部柳园口,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由林则徐主持修建。当时黄河在开封张湾决口,洪水围困开封城,林则徐临危受命,成功解除水患。为纪念林则徐之功,开封市人民政府于1992年4月1日,将林则徐率众修筑的堤防命名为林公堤。

      原阳砖坝遗迹

      原阳砖坝遗迹位于原阳县官厂镇。原阳黄河堤防工程,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在堤防建设和防御大洪水的过程中,原阳百姓利用当地的砖、石等材料,筑起了坚固的堤坝和护滩工程,记录了人民群众在黄河治理中的创新创造。

      东坝头险工

      东坝头险工地位于兰考县,地处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的险要位置。历史上,该地区多次发生黄河决口,1855年铜瓦厢决口终结了黄河七百余年向南流动的历史,导致黄河改道东北,经大清河注入渤海。东坝头险工的大部分工程始建于1949年至1957年之间,通过持续的抢修和建设逐步完成。

      影唐险工

      影唐险工位于台前县孙口乡。1947年,刘邓大军在以台前孙口为中心渡口的300里河段上强渡黄河。当地群众将其称为“将军渡”。

      太行堤(河南段)

      太行堤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明弘治七年(1494年),副都御史刘大夏堵张秋河决,又浚黄陵岗南贾鲁旧河。八年(1495年)正月塞黄陵岗、荆隆口等决口7处,以防河水北犯,在堤西“起胙城(今延津)历滑县、长垣、东明、曹州,抵虞城,凡三百六十里”,屹然如山,故曰“太行堤”。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1960年9月15日正式蓄水。工程极大地减轻了黄河下游堤防的防洪压力。

      开封镇河铁犀

      镇河铁犀坐落于开封市龙亭区。明宣德五年(1430年),河南巡抚于谦上任后,在既有堤防设施的基础上,动员沿岸居民参与以工代赈,对开封的堤防进行了加固,并铸造了镇河铁犀。镇河铁犀坐南向北,面河而踞,通高2.04米,围长2.66米。浑身铁黑,独角朝天,目光炯炯,雄健魁梧,其背镌刻于谦所书《镇河铁犀铭》。

    文章编辑:赵银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