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山阳
刘大观(1753年至1834年),字正孚,号崧岚,山东临清州邱县(今河北邯郸)人,曾任广西永福县令、宁远知州,捐任山西河东兵备道、山西布政使等职。嘉庆十六年,其携家客居怀庆府首县河内(今沁阳),两年之后出任覃怀书院院长,时长20余年,培养出抗倭名将曹谨、晚清三代帝师李棠阶等一大批国之重臣,著有《玉磬山房诗集》十三卷、《文集》四卷。
为官清正享美誉
刘大观为官清正,造福一方,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五月,他在任融县(融水)县令后,天降暴雨,柳江发水,水势凶猛,威胁县城。在危难关头,刘大观忠于职守,率领百姓一起加堤防洪,共迎汛情。击退洪水后,为了解决百姓吃饭穿衣、居无定所等迫在眉睫的问题,他打破陈规,果断决策,开仓放粮。当时,朝廷的政策是必须先请示、后办事,而且把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但刘大观变成了“刘大胆”,反其道而行之,先斩后奏,根本无所顾及自己的大好前程,或将要背负的责任。要知道他还是一名初入仕途的县令,能心系百姓,以下犯上,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也实属不易。
在任期间,刘大观一心一意地治理永福、打造永福、歌颂永福,他在《岭外集》中赞美:“人言永福恶,我道永福美。上峙凤巢山,下泻漓江水。山川饶奇胜,烟云满窗几。县斋静如村,诗成时自喜……”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刘大观调任天保县令。次年,柳江再度暴发洪水,天保县城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城破民灾之险。刘大观心急如焚,一方面积极组织全城百姓勇于抗洪,另一方面则是甘冒其险,“乃矫命提军乌公令,传六营将备,集民三千有奇,奋勇抢救,水始平,城得无恙,予之矫令,罪也”。
从这件抗洪事件中可以看出刘大观是一位心怀大局、热爱百姓,有很强担当精神和实干能力的地方官员。他在天保任职期间,兢兢业业,履职尽责,深受百姓好评,而且把这个小城打造成为政治清明、社会安宁、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清代名流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描绘当时的天保为:“月下秧歌四起,方知桃源风景,尚在人间。”
刘大观不仅勤于政务、实干兴邦,还勇于体察民情、敢于直言。嘉庆十五年正月,刘大观上疏弹劾前任山西巡抚初彭龄。结果,嘉庆帝降谕:初彭龄以四品京官补用,刘大观照部议革职。
事与愿违,刘大观没想到会是如此悲惨结局,他仰天长叹,感慨几多,“千里波涛风助力,一腔忠义铁为肝”。最终,他在游览五台山后移居河内。
千里波涛风助力
嘉庆十六年(1811年),59岁的刘大观落户河内,从《玉磬山房诗集》卷八《怀州集》中可以看出定居于城内西北,高台寺下。
高台寺原名兴隆寺,是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奉母居怀的官邸,相当于皇家寺院,规模宏大,因在城墙上筑百尺高台,俗称“高台寺”。刘大观对新的居住地还是相当满意的,“名都胜景,自唐虞夏商周而后,历历可稽;宦绩人材,由汉唐宋元明以来,蒸蒸而上”。在这里既可登城“面嵩少、背太行、得郡胜概”,也可抒心情、交名流、工诗善书,这为他以后诗文流芳百世奠定了基础。而且,他也深深爱上了这座具有厚重文化的历史名城。《玉磬山房诗集》中三集都是写有关河内、怀庆府的诗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刘大观闲居河内,也就是未正式接棒覃怀书院之前,除了精研诗文外,还擅长书法,无论是行书还是行草,都非常严谨刚劲,如同其人,貌端品质。1812年,河内著名的景区——天宁寺三圣塔再次俢缮完工,当地知府亲手为塔门题写“中天一柱”,并请刘大观在其左侧用中楷行书题六行百字题记:“塔始建于唐,重修于金,梵石剥落久矣。住持比丘道源……嘉庆壬申六月二日落成,山左邱县刘大观记。”可见当时刘大观的知名度和书法造诣已非同一般。
覃怀书院满桃李
嘉庆十八年,刘大观正式接掌覃怀书院,任覃怀书院院长。
据《沁阳市志》介绍,覃怀书院创建于乾隆四十三年,由知府康基田在义台寺旧址上修建而成,并以大殿为讲堂,堂前有济水泮池。此外,还有照壁、魁星阁、宿舍等建筑。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覃怀书院更名为覃怀中学堂,目前尚有部分旧址。
刘大观执掌覃怀书院后,曾作诗《示书院诸生》,鼓励众生:“诸君骨骼尽峥嵘,宝剑终须铸得成,各以才华归大冶,看谁光焰能长庚。”他不负众望,执政覃怀书院20余年,教书育人,尽职尽责,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一大批有博学多闻、绰有余裕的人才。
曹谨(1787年至1849年)河内北门大街人,初名瑾,字怀璞,曾求学于覃怀书院,他是刘大观最为器重的得意门生,虽然年龄相差30余岁,但属典型的忘年之交,曾两次写诗鼓励。一次是嘉庆二十三年,曹谨在踏上仕途之前,刘大观与他在河内潮音寺长谈鼓励,殷切期望:“尊李玉溪为老辈,拜何文定向新祠。名书榜首文相称,漏待螭头事未迟。老我须眉就枯槁,爱君风格独嵚崎。他年绣虎飞腾日,补作文澜慧海诗。”
次年,刘大观再次写诗《赠曹怀璞》:“铜章墨绶为芳饵,难钓人间陆士龙。万轴奇书冰肺膈,一枝仙笔玉芙蓉。鹤翎自许随风远,鸡肋何堪说味浓。足蹑青云睨桑梓,故人犹复未龙钟。”
果然,曹谨不负刘大观所托,在“做事、做官,先做人”的信仰引导下,所到之处、所在职位上都是“得民心,有政声”。他在51岁出任台湾凤山县知县后,兴水利,抗日寇,建书院,教《孝经》,广化教育,保台抗倭,留下英名,深受百姓爱戴。《清史稿》将其列入循吏传以彰其迹。
刘大观培养出的另一个名人则是李棠阶(1798年至1865年),字树南,号文园,又号强斋,河内人,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读、太常寺少卿、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等职,曾在覃怀书院攻读,与刘大观感情深厚。身为三朝帝师的李棠阶,不仅严于律己、为官清正、处事公正,且对家人也是要求甚严:“应得之财肯少得,则有余步;非分之财一苟得,必有后患。世之好占便宜者,皆自求祸也。”
作为帝师、尚书,李棠阶能把自己的导师刘大观记录于日记当中,可见崇敬之意和膜拜程度。据李棠阶《李文清公日记》道光十四年五月初一日条,刘大观卒于道光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享年82岁。
20余年的执教生涯,刘大观门下培育出的进士、举人不乏其数,范桂园也是其中之一。据《河内县志》载:“范桂园,字秋坪,嘉庆戊辰(1808年)科举人。性孤介,好为诗。受业于刘崧岚观察之门,为入室弟子。”
刘大观在深居河内20余年的时间内,以办书院、兴教育为己任,以工诗书、结好友为志向,度过了极不平凡的暮年时光,如同晚霞映满天。他曾写诗赠好友河内县尉胡絜云,也曾应好友怀庆府济源县令何荇芳之邀,主纂《济源县志》。
□董沁生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刘大观(1753年至1834年),字正孚,号崧岚,山东临清州邱县(今河北邯郸)人,曾任广西永福县令、宁远知州,捐任山西河东兵备道、山西布政使等职。嘉庆十六年,其携家客居怀庆府首县河内(今沁阳),两年之后出任覃怀书院院长,时长20余年,培养出抗倭名将曹谨、晚清三代帝师李棠阶等一大批国之重臣,著有《玉磬山房诗集》十三卷、《文集》四卷。
为官清正享美誉
刘大观为官清正,造福一方,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五月,他在任融县(融水)县令后,天降暴雨,柳江发水,水势凶猛,威胁县城。在危难关头,刘大观忠于职守,率领百姓一起加堤防洪,共迎汛情。击退洪水后,为了解决百姓吃饭穿衣、居无定所等迫在眉睫的问题,他打破陈规,果断决策,开仓放粮。当时,朝廷的政策是必须先请示、后办事,而且把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但刘大观变成了“刘大胆”,反其道而行之,先斩后奏,根本无所顾及自己的大好前程,或将要背负的责任。要知道他还是一名初入仕途的县令,能心系百姓,以下犯上,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也实属不易。
在任期间,刘大观一心一意地治理永福、打造永福、歌颂永福,他在《岭外集》中赞美:“人言永福恶,我道永福美。上峙凤巢山,下泻漓江水。山川饶奇胜,烟云满窗几。县斋静如村,诗成时自喜……”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刘大观调任天保县令。次年,柳江再度暴发洪水,天保县城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城破民灾之险。刘大观心急如焚,一方面积极组织全城百姓勇于抗洪,另一方面则是甘冒其险,“乃矫命提军乌公令,传六营将备,集民三千有奇,奋勇抢救,水始平,城得无恙,予之矫令,罪也”。
从这件抗洪事件中可以看出刘大观是一位心怀大局、热爱百姓,有很强担当精神和实干能力的地方官员。他在天保任职期间,兢兢业业,履职尽责,深受百姓好评,而且把这个小城打造成为政治清明、社会安宁、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清代名流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描绘当时的天保为:“月下秧歌四起,方知桃源风景,尚在人间。”
刘大观不仅勤于政务、实干兴邦,还勇于体察民情、敢于直言。嘉庆十五年正月,刘大观上疏弹劾前任山西巡抚初彭龄。结果,嘉庆帝降谕:初彭龄以四品京官补用,刘大观照部议革职。
事与愿违,刘大观没想到会是如此悲惨结局,他仰天长叹,感慨几多,“千里波涛风助力,一腔忠义铁为肝”。最终,他在游览五台山后移居河内。
千里波涛风助力
嘉庆十六年(1811年),59岁的刘大观落户河内,从《玉磬山房诗集》卷八《怀州集》中可以看出定居于城内西北,高台寺下。
高台寺原名兴隆寺,是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奉母居怀的官邸,相当于皇家寺院,规模宏大,因在城墙上筑百尺高台,俗称“高台寺”。刘大观对新的居住地还是相当满意的,“名都胜景,自唐虞夏商周而后,历历可稽;宦绩人材,由汉唐宋元明以来,蒸蒸而上”。在这里既可登城“面嵩少、背太行、得郡胜概”,也可抒心情、交名流、工诗善书,这为他以后诗文流芳百世奠定了基础。而且,他也深深爱上了这座具有厚重文化的历史名城。《玉磬山房诗集》中三集都是写有关河内、怀庆府的诗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刘大观闲居河内,也就是未正式接棒覃怀书院之前,除了精研诗文外,还擅长书法,无论是行书还是行草,都非常严谨刚劲,如同其人,貌端品质。1812年,河内著名的景区——天宁寺三圣塔再次俢缮完工,当地知府亲手为塔门题写“中天一柱”,并请刘大观在其左侧用中楷行书题六行百字题记:“塔始建于唐,重修于金,梵石剥落久矣。住持比丘道源……嘉庆壬申六月二日落成,山左邱县刘大观记。”可见当时刘大观的知名度和书法造诣已非同一般。
覃怀书院满桃李
嘉庆十八年,刘大观正式接掌覃怀书院,任覃怀书院院长。
据《沁阳市志》介绍,覃怀书院创建于乾隆四十三年,由知府康基田在义台寺旧址上修建而成,并以大殿为讲堂,堂前有济水泮池。此外,还有照壁、魁星阁、宿舍等建筑。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覃怀书院更名为覃怀中学堂,目前尚有部分旧址。
刘大观执掌覃怀书院后,曾作诗《示书院诸生》,鼓励众生:“诸君骨骼尽峥嵘,宝剑终须铸得成,各以才华归大冶,看谁光焰能长庚。”他不负众望,执政覃怀书院20余年,教书育人,尽职尽责,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一大批有博学多闻、绰有余裕的人才。
曹谨(1787年至1849年)河内北门大街人,初名瑾,字怀璞,曾求学于覃怀书院,他是刘大观最为器重的得意门生,虽然年龄相差30余岁,但属典型的忘年之交,曾两次写诗鼓励。一次是嘉庆二十三年,曹谨在踏上仕途之前,刘大观与他在河内潮音寺长谈鼓励,殷切期望:“尊李玉溪为老辈,拜何文定向新祠。名书榜首文相称,漏待螭头事未迟。老我须眉就枯槁,爱君风格独嵚崎。他年绣虎飞腾日,补作文澜慧海诗。”
次年,刘大观再次写诗《赠曹怀璞》:“铜章墨绶为芳饵,难钓人间陆士龙。万轴奇书冰肺膈,一枝仙笔玉芙蓉。鹤翎自许随风远,鸡肋何堪说味浓。足蹑青云睨桑梓,故人犹复未龙钟。”
果然,曹谨不负刘大观所托,在“做事、做官,先做人”的信仰引导下,所到之处、所在职位上都是“得民心,有政声”。他在51岁出任台湾凤山县知县后,兴水利,抗日寇,建书院,教《孝经》,广化教育,保台抗倭,留下英名,深受百姓爱戴。《清史稿》将其列入循吏传以彰其迹。
刘大观培养出的另一个名人则是李棠阶(1798年至1865年),字树南,号文园,又号强斋,河内人,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读、太常寺少卿、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等职,曾在覃怀书院攻读,与刘大观感情深厚。身为三朝帝师的李棠阶,不仅严于律己、为官清正、处事公正,且对家人也是要求甚严:“应得之财肯少得,则有余步;非分之财一苟得,必有后患。世之好占便宜者,皆自求祸也。”
作为帝师、尚书,李棠阶能把自己的导师刘大观记录于日记当中,可见崇敬之意和膜拜程度。据李棠阶《李文清公日记》道光十四年五月初一日条,刘大观卒于道光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享年82岁。
20余年的执教生涯,刘大观门下培育出的进士、举人不乏其数,范桂园也是其中之一。据《河内县志》载:“范桂园,字秋坪,嘉庆戊辰(1808年)科举人。性孤介,好为诗。受业于刘崧岚观察之门,为入室弟子。”
刘大观在深居河内20余年的时间内,以办书院、兴教育为己任,以工诗书、结好友为志向,度过了极不平凡的暮年时光,如同晚霞映满天。他曾写诗赠好友河内县尉胡絜云,也曾应好友怀庆府济源县令何荇芳之邀,主纂《济源县志》。
□董沁生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