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典山阳 > 历史名人 > 正文

经典山阳

儒而知兵的河内人李曾伯
□董沁生
更新时间:2024-1-19 10:51:08    来源:焦作晚报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祖籍怀州河内(今沁阳市)人,南渡后寓居嘉兴,太宰李邦彦曾孙,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历经宁宗、理宗、度宗三朝,主要政绩在宋理宗时期,并向宋理宗奏疏三事:答天心、重地势、协人谋。元·徐硕《至元嘉禾志》评其:(曾伯)自登仕,早以能称,持绣斧,督饷运,两分漕节,七开大阃,官辙几遍天下。儒而知兵,系有雅量,所至得将士欢心。远人闻风敬惮,戒勿开过隙。天才卓绝为一代伟人。《宋史》有《李曾伯传》,乾隆年间《怀庆府志》和道光时期的《河内县志》均有记载。

  儒而知兵 有名于时

  李曾伯幼时随父居于安陆(今属湖北),因宋金战争,一度受困城中,后因父亲在四川为官,故随父赴蜀。早年任濠州通判,历任军器监主簿、太府少卿。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李曾伯迁淮东制置使、知扬州,向宋理宗疏奏三事:“答天心、重地势、协人谋。”又言:“边饷贵于广积,将才贵于素储,赏与不可以不精,战士不可以不恤。”又上:“淮面舟师之所当戒,湖面险之所当治。”同时,积极组织抗元力量,修复加固两淮城池,并坐镇指挥。

  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李曾伯加华文阁侍制,仍然是淮东西制置使,知扬州。其间,他积极组织兵员,抗击元军。

  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1月,李曾伯迁宝文阁直学士,权兵部尚书,仍旧为淮东西制置使,知扬州。2月,元军围攻寿春,李曾伯受命军援,并认真分析局势,研究元军作战特征,施展策略,领兵作战,于5月击退元军,创造了以舟帅水路赴援成功的战绩,将寿春再次打造成为抗元的前沿阵地。

  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1月,天生异象,出现日食。李曾伯响应朝廷诏书,历数前朝因发生天象而加强边备、访求将帅,并请辞卸任,回归故里,又请朝廷修缮泗州西城。朝廷不仅没有批准李曾伯的辞职,反而加他为焕章阁学士,但因谏官弹劾,李曾伯被落职。

  南宋淳祐九年(1249年),李曾伯以旧职出任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广西经略安抚使兼广西转运使。之后,李曾伯加官徽猷阁学土,转任江陵知府、京湖屯田使等职,再进龙图阁学士。李曾伯从军、从政多年,所到之处无不爱兵爱民,力尽宽仁之心。他初到广西就上奏朝廷:“广西多荒田民惧增赋不耕。乞许耕者复三年租,后两年减其租之半。守令劝垦辞,多者赏之。”在他的努力下,广西得到一些优惠政策,农业生产也得了发展。

  南宋淳佑十年(1250年)2月,李曾伯与其下属来到龙隐岩先祖李邦彦题写的榜书前,追思先世,擦拭遗墨,并留题刻:“河内李曾伯长孺同宾客温陵钱宏……以字佑庚戌二月中浣来游。”并作诗《龙隐岩题记》。

  在桂期间,李曾伯还把先祖李邦彦的墓迁葬桂林北边的灵川县。

  荣辱不惊 名垂青史

  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四月,李曾伯任京湖安抚制置吏,在争取朝廷兵员、粮草支援下,调都统高达、幕僚王登率2.1万荆湖军,向盘踞在襄樊的元军发动进攻,收复襄阳、樊城。随后,他向皇帝上疏:“襄阳新复之地,城池虽修浚,田野未加辟;室庐虽草创,市井未阜通。请蠲租三年。”这一奏章很快得到了皇上恩准,为襄阳百姓带来了福音。为了纪念襄樊大捷,三年后,当地百姓在襄阳城西南两公里处真武山的峭壁上为李曾伯刻铭志功,曰“襄樊铭”,又称“李曾伯纪功铭”。其铭曰:“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提兵复襄、樊两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铭于岘。壮哉岘,脊南北;繄墉壑,几陵谷;乾能夬,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

  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李曾伯加端明殿学士兼夔路策应东阁。

  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进官资政殿学士、制置四川宣抚使,特赐同进士出身。朝廷召他入朝觐见,加授资政殿大学士,改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李曾伯力辞任命,以资政殿大学士之职提举洞霄宫。

  南宋宝祐元年(1256年)李曾伯上奏《救蜀楮密奏》,陈述对四川交子的看法,建议朝廷收回纸币发行权。朝廷认为言之有理,便停止在川发行的钱引、银会,并由朝廷发行新的四川会子。

  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李曾伯任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兼节制广南,移治静江。在这里李曾伯操练精兵,修筑城墙,抵抗元军。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正月,李曾伯进观文殿学士。9月,元军大将兀良合台率军挺进静江城下,李曾伯闭城自守,两军相持。11月,元军撤围静江出广西境趋潭州,李曾伯率兵追击黄沙、衡山两败元军,并于桂州宝积山华景洞口崖壁上刻碑以记之,曰《抗元纪事碑》,详细记录战役经过:“宝佑戊午,朝迁合二广创制阃,曾自再牧,防南鄙也。寻调建康,都统制朱广用领兵来戍……”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在贾似道授意下,谏议大夫沈炎等人以“闭城自守,不能备御”的罪名进行弹劾,李曾伯遭到撤职。

  南宋景定五年(1264)4月,李曾伯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11月,应新即位的宋度宗的诏令,以先朝旧臣身份进言,以匡补时政。此时,李曾伯因疾病未痊愈,请求“守本官致仕”,宋度宗不允,后再奏,又不允。李曾伯继续与权臣贾似道同任边帅,因才高服众,受赏朝廷,受到反对势力的嫉妒排挤,再次遭到贾似道嫉恨,并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遭殿中侍御史陈宗礼弹劾而罢职。

  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李曾伯去世,享年71岁,葬于江苏宜兴善卷山,获赠少保开府仪同三司。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宋恭帝追复李曾伯原有官职。

  诗词文章 自称稼轩翁

  李曾伯好吟咏,景仰韩愈、柳宗元,谓“二公皆以文名唐”。李曾伯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可斋续稿》八卷,《续稿后少十二卷》,后人将之合为《可斋类稿》。

  他的文集多有诗、词、文,其主要文学成就体现于词。现存有200余首,其中长调占绝大多数。李曾伯志欲功业与文章,曾自言:“要流芳相期千载,肯区区徒恋片时欢?”他在诗词创作方面以辛弃疾为楷模,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所以,李曾伯的词多以慷慨悲壮之调为主,其词的风格和内容也多有与稼轩相似之处。如《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的经典名句则是:“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诗中有景有情,思念中原,感慨万千。

  李曾伯诗词中最显著特点是充满爱国情怀、忧患意识,他在《沁园春·和邓季谦通判为寿韵》中写道:“老子家山,近古苏州,有监本呆。叹长途荷担,斯宜已矣,急湍鼓,岂不危哉。我爱陶潜,休官彭泽,为三径荒芜归去来。君恩重,奈边戈未偃,阃毂犹推。东南休运将回。幸天日清明公道开。把孤忠自许,我心匪石,一真难灭,人口如碑……”

  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李曾伯之子李杓将其父作品刊行于世。

  李曾伯不仅在诗、词、文方面有建树,还在文字、史学深有研究,并在娄机《班马字类》的基础上,于南宋景定五年(1246年),完成了《班马字类补遗》编纂工作。《班马字类》原是一部专门收录《史记》《汉书》中假借字、古字,考释本字和标注音义,以206韵分部编辑而成。李曾伯的《班马字类补遗》一书共1239字,补注563处,对中国文字学具有重要意义。

  李曾伯一生文武兼备,儒而知兵,所至大有政绩,并受到宋理宗重用,由制置使的幕僚走向一阃之帅,无奈朝政昏暗、奸佞当道,想施展才华也非易事,但口碑极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诗词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人牙慧”。

  后人也多有良好评价,清代著名学者纪昀对李曾伯评价甚高:“而曾伯则能以事功显。由著作郎两分漕节,七开大阃。通知兵事,所至皆有实绩。后官至观文殿学士,为南渡以后名臣。”

文章编辑:陈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儒而知兵的河内人李曾伯
    □董沁生
    2024-1-19 10:51:08    来源:焦作晚报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祖籍怀州河内(今沁阳市)人,南渡后寓居嘉兴,太宰李邦彦曾孙,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历经宁宗、理宗、度宗三朝,主要政绩在宋理宗时期,并向宋理宗奏疏三事:答天心、重地势、协人谋。元·徐硕《至元嘉禾志》评其:(曾伯)自登仕,早以能称,持绣斧,督饷运,两分漕节,七开大阃,官辙几遍天下。儒而知兵,系有雅量,所至得将士欢心。远人闻风敬惮,戒勿开过隙。天才卓绝为一代伟人。《宋史》有《李曾伯传》,乾隆年间《怀庆府志》和道光时期的《河内县志》均有记载。

      儒而知兵 有名于时

      李曾伯幼时随父居于安陆(今属湖北),因宋金战争,一度受困城中,后因父亲在四川为官,故随父赴蜀。早年任濠州通判,历任军器监主簿、太府少卿。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李曾伯迁淮东制置使、知扬州,向宋理宗疏奏三事:“答天心、重地势、协人谋。”又言:“边饷贵于广积,将才贵于素储,赏与不可以不精,战士不可以不恤。”又上:“淮面舟师之所当戒,湖面险之所当治。”同时,积极组织抗元力量,修复加固两淮城池,并坐镇指挥。

      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李曾伯加华文阁侍制,仍然是淮东西制置使,知扬州。其间,他积极组织兵员,抗击元军。

      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1月,李曾伯迁宝文阁直学士,权兵部尚书,仍旧为淮东西制置使,知扬州。2月,元军围攻寿春,李曾伯受命军援,并认真分析局势,研究元军作战特征,施展策略,领兵作战,于5月击退元军,创造了以舟帅水路赴援成功的战绩,将寿春再次打造成为抗元的前沿阵地。

      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1月,天生异象,出现日食。李曾伯响应朝廷诏书,历数前朝因发生天象而加强边备、访求将帅,并请辞卸任,回归故里,又请朝廷修缮泗州西城。朝廷不仅没有批准李曾伯的辞职,反而加他为焕章阁学士,但因谏官弹劾,李曾伯被落职。

      南宋淳祐九年(1249年),李曾伯以旧职出任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广西经略安抚使兼广西转运使。之后,李曾伯加官徽猷阁学土,转任江陵知府、京湖屯田使等职,再进龙图阁学士。李曾伯从军、从政多年,所到之处无不爱兵爱民,力尽宽仁之心。他初到广西就上奏朝廷:“广西多荒田民惧增赋不耕。乞许耕者复三年租,后两年减其租之半。守令劝垦辞,多者赏之。”在他的努力下,广西得到一些优惠政策,农业生产也得了发展。

      南宋淳佑十年(1250年)2月,李曾伯与其下属来到龙隐岩先祖李邦彦题写的榜书前,追思先世,擦拭遗墨,并留题刻:“河内李曾伯长孺同宾客温陵钱宏……以字佑庚戌二月中浣来游。”并作诗《龙隐岩题记》。

      在桂期间,李曾伯还把先祖李邦彦的墓迁葬桂林北边的灵川县。

      荣辱不惊 名垂青史

      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四月,李曾伯任京湖安抚制置吏,在争取朝廷兵员、粮草支援下,调都统高达、幕僚王登率2.1万荆湖军,向盘踞在襄樊的元军发动进攻,收复襄阳、樊城。随后,他向皇帝上疏:“襄阳新复之地,城池虽修浚,田野未加辟;室庐虽草创,市井未阜通。请蠲租三年。”这一奏章很快得到了皇上恩准,为襄阳百姓带来了福音。为了纪念襄樊大捷,三年后,当地百姓在襄阳城西南两公里处真武山的峭壁上为李曾伯刻铭志功,曰“襄樊铭”,又称“李曾伯纪功铭”。其铭曰:“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提兵复襄、樊两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铭于岘。壮哉岘,脊南北;繄墉壑,几陵谷;乾能夬,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

      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李曾伯加端明殿学士兼夔路策应东阁。

      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进官资政殿学士、制置四川宣抚使,特赐同进士出身。朝廷召他入朝觐见,加授资政殿大学士,改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李曾伯力辞任命,以资政殿大学士之职提举洞霄宫。

      南宋宝祐元年(1256年)李曾伯上奏《救蜀楮密奏》,陈述对四川交子的看法,建议朝廷收回纸币发行权。朝廷认为言之有理,便停止在川发行的钱引、银会,并由朝廷发行新的四川会子。

      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李曾伯任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兼节制广南,移治静江。在这里李曾伯操练精兵,修筑城墙,抵抗元军。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正月,李曾伯进观文殿学士。9月,元军大将兀良合台率军挺进静江城下,李曾伯闭城自守,两军相持。11月,元军撤围静江出广西境趋潭州,李曾伯率兵追击黄沙、衡山两败元军,并于桂州宝积山华景洞口崖壁上刻碑以记之,曰《抗元纪事碑》,详细记录战役经过:“宝佑戊午,朝迁合二广创制阃,曾自再牧,防南鄙也。寻调建康,都统制朱广用领兵来戍……”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在贾似道授意下,谏议大夫沈炎等人以“闭城自守,不能备御”的罪名进行弹劾,李曾伯遭到撤职。

      南宋景定五年(1264)4月,李曾伯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11月,应新即位的宋度宗的诏令,以先朝旧臣身份进言,以匡补时政。此时,李曾伯因疾病未痊愈,请求“守本官致仕”,宋度宗不允,后再奏,又不允。李曾伯继续与权臣贾似道同任边帅,因才高服众,受赏朝廷,受到反对势力的嫉妒排挤,再次遭到贾似道嫉恨,并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遭殿中侍御史陈宗礼弹劾而罢职。

      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李曾伯去世,享年71岁,葬于江苏宜兴善卷山,获赠少保开府仪同三司。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宋恭帝追复李曾伯原有官职。

      诗词文章 自称稼轩翁

      李曾伯好吟咏,景仰韩愈、柳宗元,谓“二公皆以文名唐”。李曾伯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可斋续稿》八卷,《续稿后少十二卷》,后人将之合为《可斋类稿》。

      他的文集多有诗、词、文,其主要文学成就体现于词。现存有200余首,其中长调占绝大多数。李曾伯志欲功业与文章,曾自言:“要流芳相期千载,肯区区徒恋片时欢?”他在诗词创作方面以辛弃疾为楷模,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所以,李曾伯的词多以慷慨悲壮之调为主,其词的风格和内容也多有与稼轩相似之处。如《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的经典名句则是:“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诗中有景有情,思念中原,感慨万千。

      李曾伯诗词中最显著特点是充满爱国情怀、忧患意识,他在《沁园春·和邓季谦通判为寿韵》中写道:“老子家山,近古苏州,有监本呆。叹长途荷担,斯宜已矣,急湍鼓,岂不危哉。我爱陶潜,休官彭泽,为三径荒芜归去来。君恩重,奈边戈未偃,阃毂犹推。东南休运将回。幸天日清明公道开。把孤忠自许,我心匪石,一真难灭,人口如碑……”

      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李曾伯之子李杓将其父作品刊行于世。

      李曾伯不仅在诗、词、文方面有建树,还在文字、史学深有研究,并在娄机《班马字类》的基础上,于南宋景定五年(1246年),完成了《班马字类补遗》编纂工作。《班马字类》原是一部专门收录《史记》《汉书》中假借字、古字,考释本字和标注音义,以206韵分部编辑而成。李曾伯的《班马字类补遗》一书共1239字,补注563处,对中国文字学具有重要意义。

      李曾伯一生文武兼备,儒而知兵,所至大有政绩,并受到宋理宗重用,由制置使的幕僚走向一阃之帅,无奈朝政昏暗、奸佞当道,想施展才华也非易事,但口碑极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诗词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人牙慧”。

      后人也多有良好评价,清代著名学者纪昀对李曾伯评价甚高:“而曾伯则能以事功显。由著作郎两分漕节,七开大阃。通知兵事,所至皆有实绩。后官至观文殿学士,为南渡以后名臣。”

    文章编辑:陈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