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即时滚动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焦作论坛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新闻客户端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办公入口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典山阳 > 人文山阳 > 人文山阳 > 正文

经典山阳

《二十四孝》中的焦作四孝传说
更新时间:2015-1-7 8:57:08    来源:本站原创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恪守的传统美德之一。被历代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对孝也有过许多专门论述。孔子认为:“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人待父母应该“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孔子的言论及学说,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行为规范,历朝历代都出现过许多孝敬父母的楷模。古时“孝道”的典范,莫过于“二十四孝”。这二十四个古人以孝行而感天动地的故事,相传由元朝人郭居敬辑录,后来的印本配上图画,通称为《二十四孝图》,在民间广为流传。

  这二十四个大孝子,其中有四个是焦作人,他们的故事在我市也广为流传。他们是西汉末年武陟小董村卖身葬父的董永、东汉光武中兴时沁阳水北关刻木事亲的丁兰、东汉时期温县埋儿奉母的郭巨、晋朝沁阳崇义扼虎救父的杨香。

  卖身葬父(排列在《二十四孝》之八)

  董永是武陟县小董村人。董永祖籍湖广(即今湖北、湖南一带),生于西汉末年,自幼丧母,随父逃荒到武陟。董永事父至孝,父子俩相依为命,互亲互爱,日子倒也过得和美。

  无奈天有不测风云,老父一病不起,尽管董永竭尽家资救父,但是老父还是盍然逝去。董永伤心万分,哭得死去活来。更难办的事情还在后头,为了医治父亲的病,家里已一贫如洗,甚至连给父亲买棺材的钱都没有,怎样安葬老人家?如何尽人子之孝?后来,他实在无计可施,便向邻村傅员外借债葬父,立约以雇工三年抵债。

  董永埋葬了父亲后便去傅员外家做工,途中遇一年轻美貌女子,言称是逃难之人,无家可归,愿与董永结为夫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傅员外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

  于是,俩人就以路旁槐树为媒,拜了天地,夫妻俩同去员外家抵债。傅员外告诉他们,若能织出三百匹细绢,才可让董永赎身回家。那女子心灵手巧,穿梭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傅员外的债务。

  夫妻二人提前回到了家中,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一年后,董妻生了一个孩子后,突然不辞而别,留下董永带着孩子苦度春秋。

  董永的故事在民间传开后,大家都称赞董永卖身葬父是大孝之举,便到处宣扬。东汉建武三年(27年),汉光武帝刘秀封董永为孝子。自此,董永孝行流传千古,直到现在,在焦作一带还流传有“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布偿债主,孝行动苍穹”的民谣呢,人们还根据董永的故事编了一出《天仙配》,把董永途中遇到的一年轻美貌女子编成是天上的七仙女,由于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就是因为这样添加了一些神话色彩,使董永更加家喻户晓了。

  刻木事亲(排列在《二十四孝》之九)

  丁兰是东汉光武中兴时(25年~57年)今沁阳市水北关村人(也有说是今修武县丁村或武陟县西南人)。传说丁兰从小就没有了父亲,母亲把他养大成人。母亲从小娇惯丁兰,宠坏了他。丁兰好吃懒做,恶习缠身,经常辱骂殴打母亲,可怜的母亲不堪忍受,便撞树而死了。

  后来丁兰经常在一棵树下休息,树上有个乌鸦窝,时间长了他发现乌鸦小的时候,乌鸦父母就从外面衔来食物喂它们。等到小乌鸦长大后,小乌鸦也会衔来食物喂已衰老的老乌鸦。乌鸦这种反哺的情景深深感动了丁兰,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含辛茹苦把自己抚养成人,还没有享受一点天伦之乐,就被自己给活活气死了,自己连树上的乌鸦都不如,丁兰闻之思之后悔不已。

  不久,在他人的介绍下,他到一家书馆当了一名厨师,虽然工作辛苦,但丁兰从没放弃学习的机会,每天做完饭,就到书馆学习。

  年复一年,丁兰长大成人,虽然生活逐渐好转,但他只要一想到自己没能好好为父母尽孝,还把母亲活活气死了,就会感到非常痛苦和难受。于是丁兰为了赎回自己的罪过,就用木头刻了父亲、母亲的像,供奉在家中。从此以后,他像侍奉活着的父母一样,毕恭毕敬、虔诚孝顺,一天三叩首,焚香祭奠。凡事都与木像商量,出门必向木像辞别,回家必向木像请安,一日三餐,都是先敬木像之后,自己才与妻子动筷子,以此来弥补对父亲的思念、对母亲的不孝。时间长了,丁兰视木像如亲生父母,感情异常深厚。丁兰的孝行得到了众人的原谅,被称为孝子。

  可是他的妻子便不这样想了,因为她从来就没有见过公婆,不知道怎样尽妇道,丈夫这般痴心的侍奉两个木像使她大惑不解。日子久了,对木像也就不像以往那样恭敬了。一天,丁兰又出了家门。他的妻子闲得实在无聊,便用一根针去戳木像的手指,边戳边开玩笑地问木像疼不疼。说来也怪,那俩木像的手指竟是湿漉漉的,像是在流血。丁兰回来后,看到木像似有无限悲哀和委屈,眼里垂泪,酸楚无语。他赶紧询问妻子发生了什么事情,妻子坦白相告。丁兰极其生气,严厉斥责了她,她羞愧之极。

  丁兰刻木为像,对之毕恭毕敬、虔诚孝顺,一天三叩首,焚香祭奠。凡事都与木像商量,出门必向木像辞别,回家必向木像请安,一日三餐,都是先敬木像,借此表达对父母的哀思,其悔之深,不言而喻!至今在焦作还流传有“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闱”的民谣呢。不过,“子欲孝而亲不在”的古训近年来也被人们经常提起。

  郭巨埋儿(排列在《二十四孝》之十二)

  郭巨是东汉时期温县人(也有说是沁阳人),字文举。传说郭巨弟兄三个,郭巨是老大,两个兄弟小小年纪,父亲就因病去世了。

  安葬完父亲,老二、老三提议分家:老大已经成家,他俩还未成家,老母亲应该随郭巨住,家产应该分给他俩。就这样,老实的郭巨答应了老母亲随他居住,家里所剩钱财全部分给老二、老三,房屋也平分给了他俩。分家之后,郭巨带着妻母到外边赁房居住,给人帮佣度日,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十分艰难。

  但是郭巨很孝顺,总想让母亲顿顿吃饱,可是郭巨有一个三岁的儿子,孩子又不懂事总和母亲抢饭吃,母疼爱孙子,有饭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孙子。看着母亲年老体弱多病,因吃不饱饭而痛苦难受的样子,郭巨看在眼里痛在心中。郭巨就想,这样不行,母亲的饭本来就不多,再让孩子吃一些,时间长了母亲的身体一定受不了,母亲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自己不是成了不孝之人了?儿子没了可以再生,母亲只有一个,死不能复生。于是他便和妻子商量,埋掉儿子,省下粮食供养母亲。妻子被郭巨的孝心所感动,就同意了。一天,郭巨两口子带儿子来到野外,准备把儿子埋掉。在他们挖坑挖到米把深的时候,竟然挖出了一罐金子,罐上刻有文字:天赐孝子郭巨黄金百两。原来老天爷也被郭巨的孝心感动了,才赐金于他。郭巨两口子高兴地抱着孩子和一罐金子回了家。

  从此一家人再不为衣食发愁,郭巨两口子也更加孝敬母亲了,而且郭巨的孝名也传遍了天下。

  据说至今在焦作还流传有“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的民谣。晋朝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也记载了这个故事,内容与此大致相同。

  这个结局完满的孝道故事,历代歌颂者众多,在二十四孝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并流传至今,但其很难赢得今人的同情与赞赏。鲁迅在读了《二十四孝图》之后,不无讽刺地说道:“我最初实在替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辛辣地讽刺了这个故事宣扬的愚忠愚孝与对待儿童的残忍。

  扼虎救父(排列在《二十四孝》之二十)

  杨香是晋朝沁阳崇义人,传说她是个聪明伶俐、胆识过人的女孩子,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杨丰含辛茹苦,把她拉扯成人。

  杨香是在苦难中长大的,心眼好,懂事早。她知道父亲抚养自己不容易,既当爹又当娘,吃了很多苦头。因此,她对父亲非常孝顺,可以说是关心备至,体贴入微。

  在她14岁的时候,一天,她去地里给干活的父亲送饭,当她快走到地头时,突然发现一只猛虎把父亲扑翻在地,父亲正在和猛虎拼死搏斗。杨香目睹此景,急坏了,一心只想着父亲安危的她,完全忘了自己与老虎的力量悬殊,毫不畏惧地飞速向老虎跑去,她举起饭罐就向老虎头上狠狠砸去。老虎被砸得头晕无力,杨香抓住机会,骑在老虎背上,双手死死卡住老虎的咽喉,老虎难受得瞪着大眼挣扎咆哮,但任凭老虎怎样挣扎,杨香就是不松手,直到老虎被卡得瘫倒在地上不动了。

  杨香舍身救父的孝举,千百年来在民间被传为美谈,杨香也被尊为大孝女。

  这则故事更是让人喟叹不已,至今在焦作还流传有“虎掀父翻真危急,女与虎斗不顾身,顷刻之间就解脱,奇闻奇事真惊人”的民谣呢。

  二十四孝的故事中,主人公大多是男性。而扼虎救父的故事,讲的却是一个年仅14岁的少女,赤手空拳置老虎于死地,其事迹确实可歌可泣。杨香的父亲被老虎扑翻,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不管父亲,自己拔腿逃命;另一条就是赤手空拳的与老虎搏斗。对于年仅14岁小女孩来说,选择后者显然不自量力,可以说几乎是没有生还的希望。但杨香不仅勇敢地留下来,还不可思议地把老虎掐死,应该说,这是孝心的使然,才能如此忘我的去做。

  中国古代讲的是以孝治天下,谆谆告诫人们“百善孝为先”,古人的拳拳孝心确实也令人感动,痴痴孝行实在也值得赞颂,此意本来是无可厚非的,结果古人对于孝的推重、宣传竟然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郭巨奉母固然可敬,然埋儿实属荒唐;丁兰思亲是人之常情,但刻木亦属荒唐,所以其中所含的封建糟粕应该批判。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亘古如斯,即使愈来愈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和遥远的将来亦会如此。父母对子女的爱为舐犊之情,子女对父母的爱以道德的形式体现便是孝。

  但是,在《论语》、《孝经》等经典里非常朴素、真诚的孝道,在《二十四孝》里被严重夸张扭曲了。古人云:“祭之丰,不如养之薄。”

文章编辑:wxj 
焦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焦作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焦作日报社和焦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焦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焦作网所刊登的所有内容,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焦作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焦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资料,损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站,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网友帮忙团热线:(0391)8797395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395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邮编:454002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 举报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