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典山阳 > 山阳寻迹 > 山阳寻迹 > 正文

经典山阳

古城墙的背影
□白天平
更新时间:2024/3/29 10:35:25    来源:焦作晚报

  沁阳,一座曾经被古城墙拥抱的城市,承载着无数过往厚重的故事。历史的尘埃轻轻一抖,那风雨沧桑的三圣古塔、残破的城墙……只要你走近,千年岁月的日升日落,古城繁华落尽后的悲壮与苍凉,令你不由驻足,感叹如今的淡定与平和,万千思绪在远去的背影中不能自拔。

  一

  天鹅湖东北隅几段土丘似的残破墙垣,在碧波荡漾的湖水映衬下,了无生气。只有那一叠叠厚重的青墙砖、黄色质朴的城墙土和近旁新立的“野王古城”标碑,又勾起人们无限遐想。

  城,以盛民也。古老的城墙是一座城市的传统防御设施,担负着阻隔外敌入侵、防止水患、守护一方百姓平安之责。据《沁阳史志》记载:野王古城,即今沁阳老城。野王城始建于西周,秦始皇六年拔卫濮阳,卫元君角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西汉初改邑为县,隋开皇十六年改河内县。自西晋初河内郡治由怀迁野王,之后的1700多年里,这里一直为郡州路府治所在。明清两代为怀庆府治所在地,1913年废府存县,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扼守晋豫交通咽喉的怀川大地,由于战火和水患摧损,野王古城墙虽经数次维护,仍然残破不堪。特别是元三年至元二十年间的两次洪水,使古城墙损毁殆尽,失去了御敌抗洪的功能。在随后近两年时间里,怀孟路征集数万民工,负土于道,构架于墙,车推肩挑,日夜不停。厚重的城砖,长50厘米,宽约27厘米,厚约17厘米,分派所辖各县烧制。筑城用土,就近挖起,形成了靠城边几个人工湖,不足部分由各县派运。砌墙用泥,用三合土加糯米浆搅拌,外砖砌缝,墙内填土夯实,异常坚固。然而,经过元末混战,这座古城墙又遭毁坏。

  明洪武元年,改称怀庆府后又重筑城垣,并设怀庆卫守之。明成化、正德年间再次重修,新修的城垣除保留古城原有规制外,增修城阙4座、角楼4座、敌台6座、警铺39个。崇祯十四年,又将城墙增高约167厘米,扩宽100厘米,并改易门额,东“朝曦”、西“万成”、南“朔南”、北“拱极”。到了清代,城墙又遭多次损毁,特别是乾隆二十三年秋,沁水溢决,冲塌四周城垣100多米长。从顺治十二年到咸丰三年,古城又历经4次修复。1928年,时任县长张祥鹤改易城门额,东曰“中山”、西曰“自由”、南曰“平等”、北曰“共和”。1935年的一场洪水,冲毁一段西城墙,缺口正好与东门相对,在此又修了新西门,形成了沁阳老城独有的五门之城。

  二

  怀庆府自古为豫北重镇,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伤痕累累的古城墙,见证和记录了一段段悲壮激昂、可歌可泣的历史。

  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大将、天官副丞相林凤翔,地官正丞相李开芳和春官副丞相吉文元,奉天王之命,率北伐军2万余人,直捣清廷老巢。行至汴梁(今开封),由于清军早有准备,于是兵分两路,一路率队东去,一路挥师西来。途经中牟、郑州、荥阳、汜水、巩县至洛河入黄处,抢船渡河,5月26日攻入温县。因“怀郡殷实,且产火药兵器”,为补充给养,6月8日开始围攻怀庆府古城,展开了北伐以来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怀庆战役。怀庆府城高水深,易守难攻。攻城大炮只有100公斤重,射程短,火力有限,虽然太平军改为城外挖地道,用火药炸开30多米缺口,但因守城清军火力太猛,未能攻入城内。太平军前后围城57天,因受清军内外牵制,恐旷日持久,遭敌夹攻,为了抢时间北上,于9月1日“黎明解围西去”。怀庆之围始解,古城墙免于被毁。

  浸入硝烟与鲜血的古城,在近百年后,又经历了1945年、1947年沁阳两次解放的战火洗礼。1945年11月,沁阳第一次解放后,因战势需要,将守敌的军事防御设施和部分城垣进行拆除。次年10月,国民党重占沁阳,对城墙和城防工事进行修复。1947年7月,沁阳第二次解放,因城墙多处残毁,影响城区发展,遂进行再次拆除。在嗣后的几十年,又历经了3年困难时期的开垦种地,1972年“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号召下的修防空洞,上世纪80年代拉城墙土填湖建房,上世纪90年代的城市扩张。千年古城那伟岸的身姿渐渐远去,只留下那一段残破城垣让人感受它雄浑有力的脉动。

  三

  一城风华,一墙天下。千年古城墙曾经的辉煌,积淀了沁阳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围绕古城建筑的遗风古貌,文人墨客的挥毫吟唱,都在默默诉说着古城的繁华过往。

  上世纪60年代,曾经巍峨的东城门朝曦楼只剩下残破的城垣,布满弹孔的城砖坍塌至护城河,裸露的城墙成了蜿蜒起伏的土丘。只有城门垛下,那座清知府在古城解围后立的“众志成城”的石碑,似乎在讲述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城东北隅,传说中的二十四孝之一的郭巨楼已不复存在。北城拐角处,有禹王台遗址。相传禹王台雄踞于城墙之巅,北守沁河,南抚城郭,气宇轩昂,有震慑沁河之意。台上建有禹王阁,“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大禹在怀川一带治水,古史中多有记载,但遗址大多被湮没。曾经的禹王阁上悬挂一联云:“敷土自衡漳,永怀厎绩。导河从少水,同庆安澜。”台上置一石瓮,高约67厘米,状如石臼,传说是禹王遗下的镇台报警之宝,可知旱涝,可报水情。旱年,石瓮干燥,吹之不鸣;涝年,石瓮潮湿,凝水滴滴;沁河涨水时,人若用力而吹,声震古城。

  老城北门,即古时的拱极门。城上曾建有一座两层高的城门楼,即拱极楼。这里的城墙比沁河堤高出很多,战时御敌,水涨防洪。相传,光绪年间沁河暴涨,河堤决口,淹没了村庄。城外汪洋一片,城里平安如常,站在城上还可以洗手。许鲁斋就此写了《北门观涨》一诗:“雨水添新涨,陂湖没旧痕。人迷堤口路,船上树头村。岁事知前误,秋耕未可论。谁怜徭役外,天亦吝深思。”诗人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大雨过后沁河暴涨的悲壮景象,抒发了对黎民百姓的悲悯之情。

  由北门向西,有一片高台,与城墙相连。高台长约80米、宽50米,台上杂草丛生,满地瓦砾碎片。这便是兴龙寺遗址,相传曾是元朝仁宗皇帝与母亲在此居住的潜宫。仁宗登基后,皇太后敕命改潜宫为寺,赐名兴龙,即兴龙寺。同时,把怀孟路改为怀庆路,以示喜庆之意。因为宫殿地基奇高又与城墙相连,民间称之“高台寺”。曾任覃怀书院院长,培养出抗倭名将曹谨、晚清三代帝师李棠阶等一大批国之重臣的清代大儒刘大观,晚年在此居住。据此登城可“面嵩少,背太行,得郡胜概”。

  四

  古城的西门有两座,新西门已被拆除,老西门的瓮城门洞还完好,只是拱形的门洞也残破不堪。站在拱顶远望,可见广济河从西而来,在折转处,又有济河穿过护城河,于西城墙潜流而过。这便是“济水穿怀”的源头。门洞的拱壁上,镶嵌有许多碑铭,记载着历年修城之功,可惜年长日久,已残缺不全、字迹难辨。南城门已毁,留下的同样是残垣断壁、瓦砾碎石。据传,南城楼很高,站在城楼上可以眺望邙山、黄河。元好问曾登临古城南门城楼,写下《怀州子城晚望少室》一诗:“河外青山展卧屏,并州孤客倚高城。十年旧隐抛何处?一片伤心画不成。谷口暮云知郑重,林梢残照故分明。洛阳见说兵犹满,半夜悲歌意未平。”

  沁阳城南门外,有一通往河洛的道路,李商隐在《河内诗·湖中》中写道:“低楼小径城南道,犹自金鞍对芳草。”李商隐当时寓居洛阳,常常往返于怀洛之间,即出南门,骑在披着金鞍的马上,从两旁矮矮小房、芳草萋萋的路上走过。南门、城南道留下了诗人别样的情感。我真的佩服诗人笔下的温厚,对于经历了多少生离死别的城门和官商故道,在他的笔下仍然不露悲叹之意,而是缠绵淡雅。不是吗?在这高大冷峻的城门下,多少怀商身背行囊,城墙扶妻,叩别家人。这一去,破了城门,不曾回头,望的是远讨营生,赚钱归里。何曾想过就此作别,客死他乡。所有的景况,就在这城门的开启中变数了多少人的命运。不是吗?那矗立在老街上的贞洁牌坊,正期待着归来的丈夫寻找昨日的温存。还有油灯闪烁的城墙下,打更老人那“防火防盗,平安无事”的吆喝声,也在祈愿客居他乡的游子早日平安归来。

  残阳如血,断墙依旧。我沿着古城遗址,慢慢地走着,抚摸着伤痕累累的墙砖,仿佛听到了历史深处的心跳和呼吸。厚重壮美的古城墙啊,你曾雄踞一方、高甍凌云,长长的身躯历经岁月的风雨。如今,你却幻化浓缩成那如丘残垣,只有那无言的石碑在轻轻呼唤着远去的背影。令人欣慰的是,你昨日俯看的地方,云蒸霞蔚,明净柔润,湖水滢滢,绿树如荫。在这个明媚的春天里,你残缺的记忆渐渐抖落了苍凉,悄悄地萌发丛丛的新生。

文章编辑:陈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古城墙的背影
□白天平
2024/3/29 10:35:25    来源:焦作晚报

  沁阳,一座曾经被古城墙拥抱的城市,承载着无数过往厚重的故事。历史的尘埃轻轻一抖,那风雨沧桑的三圣古塔、残破的城墙……只要你走近,千年岁月的日升日落,古城繁华落尽后的悲壮与苍凉,令你不由驻足,感叹如今的淡定与平和,万千思绪在远去的背影中不能自拔。

  一

  天鹅湖东北隅几段土丘似的残破墙垣,在碧波荡漾的湖水映衬下,了无生气。只有那一叠叠厚重的青墙砖、黄色质朴的城墙土和近旁新立的“野王古城”标碑,又勾起人们无限遐想。

  城,以盛民也。古老的城墙是一座城市的传统防御设施,担负着阻隔外敌入侵、防止水患、守护一方百姓平安之责。据《沁阳史志》记载:野王古城,即今沁阳老城。野王城始建于西周,秦始皇六年拔卫濮阳,卫元君角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西汉初改邑为县,隋开皇十六年改河内县。自西晋初河内郡治由怀迁野王,之后的1700多年里,这里一直为郡州路府治所在。明清两代为怀庆府治所在地,1913年废府存县,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扼守晋豫交通咽喉的怀川大地,由于战火和水患摧损,野王古城墙虽经数次维护,仍然残破不堪。特别是元三年至元二十年间的两次洪水,使古城墙损毁殆尽,失去了御敌抗洪的功能。在随后近两年时间里,怀孟路征集数万民工,负土于道,构架于墙,车推肩挑,日夜不停。厚重的城砖,长50厘米,宽约27厘米,厚约17厘米,分派所辖各县烧制。筑城用土,就近挖起,形成了靠城边几个人工湖,不足部分由各县派运。砌墙用泥,用三合土加糯米浆搅拌,外砖砌缝,墙内填土夯实,异常坚固。然而,经过元末混战,这座古城墙又遭毁坏。

  明洪武元年,改称怀庆府后又重筑城垣,并设怀庆卫守之。明成化、正德年间再次重修,新修的城垣除保留古城原有规制外,增修城阙4座、角楼4座、敌台6座、警铺39个。崇祯十四年,又将城墙增高约167厘米,扩宽100厘米,并改易门额,东“朝曦”、西“万成”、南“朔南”、北“拱极”。到了清代,城墙又遭多次损毁,特别是乾隆二十三年秋,沁水溢决,冲塌四周城垣100多米长。从顺治十二年到咸丰三年,古城又历经4次修复。1928年,时任县长张祥鹤改易城门额,东曰“中山”、西曰“自由”、南曰“平等”、北曰“共和”。1935年的一场洪水,冲毁一段西城墙,缺口正好与东门相对,在此又修了新西门,形成了沁阳老城独有的五门之城。

  二

  怀庆府自古为豫北重镇,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伤痕累累的古城墙,见证和记录了一段段悲壮激昂、可歌可泣的历史。

  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大将、天官副丞相林凤翔,地官正丞相李开芳和春官副丞相吉文元,奉天王之命,率北伐军2万余人,直捣清廷老巢。行至汴梁(今开封),由于清军早有准备,于是兵分两路,一路率队东去,一路挥师西来。途经中牟、郑州、荥阳、汜水、巩县至洛河入黄处,抢船渡河,5月26日攻入温县。因“怀郡殷实,且产火药兵器”,为补充给养,6月8日开始围攻怀庆府古城,展开了北伐以来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怀庆战役。怀庆府城高水深,易守难攻。攻城大炮只有100公斤重,射程短,火力有限,虽然太平军改为城外挖地道,用火药炸开30多米缺口,但因守城清军火力太猛,未能攻入城内。太平军前后围城57天,因受清军内外牵制,恐旷日持久,遭敌夹攻,为了抢时间北上,于9月1日“黎明解围西去”。怀庆之围始解,古城墙免于被毁。

  浸入硝烟与鲜血的古城,在近百年后,又经历了1945年、1947年沁阳两次解放的战火洗礼。1945年11月,沁阳第一次解放后,因战势需要,将守敌的军事防御设施和部分城垣进行拆除。次年10月,国民党重占沁阳,对城墙和城防工事进行修复。1947年7月,沁阳第二次解放,因城墙多处残毁,影响城区发展,遂进行再次拆除。在嗣后的几十年,又历经了3年困难时期的开垦种地,1972年“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号召下的修防空洞,上世纪80年代拉城墙土填湖建房,上世纪90年代的城市扩张。千年古城那伟岸的身姿渐渐远去,只留下那一段残破城垣让人感受它雄浑有力的脉动。

  三

  一城风华,一墙天下。千年古城墙曾经的辉煌,积淀了沁阳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围绕古城建筑的遗风古貌,文人墨客的挥毫吟唱,都在默默诉说着古城的繁华过往。

  上世纪60年代,曾经巍峨的东城门朝曦楼只剩下残破的城垣,布满弹孔的城砖坍塌至护城河,裸露的城墙成了蜿蜒起伏的土丘。只有城门垛下,那座清知府在古城解围后立的“众志成城”的石碑,似乎在讲述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城东北隅,传说中的二十四孝之一的郭巨楼已不复存在。北城拐角处,有禹王台遗址。相传禹王台雄踞于城墙之巅,北守沁河,南抚城郭,气宇轩昂,有震慑沁河之意。台上建有禹王阁,“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大禹在怀川一带治水,古史中多有记载,但遗址大多被湮没。曾经的禹王阁上悬挂一联云:“敷土自衡漳,永怀厎绩。导河从少水,同庆安澜。”台上置一石瓮,高约67厘米,状如石臼,传说是禹王遗下的镇台报警之宝,可知旱涝,可报水情。旱年,石瓮干燥,吹之不鸣;涝年,石瓮潮湿,凝水滴滴;沁河涨水时,人若用力而吹,声震古城。

  老城北门,即古时的拱极门。城上曾建有一座两层高的城门楼,即拱极楼。这里的城墙比沁河堤高出很多,战时御敌,水涨防洪。相传,光绪年间沁河暴涨,河堤决口,淹没了村庄。城外汪洋一片,城里平安如常,站在城上还可以洗手。许鲁斋就此写了《北门观涨》一诗:“雨水添新涨,陂湖没旧痕。人迷堤口路,船上树头村。岁事知前误,秋耕未可论。谁怜徭役外,天亦吝深思。”诗人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大雨过后沁河暴涨的悲壮景象,抒发了对黎民百姓的悲悯之情。

  由北门向西,有一片高台,与城墙相连。高台长约80米、宽50米,台上杂草丛生,满地瓦砾碎片。这便是兴龙寺遗址,相传曾是元朝仁宗皇帝与母亲在此居住的潜宫。仁宗登基后,皇太后敕命改潜宫为寺,赐名兴龙,即兴龙寺。同时,把怀孟路改为怀庆路,以示喜庆之意。因为宫殿地基奇高又与城墙相连,民间称之“高台寺”。曾任覃怀书院院长,培养出抗倭名将曹谨、晚清三代帝师李棠阶等一大批国之重臣的清代大儒刘大观,晚年在此居住。据此登城可“面嵩少,背太行,得郡胜概”。

  四

  古城的西门有两座,新西门已被拆除,老西门的瓮城门洞还完好,只是拱形的门洞也残破不堪。站在拱顶远望,可见广济河从西而来,在折转处,又有济河穿过护城河,于西城墙潜流而过。这便是“济水穿怀”的源头。门洞的拱壁上,镶嵌有许多碑铭,记载着历年修城之功,可惜年长日久,已残缺不全、字迹难辨。南城门已毁,留下的同样是残垣断壁、瓦砾碎石。据传,南城楼很高,站在城楼上可以眺望邙山、黄河。元好问曾登临古城南门城楼,写下《怀州子城晚望少室》一诗:“河外青山展卧屏,并州孤客倚高城。十年旧隐抛何处?一片伤心画不成。谷口暮云知郑重,林梢残照故分明。洛阳见说兵犹满,半夜悲歌意未平。”

  沁阳城南门外,有一通往河洛的道路,李商隐在《河内诗·湖中》中写道:“低楼小径城南道,犹自金鞍对芳草。”李商隐当时寓居洛阳,常常往返于怀洛之间,即出南门,骑在披着金鞍的马上,从两旁矮矮小房、芳草萋萋的路上走过。南门、城南道留下了诗人别样的情感。我真的佩服诗人笔下的温厚,对于经历了多少生离死别的城门和官商故道,在他的笔下仍然不露悲叹之意,而是缠绵淡雅。不是吗?在这高大冷峻的城门下,多少怀商身背行囊,城墙扶妻,叩别家人。这一去,破了城门,不曾回头,望的是远讨营生,赚钱归里。何曾想过就此作别,客死他乡。所有的景况,就在这城门的开启中变数了多少人的命运。不是吗?那矗立在老街上的贞洁牌坊,正期待着归来的丈夫寻找昨日的温存。还有油灯闪烁的城墙下,打更老人那“防火防盗,平安无事”的吆喝声,也在祈愿客居他乡的游子早日平安归来。

  残阳如血,断墙依旧。我沿着古城遗址,慢慢地走着,抚摸着伤痕累累的墙砖,仿佛听到了历史深处的心跳和呼吸。厚重壮美的古城墙啊,你曾雄踞一方、高甍凌云,长长的身躯历经岁月的风雨。如今,你却幻化浓缩成那如丘残垣,只有那无言的石碑在轻轻呼唤着远去的背影。令人欣慰的是,你昨日俯看的地方,云蒸霞蔚,明净柔润,湖水滢滢,绿树如荫。在这个明媚的春天里,你残缺的记忆渐渐抖落了苍凉,悄悄地萌发丛丛的新生。

文章编辑:陈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