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丽华
新闻专题制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对“大思政课”要善用社会大课堂作出明确部署。“大思政课”的提出是对思政课的丰富和创新,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大思政课”的内涵解读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和真理是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基石,也是我国教育的鲜亮底色。讲好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大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大思政课”必须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特别要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思政课”要突破传统的学校和教室的场域,向社会场域延展,实现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的良好互动。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将思政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与学生关注的现实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回答好学生所关切的,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和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政府、社会、家庭等多元力量,协同发力,打造思政课“育人共同体”。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思路,构建纵向有效衔接、横向有效贯通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考核体系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统筹安排,在充分了解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成长经历和思想变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规律基础上,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社会大课堂的价值解读
认识和理解社会大课堂,要立足大局,保持清醒头脑,整体把握中国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围绕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和人民之问等问题讲好思政课,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问题。要统筹育人合力,打造“大思政课”,本着“开门办思政课”的育人理念,既要看到社会大课堂建设所产生的效果,又要做好社会大课堂建设过程中的统筹管理,整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汇聚多方力量,以学生为中心,以“合”为价值导向,寻找途径和方法激发外部力量,产生内生动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文明践行等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体验丰富生活,用实践验证真知,领悟理论的伟力。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更加深切地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讲好“大思政课”的路径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离不开社会大课堂的锤炼。社会大课堂赋予思政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支撑。
要创新教学内容,用好社会大课堂的丰富资源。“大思政课”不仅是追求真理、解读真理的理论大课,更是注重现实观照、价值引领的实践大课。要呈现“大思政课”之大,有效利用社会空间和社会资源延伸思政课教学阵地,拓展思政课教学场域,在社会大课堂中开展思政课教学,通过沉浸式的体验让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理论。
要创新教学手段,运用新技术进行跨域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创新课堂教学”。新型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成为新的学习方式革命,也成为思政教育的新常态。要依托学校学习管理和分享平台,借助新兴媒体等教学载体,以图片、文字、影像、符号、语音、视频、VR、AR、AI等多元立体传播形式,营造多维立体的课堂环境和育人场景,讲好“大思政课”。
要创新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实效。选用教学方法要以已有的、可追寻的、现实的素材融入为切入点,通过体验式、协作式、辩论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多参与、多互动、多表现,从学生关注度高的话题和热点出发,引导学生透过表象去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一步步去解读和剖析现实问题,不断挖掘出其所蕴含的内在规律。
要创新教学主体,融合社会力量形成育人合力。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不能单打独斗,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群策群力。要发挥高校育人合力,以学校为主导,面向社会、家庭,主动对接各类社会教育资源,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相关指导,形成育人合力,努力实现学校与社会有效衔接的协同育人良好机制。
[作者单位:焦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金项目:2023年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大思政课”格局下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研究(2023YB0542)阶段性研究成果。]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对“大思政课”要善用社会大课堂作出明确部署。“大思政课”的提出是对思政课的丰富和创新,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大思政课”的内涵解读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和真理是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基石,也是我国教育的鲜亮底色。讲好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大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大思政课”必须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特别要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思政课”要突破传统的学校和教室的场域,向社会场域延展,实现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的良好互动。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将思政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与学生关注的现实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回答好学生所关切的,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和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政府、社会、家庭等多元力量,协同发力,打造思政课“育人共同体”。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思路,构建纵向有效衔接、横向有效贯通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考核体系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统筹安排,在充分了解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成长经历和思想变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规律基础上,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社会大课堂的价值解读
认识和理解社会大课堂,要立足大局,保持清醒头脑,整体把握中国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围绕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和人民之问等问题讲好思政课,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问题。要统筹育人合力,打造“大思政课”,本着“开门办思政课”的育人理念,既要看到社会大课堂建设所产生的效果,又要做好社会大课堂建设过程中的统筹管理,整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汇聚多方力量,以学生为中心,以“合”为价值导向,寻找途径和方法激发外部力量,产生内生动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文明践行等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体验丰富生活,用实践验证真知,领悟理论的伟力。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更加深切地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讲好“大思政课”的路径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离不开社会大课堂的锤炼。社会大课堂赋予思政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支撑。
要创新教学内容,用好社会大课堂的丰富资源。“大思政课”不仅是追求真理、解读真理的理论大课,更是注重现实观照、价值引领的实践大课。要呈现“大思政课”之大,有效利用社会空间和社会资源延伸思政课教学阵地,拓展思政课教学场域,在社会大课堂中开展思政课教学,通过沉浸式的体验让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理论。
要创新教学手段,运用新技术进行跨域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创新课堂教学”。新型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成为新的学习方式革命,也成为思政教育的新常态。要依托学校学习管理和分享平台,借助新兴媒体等教学载体,以图片、文字、影像、符号、语音、视频、VR、AR、AI等多元立体传播形式,营造多维立体的课堂环境和育人场景,讲好“大思政课”。
要创新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实效。选用教学方法要以已有的、可追寻的、现实的素材融入为切入点,通过体验式、协作式、辩论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多参与、多互动、多表现,从学生关注度高的话题和热点出发,引导学生透过表象去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一步步去解读和剖析现实问题,不断挖掘出其所蕴含的内在规律。
要创新教学主体,融合社会力量形成育人合力。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不能单打独斗,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群策群力。要发挥高校育人合力,以学校为主导,面向社会、家庭,主动对接各类社会教育资源,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相关指导,形成育人合力,努力实现学校与社会有效衔接的协同育人良好机制。
[作者单位:焦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金项目:2023年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大思政课”格局下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研究(2023YB0542)阶段性研究成果。]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