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爱玲 田甜
新闻专题制作
高校是一个城市人才集聚、科技创新、产业提升的重要策源地,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高校的专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离不开城市的资源供给、产业布局、文化底蕴、政策支持。目前,驻焦高等学校有7所,其中本科院校2所、高职院校5所。焦作市政府与7所高校在政府决策、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文化文旅发展等多领域开展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焦作市要塑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抢占发展先机,需要深层次推进市校融合,让高校成为焦作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市校融合战略规划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新发展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把焦作市的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优势,合作共赢。成立市校融合专项工作组,定期到高校和龙头企业走访调研,然后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围绕“工业强市”战略、“345”创新行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十工程”建设等核心规划,确定市校合作的重点,编制市校融合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抓住新质生产力商机,促进焦作市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创新驱动能力提升。
强化顶层设计,探索融合发展新机制。积极探索以市委、市政府为引领,企业为主体,驻焦高校为智力支持的工作机制,强化市校融合顶层设计。建立市校融合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机制,搭建市直部门、县(市、区)、企业和高校联动工作平台。建立人才互通共育联动机制,盘活高校专家资源,积极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部门的优秀专家人才等进行“双向挂职”。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人才以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等方式到企业入职,为产业转型发展、科创成果转化、城市规划建设等提供智力支持。优秀企业家、行业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创业典型以兼职教授、创新创业导师方式到高校任职,在人才培养、产业对接、创业就业等方面开展深层次交流。建立科研成果孵化与转化机制,制定并实施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搭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动态跟踪挖掘高校科研成果,建立科研成果项目库,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落地。
坚持统筹规划,促进市校双向赋能。一是突出政府主导地位,坚持“一校一策”原则,根据高校不同定位和特色签订市校战略合作协议。对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代表的技术性、创新性较强的高校,支持其和焦作市规上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创新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合作基地等科技创新载体,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和创新资源溢出带动能力。对以黄河交通学院、焦作大学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和职业教育类高校,支持其构建与现代化产业体系高度契合的职教体系,鼓励职业院校、龙头企业入驻园区,支持高校和企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产业实训基地、市级公共实训基地、教师实践锻炼流动基地等,将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契合。二是对接城市发展需求,发挥高校职能作用。在市校融合中要充分认识高校的主体地位和关键作用,充分结合焦作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前瞻性地布局学科专业,打造先进能源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食品医药等具有明显产业背景和一定优势的特色专业群。结合全市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建设一批城市急需的应用型专业,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三是加强市校交流,打造发展优势。要将本地高校建设发展纳入焦作市整体规划,合理规划高校周边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提升高校周边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宜居程度。推动市校文体设施开放共享,协调高校面向青年人才开放校内体育馆、图书馆、报告厅、创新创业基地等公共空间,加大高校学术讲座、精品课堂、专业技术培训等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力度,促进市校资源共享。
高校与城市共存共荣,共生发展。我们要积极探索市校融合路径,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科学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焦作发展新优势,凝心聚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中原更加出彩焦作新篇章。
(作者单位:焦作大学)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高校是一个城市人才集聚、科技创新、产业提升的重要策源地,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高校的专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离不开城市的资源供给、产业布局、文化底蕴、政策支持。目前,驻焦高等学校有7所,其中本科院校2所、高职院校5所。焦作市政府与7所高校在政府决策、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文化文旅发展等多领域开展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焦作市要塑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抢占发展先机,需要深层次推进市校融合,让高校成为焦作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市校融合战略规划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新发展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把焦作市的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优势,合作共赢。成立市校融合专项工作组,定期到高校和龙头企业走访调研,然后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围绕“工业强市”战略、“345”创新行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十工程”建设等核心规划,确定市校合作的重点,编制市校融合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抓住新质生产力商机,促进焦作市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创新驱动能力提升。
强化顶层设计,探索融合发展新机制。积极探索以市委、市政府为引领,企业为主体,驻焦高校为智力支持的工作机制,强化市校融合顶层设计。建立市校融合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机制,搭建市直部门、县(市、区)、企业和高校联动工作平台。建立人才互通共育联动机制,盘活高校专家资源,积极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部门的优秀专家人才等进行“双向挂职”。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人才以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等方式到企业入职,为产业转型发展、科创成果转化、城市规划建设等提供智力支持。优秀企业家、行业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创业典型以兼职教授、创新创业导师方式到高校任职,在人才培养、产业对接、创业就业等方面开展深层次交流。建立科研成果孵化与转化机制,制定并实施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搭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动态跟踪挖掘高校科研成果,建立科研成果项目库,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落地。
坚持统筹规划,促进市校双向赋能。一是突出政府主导地位,坚持“一校一策”原则,根据高校不同定位和特色签订市校战略合作协议。对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代表的技术性、创新性较强的高校,支持其和焦作市规上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创新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合作基地等科技创新载体,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和创新资源溢出带动能力。对以黄河交通学院、焦作大学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和职业教育类高校,支持其构建与现代化产业体系高度契合的职教体系,鼓励职业院校、龙头企业入驻园区,支持高校和企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产业实训基地、市级公共实训基地、教师实践锻炼流动基地等,将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契合。二是对接城市发展需求,发挥高校职能作用。在市校融合中要充分认识高校的主体地位和关键作用,充分结合焦作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前瞻性地布局学科专业,打造先进能源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食品医药等具有明显产业背景和一定优势的特色专业群。结合全市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建设一批城市急需的应用型专业,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三是加强市校交流,打造发展优势。要将本地高校建设发展纳入焦作市整体规划,合理规划高校周边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提升高校周边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宜居程度。推动市校文体设施开放共享,协调高校面向青年人才开放校内体育馆、图书馆、报告厅、创新创业基地等公共空间,加大高校学术讲座、精品课堂、专业技术培训等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力度,促进市校资源共享。
高校与城市共存共荣,共生发展。我们要积极探索市校融合路径,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科学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焦作发展新优势,凝心聚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中原更加出彩焦作新篇章。
(作者单位:焦作大学)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