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即时滚动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焦作论坛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新闻客户端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办公入口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2019年新闻专题频道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正文

2019年新闻专题频道

贵州“一减一增”调农业结构促农村产业兴旺
更新时间:2019-6-21 9:59:52    来源:新华社

  六月的贵州乌蒙山区,天高云淡,惠风和畅。站在毕节市黔西县林泉镇新水村的山头,阵阵凉风拂面。放眼望去,目光所及的猕猴桃基地里,钢丝藤架上泛起“绿浪”。

  中午时分,尽管烈日当头,但在基地里务工的黄厚发顾不上休息,不停地剪枝除草。经他修整过的猕猴桃藤架下,如鸡蛋大小的果子坠挂其间,长势喜人。

  “这片地以前都是种玉米,一年收成不够半年吃。这两年流转给公司栽种猕猴桃,既有流转费,还有务工收入,比起过去增收不少。”劳作间隙,黄厚发谈起两年来生产生活变化。

  作为村里的贫困户,黄厚发一家的土地并不少,但大都是些破碎贫瘠的坡耕地,加上缺资金和技术,过去全家约20亩土地一年种植玉米的收入才1万元左右。

  黄厚发家的贫困是不少贵州山区百姓面临的共性问题,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传统产业结构单一,使他们始终难以摆脱贫困。

  脱贫致富离不开高质量的产业发展。正是看到了问题的症结,为加快全省脱贫步伐,贵州省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号召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对传统低效经济作物做“减法”,让新兴高效农业产业提“增量”,在“一减一增”过程中,不断推动产业扶贫迈上新台阶。

  现在,黄厚发深刻地感受着生产生活的变革。“全家土地流转给公司种植猕猴桃,一年流转费就有9000元。加上在基地里务工,自己每年务工收入有1.2万元,比起过去,现在是旱涝保收。”黄厚发算了笔增收账。

  政策也给林泉镇海子社区的村民李成勇带来了致富机遇。“自己联合几个人流转了400多亩土地全部种植猕猴桃。以往这些地种玉米,每亩产值才六七百元,而猕猴桃每亩产值上万元。”李成勇说,自己在新的产业中也学习到新技术,家门口的致富门路越走越宽广。

  林泉镇人大主席张浪介绍,按照省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镇里一方面加快调减低效经济作物,帮助百姓“换穷业”;另一方面,加快调增蔬菜、水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实现传统产业升级。

  “现在,全镇包括猕猴桃、花卉、辣椒等多个万亩产业都已初具规模,有的逐渐成为助推全镇脱贫,实现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柱。”张浪说,过去“一根玉米独大”的传统产业格局正在被改变,呈现出多元的新气象。

  在增减之间激活传统产业,让毕节市纳雍县骔岭镇祠堂边村村支书李隆权感受到发展的希望。“全村从去年以来栽种了2000多亩茶叶,大幅减少了玉米等低效农作物种植面积。现在,从村民房前屋后到荒山荒坡遍布茶园。”他说,高山云雾出好茶,村里海拔高,调整产业结构正好把不利于矮秆作物生长的山区高寒“劣势”转化为培育新兴产业的优势。

  放眼全省,类似于林泉镇、骔岭镇等通过“一增一减”调农业结构、促农村产业兴旺的场景不胜枚举。数据显示,仅2018年,贵州省就调减玉米等低效经济作物785.19万亩,调增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等高效经济作物666.7万亩。粮经作物面积比调整到35:65。

  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也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据初步测算,与传统籽粒玉米相比,全省666.7万亩替代作物种植,每亩平均新增纯收益3079元,涉及参与产业发展的788万人,户均实现增收10062元。

文章编辑:杨铭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文章
    焦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焦作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焦作日报社和焦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焦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焦作网所刊登的所有内容,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焦作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焦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资料,损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站,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395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