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两办发文,推动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更新时间:2024/11/26 9:41:46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 题:两办发文,推动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新华社记者严赋憬、陈炜伟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25日对外发布,提出牢固树立增产必须节约、节约就是增产的意识,坚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紧盯不放,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降低粮食和食品损耗浪费。

  粮食节约何以如此重要?

  据有关统计,当前,全球食物全链条损失浪费率超过食物供应数量的三分之一。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大力开展“光盘行动”,推进全链条粮食节约减损取得积极进展。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数据基础薄弱,统计调查评估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餐饮消费环节中商务宴请、红白喜事等浪费严重,大吃大喝、过量点餐等不良风气仍然存在。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和认证中心农业价格成本处处长韩静波分析,由于小农生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我国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主要发生在产业链前端(即生产环节)和后端(即消费环节)。

  在生产环节,粮食损失主要是由生产技术或环境条件等因素引起,行动方案部署粮食节约减损行动。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拉平表示,粮食节约减损涉及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行动方案对生产、储存、运输和加工过程的节约减损工作进行了分环节部署,并特别强调技术和标准的作用。

  在消费环节,食物浪费更多是由于节约意识不足或不良消费习惯导致。行动方案针对食品浪费顽疾,部署全民节粮意识提升行动、餐饮行业反浪费行动、单位食堂反浪费行动。

  武拉平分析,为提升全民节粮意识,行动方案主要从“家庭和个人”“全社会”两个层次展开。针对家庭和个人,倡导营养均衡、科学适量的健康饮食习惯,持续推进移风易俗,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行为;针对全社会,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内容。

  餐饮行业浪费问题依然存在,行动方案对行业引导、约束与自律等方面进行部署,深化“光盘行动”,促进行业自律:

  引导餐饮服务经营者加强按需适量点餐提醒,明确标示并合理配置菜品和主食规格数量,积极推广小份餐品,主动提示剩余食物打包;严格落实明码标价规定;推动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围绕单位食堂反浪费行动,行动方案规范机关、学校和企业食堂反浪费工作,明确全面推行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等;落实中小学、幼儿园集中用餐陪餐制度,鼓励大学食堂推行称重取餐等;指导国有企业探索建立食品浪费与食堂经营管理人员、后勤人员薪资绩效挂钩制度等。

  加强统计调查是做好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行动方案提出,建立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统计调查制度、标准规范和指标体系;分领域开展专项统计调查,探索开展家庭及零售环节食品浪费评估,鼓励支持餐饮服务网络平台开展外卖食品浪费评估。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需要持之以恒,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在强化组织实施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常态化长效化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在加大宣传力度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加强舆论监督,曝光食品浪费行为,严禁制作、发布、传播宣扬暴饮暴食等浪费食物行为的节目或音视频信息。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安排重点工作,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推动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不断取得新实效。

新闻编辑:杨铭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两办发文,推动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024/11/26 9:41:46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 题:两办发文,推动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新华社记者严赋憬、陈炜伟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25日对外发布,提出牢固树立增产必须节约、节约就是增产的意识,坚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紧盯不放,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降低粮食和食品损耗浪费。

      粮食节约何以如此重要?

      据有关统计,当前,全球食物全链条损失浪费率超过食物供应数量的三分之一。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大力开展“光盘行动”,推进全链条粮食节约减损取得积极进展。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数据基础薄弱,统计调查评估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餐饮消费环节中商务宴请、红白喜事等浪费严重,大吃大喝、过量点餐等不良风气仍然存在。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和认证中心农业价格成本处处长韩静波分析,由于小农生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我国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主要发生在产业链前端(即生产环节)和后端(即消费环节)。

      在生产环节,粮食损失主要是由生产技术或环境条件等因素引起,行动方案部署粮食节约减损行动。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拉平表示,粮食节约减损涉及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行动方案对生产、储存、运输和加工过程的节约减损工作进行了分环节部署,并特别强调技术和标准的作用。

      在消费环节,食物浪费更多是由于节约意识不足或不良消费习惯导致。行动方案针对食品浪费顽疾,部署全民节粮意识提升行动、餐饮行业反浪费行动、单位食堂反浪费行动。

      武拉平分析,为提升全民节粮意识,行动方案主要从“家庭和个人”“全社会”两个层次展开。针对家庭和个人,倡导营养均衡、科学适量的健康饮食习惯,持续推进移风易俗,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行为;针对全社会,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内容。

      餐饮行业浪费问题依然存在,行动方案对行业引导、约束与自律等方面进行部署,深化“光盘行动”,促进行业自律:

      引导餐饮服务经营者加强按需适量点餐提醒,明确标示并合理配置菜品和主食规格数量,积极推广小份餐品,主动提示剩余食物打包;严格落实明码标价规定;推动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围绕单位食堂反浪费行动,行动方案规范机关、学校和企业食堂反浪费工作,明确全面推行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等;落实中小学、幼儿园集中用餐陪餐制度,鼓励大学食堂推行称重取餐等;指导国有企业探索建立食品浪费与食堂经营管理人员、后勤人员薪资绩效挂钩制度等。

      加强统计调查是做好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行动方案提出,建立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统计调查制度、标准规范和指标体系;分领域开展专项统计调查,探索开展家庭及零售环节食品浪费评估,鼓励支持餐饮服务网络平台开展外卖食品浪费评估。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需要持之以恒,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在强化组织实施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常态化长效化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在加大宣传力度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加强舆论监督,曝光食品浪费行为,严禁制作、发布、传播宣扬暴饮暴食等浪费食物行为的节目或音视频信息。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安排重点工作,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推动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不断取得新实效。

    新闻编辑:杨铭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