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殷墟博物苑。本报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去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他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近日,本报记者回访了殷墟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殷墟遗址文物考古工作者、中国文字博物馆研究人员等,听他们讲述殷墟及河南考古事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最新成果、殷墟遗址博物馆建设进程以及甲骨文研究和传承利用情况。
把传播汉字的使命始终放在心上——访中国文字博物馆陈列展示部副主任杨军辉
“我认为把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成果转化为观众能看懂、能听明白的知识,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河南日报记者 温小娟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阳殷墟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及汉字公园建成开放后,标志着中国文字的‘家’全面落成,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河南文化新地标、旅游网红打卡地,今年以来游客接待量创历史新高。”10月25日,中国文字博物馆陈列展示部副主任杨军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杨军辉介绍,近年来,中国文字博物馆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十余家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入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同时,启动了甲骨文优秀释读成果征集评选活动,上至离退休老人,下到中小学生,纷纷打电话咨询或投稿,掀起了破译“甲骨文”的热潮。已成功举办8届的“中国文字发展论坛”,在扩大中国文字研究影响力、传承汉字文化方面作出了贡献,成为卓有影响的文化学术交流平台。
“我认为把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成果转化为观众能看懂、能听明白的知识,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杨军辉说,从2014年开始,中国文字博物馆就创办了甲骨学堂,通过听、看、写和现场体验,让孩子们感受汉字的神奇魅力,吸引了全省各地4万多个家庭参与。甲骨学堂不仅在馆内办学,还与殷墟博物馆、红旗渠纪念馆等安阳域内6家研学基地形成联盟共同开展研学活动,走进校园、社区甚至偏远农村。
2021年,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中国文字博物馆编辑出版了《甲骨学堂——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教育系列精品课程》,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利用甲骨文开展语文识字教育的范例。
“我们会把传播汉字文化的使命始终放在心上,持续推进甲骨文研究推广,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杨军辉说。
为新时代贡献河南考古力量——访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
“作为一名考古工作人员,我深感使命之光荣、责任之重大。”
河南日报记者 张体义
2022年10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阳殷墟遗址,指出“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并强调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名考古工作人员,我深感使命之光荣、责任之重大。”10月25日,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孙英民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考古工作,河南考古基础不断夯实:今年6月召开的2023河南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部署发挥文物大省、考古大省优势,助力全省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出台支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政策措施,河南考古队伍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孙英民介绍,近几年,河南考古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两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抓手,持续开展相关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等工作。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等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南考古人通过世界大河文明论坛、首届仰韶论坛、辛村遗址考古发掘9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两周考古学术研讨会、殷商探源与豫东考古暨三代文明学术研讨会等平台,交流考古成果,探索中华文明起源。
“河南还依托大遗址保护利用,活化考古成果。”孙英民介绍,去年,仰韶村、二里头、郑州商城等被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我省也推出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推动大遗址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此同时,我省还建立文物考古研学联盟,组织第四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发布“文明探源·仰韶文化”“早期中国·夏商文明”等6条河南首批文物主题游径,助力“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打造。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地,见证了中国考古事业的百年历程。孙英民表示,河南考古人将继续秉承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河南考古贡献。
以殷墟保护利用绘就文化传承安阳画卷——访安阳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阳
“以建设世界一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级博物馆为目标,高标准高起点推进殷墟遗址的保护利用,努力打造国家级文化地标。”
河南日报记者 谢建晓 杨之甜
“安阳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建设世界一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级博物馆为目标,高标准高起点推进殷墟遗址的保护利用,努力打造国家级文化地标。”10月23日,安阳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介绍,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环境整治(一期工程)已完成,殷墟54号墓及花东甲骨出土地保护展示已对外开放,殷墟保护区高压线迁改、村庄搬迁、遗址核心区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方案编制及项目实施等正在抓紧推进。
李晓阳介绍,着眼于全方位提升安阳市考古研究综合实力,依托殷墟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安阳市文物局坚持多学科、跨领域、高水平推进殷墟及甲骨文研究,推动商文明研究作为重大专项融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完善《殷墟考古工作计划》《殷墟考古研究重大科研课题清单》并有序实施;与郑州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共建,与北京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殷墟多学科综合研究,推动“殷墟学”学科体系建设。
该局坚持科技引领,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打造甲骨文开放创新共享平台,实现考释、研究、展示的升级,推进甲骨文保护、传承,使古老文字焕发新生机;推进全球甲骨文数字化建设,完成一批馆藏甲骨三维数据信息采集;与腾讯等数字化头部企业合作推动人机协同助力甲骨文“破译”与传承活化,利用数字技术探索“甲骨文全信息数据建模标准”、实施“甲骨文全球数字焕活计划”,上线发布“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面向全市创新开展民间收藏甲骨信息收集整理工作。
“下一步,安阳市文物局将全力以赴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全方位推进殷墟等重要遗址的主动性发掘与考古研究工作,加快殷墟甲骨文等文物资源数字化展示传播进程,持续开展文物考古高端研学等活动,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李晓阳表示。
推动传统文化 持续焕发新光彩——访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
“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增强沉浸式体验,让古老殷墟‘活起来’。”
河南日报记者 谢建晓 杨之甜
秋高气爽,位于安阳市西北郊的殷墟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与这里一河之隔,殷墟遗址博物馆正在进行最后的陈展工作。“去年以来,我们围绕‘理念一流、设计一流、陈展一流、管理一流’的目标,奋力将殷墟遗址博物馆建设成为国际先进的文物考古研究中心、商文明国际交流传播平台和国家文化地标。”10月23日,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告诉记者。
赵清荣说,殷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原点与基石,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为不断拓展中华文明探源的时空范围,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进一步加强遗址博物馆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价值阐释作用,殷墟遗址博物馆将做好殷墟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原点和基石的宣传、推广工作,加强对出土遗迹、遗物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展示传播,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着力打造商文明研究阐释高地和一流价值传播平台,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我们正在有序推进陈展布展工作。截至目前,陈展施工整体已完成约95%,各展厅已经进入上展布展阶段。预计10月27日之前所有借展文物到位,同时,殷墟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精密考古实验室建设、标准化文物库房建设等工作正有序高效推进。”赵清荣说。
“我们将聚焦‘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增强沉浸式体验,让古老殷墟‘活起来’,推动传统文化持续焕发新光彩。”赵清荣说。
“大邑商”正向我们走来——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
“让公众深入了解殷墟遗址承载的文化与历史,理解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探寻人类社会的过往与将来。”
河南日报记者 谢建晓 杨之甜
10月的安阳风光正好,洹河两岸的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更显光彩夺目。当下,宏大的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正加速建设。作为长年坚守在殷墟考古发掘第一线的考古人,对于近年来殷墟考古取得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如数家珍。
“殷墟考古不断‘上新’。”何毓灵说,2022年11月4日,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洹河北岸新发现一条大型东西向道路遗迹,这与此前在洹河北岸发现的一条东西向大道和一条南北向大道,构成类似“街区”的布局形态。
同年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殷墟遗址宫殿宗庙区存在大型池苑、水道及相关建筑遗迹,殷墟外围区域包括辛店铸铜遗址、陶家营商代中期环壕聚落遗址、邵家棚商代晚期聚落遗址等多项新发现。
今年3月28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公布,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入选。
他告诉记者,多年来,殷墟考古与研究虽然取得了众多成果,但在殷墟大邑商布局、方国考古、甲骨文、以商为代表的中国文明早期发展源流与内部驱动力等课题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未来仍需深入开展主动性、精细化考古工作,深入挖掘殷墟文化内涵,为殷墟保护、展示、利用、活化等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据考古推算,大邑商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都城之一。”何毓灵说,“考古大邑商,我感受到的是震撼和自豪。”
近年来,在考古新理念、新方法的指导下,考古工作者在殷墟王陵区、小屯宫殿宗庙区、洹北手工业作坊区和传统殷墟周边区域不断有新发现,相关研究与甲骨文所记录的大邑商逐步印证,进一步揭示、呈现、还原出全面鲜活的商代文明。
“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将完整展现3300多年前殷商都邑布局。让公众深入了解殷墟遗址承载的文化与历史,理解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探寻人类社会的过往与将来。”何毓灵信心满满地说,“大邑商”正揭开面纱向我们走来。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殷墟博物苑。本报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去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他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近日,本报记者回访了殷墟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殷墟遗址文物考古工作者、中国文字博物馆研究人员等,听他们讲述殷墟及河南考古事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最新成果、殷墟遗址博物馆建设进程以及甲骨文研究和传承利用情况。
把传播汉字的使命始终放在心上——访中国文字博物馆陈列展示部副主任杨军辉
“我认为把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成果转化为观众能看懂、能听明白的知识,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河南日报记者 温小娟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阳殷墟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及汉字公园建成开放后,标志着中国文字的‘家’全面落成,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河南文化新地标、旅游网红打卡地,今年以来游客接待量创历史新高。”10月25日,中国文字博物馆陈列展示部副主任杨军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杨军辉介绍,近年来,中国文字博物馆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十余家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入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同时,启动了甲骨文优秀释读成果征集评选活动,上至离退休老人,下到中小学生,纷纷打电话咨询或投稿,掀起了破译“甲骨文”的热潮。已成功举办8届的“中国文字发展论坛”,在扩大中国文字研究影响力、传承汉字文化方面作出了贡献,成为卓有影响的文化学术交流平台。
“我认为把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成果转化为观众能看懂、能听明白的知识,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杨军辉说,从2014年开始,中国文字博物馆就创办了甲骨学堂,通过听、看、写和现场体验,让孩子们感受汉字的神奇魅力,吸引了全省各地4万多个家庭参与。甲骨学堂不仅在馆内办学,还与殷墟博物馆、红旗渠纪念馆等安阳域内6家研学基地形成联盟共同开展研学活动,走进校园、社区甚至偏远农村。
2021年,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中国文字博物馆编辑出版了《甲骨学堂——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教育系列精品课程》,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利用甲骨文开展语文识字教育的范例。
“我们会把传播汉字文化的使命始终放在心上,持续推进甲骨文研究推广,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杨军辉说。
为新时代贡献河南考古力量——访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
“作为一名考古工作人员,我深感使命之光荣、责任之重大。”
河南日报记者 张体义
2022年10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阳殷墟遗址,指出“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并强调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名考古工作人员,我深感使命之光荣、责任之重大。”10月25日,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孙英民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考古工作,河南考古基础不断夯实:今年6月召开的2023河南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部署发挥文物大省、考古大省优势,助力全省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出台支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政策措施,河南考古队伍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孙英民介绍,近几年,河南考古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两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抓手,持续开展相关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等工作。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等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南考古人通过世界大河文明论坛、首届仰韶论坛、辛村遗址考古发掘9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两周考古学术研讨会、殷商探源与豫东考古暨三代文明学术研讨会等平台,交流考古成果,探索中华文明起源。
“河南还依托大遗址保护利用,活化考古成果。”孙英民介绍,去年,仰韶村、二里头、郑州商城等被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我省也推出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推动大遗址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此同时,我省还建立文物考古研学联盟,组织第四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发布“文明探源·仰韶文化”“早期中国·夏商文明”等6条河南首批文物主题游径,助力“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打造。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地,见证了中国考古事业的百年历程。孙英民表示,河南考古人将继续秉承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河南考古贡献。
以殷墟保护利用绘就文化传承安阳画卷——访安阳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阳
“以建设世界一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级博物馆为目标,高标准高起点推进殷墟遗址的保护利用,努力打造国家级文化地标。”
河南日报记者 谢建晓 杨之甜
“安阳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建设世界一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级博物馆为目标,高标准高起点推进殷墟遗址的保护利用,努力打造国家级文化地标。”10月23日,安阳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介绍,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环境整治(一期工程)已完成,殷墟54号墓及花东甲骨出土地保护展示已对外开放,殷墟保护区高压线迁改、村庄搬迁、遗址核心区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方案编制及项目实施等正在抓紧推进。
李晓阳介绍,着眼于全方位提升安阳市考古研究综合实力,依托殷墟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安阳市文物局坚持多学科、跨领域、高水平推进殷墟及甲骨文研究,推动商文明研究作为重大专项融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完善《殷墟考古工作计划》《殷墟考古研究重大科研课题清单》并有序实施;与郑州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共建,与北京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殷墟多学科综合研究,推动“殷墟学”学科体系建设。
该局坚持科技引领,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打造甲骨文开放创新共享平台,实现考释、研究、展示的升级,推进甲骨文保护、传承,使古老文字焕发新生机;推进全球甲骨文数字化建设,完成一批馆藏甲骨三维数据信息采集;与腾讯等数字化头部企业合作推动人机协同助力甲骨文“破译”与传承活化,利用数字技术探索“甲骨文全信息数据建模标准”、实施“甲骨文全球数字焕活计划”,上线发布“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面向全市创新开展民间收藏甲骨信息收集整理工作。
“下一步,安阳市文物局将全力以赴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全方位推进殷墟等重要遗址的主动性发掘与考古研究工作,加快殷墟甲骨文等文物资源数字化展示传播进程,持续开展文物考古高端研学等活动,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李晓阳表示。
推动传统文化 持续焕发新光彩——访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
“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增强沉浸式体验,让古老殷墟‘活起来’。”
河南日报记者 谢建晓 杨之甜
秋高气爽,位于安阳市西北郊的殷墟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与这里一河之隔,殷墟遗址博物馆正在进行最后的陈展工作。“去年以来,我们围绕‘理念一流、设计一流、陈展一流、管理一流’的目标,奋力将殷墟遗址博物馆建设成为国际先进的文物考古研究中心、商文明国际交流传播平台和国家文化地标。”10月23日,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告诉记者。
赵清荣说,殷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原点与基石,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为不断拓展中华文明探源的时空范围,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进一步加强遗址博物馆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价值阐释作用,殷墟遗址博物馆将做好殷墟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原点和基石的宣传、推广工作,加强对出土遗迹、遗物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展示传播,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着力打造商文明研究阐释高地和一流价值传播平台,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我们正在有序推进陈展布展工作。截至目前,陈展施工整体已完成约95%,各展厅已经进入上展布展阶段。预计10月27日之前所有借展文物到位,同时,殷墟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精密考古实验室建设、标准化文物库房建设等工作正有序高效推进。”赵清荣说。
“我们将聚焦‘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增强沉浸式体验,让古老殷墟‘活起来’,推动传统文化持续焕发新光彩。”赵清荣说。
“大邑商”正向我们走来——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
“让公众深入了解殷墟遗址承载的文化与历史,理解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探寻人类社会的过往与将来。”
河南日报记者 谢建晓 杨之甜
10月的安阳风光正好,洹河两岸的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更显光彩夺目。当下,宏大的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正加速建设。作为长年坚守在殷墟考古发掘第一线的考古人,对于近年来殷墟考古取得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如数家珍。
“殷墟考古不断‘上新’。”何毓灵说,2022年11月4日,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洹河北岸新发现一条大型东西向道路遗迹,这与此前在洹河北岸发现的一条东西向大道和一条南北向大道,构成类似“街区”的布局形态。
同年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殷墟遗址宫殿宗庙区存在大型池苑、水道及相关建筑遗迹,殷墟外围区域包括辛店铸铜遗址、陶家营商代中期环壕聚落遗址、邵家棚商代晚期聚落遗址等多项新发现。
今年3月28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公布,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入选。
他告诉记者,多年来,殷墟考古与研究虽然取得了众多成果,但在殷墟大邑商布局、方国考古、甲骨文、以商为代表的中国文明早期发展源流与内部驱动力等课题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未来仍需深入开展主动性、精细化考古工作,深入挖掘殷墟文化内涵,为殷墟保护、展示、利用、活化等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据考古推算,大邑商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都城之一。”何毓灵说,“考古大邑商,我感受到的是震撼和自豪。”
近年来,在考古新理念、新方法的指导下,考古工作者在殷墟王陵区、小屯宫殿宗庙区、洹北手工业作坊区和传统殷墟周边区域不断有新发现,相关研究与甲骨文所记录的大邑商逐步印证,进一步揭示、呈现、还原出全面鲜活的商代文明。
“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将完整展现3300多年前殷商都邑布局。让公众深入了解殷墟遗址承载的文化与历史,理解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探寻人类社会的过往与将来。”何毓灵信心满满地说,“大邑商”正揭开面纱向我们走来。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